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187
马拉松“井喷”别忘了安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2日 健康时报
     “一周一个马拉松”,这种概括在2015年就过时了,中国田协日前宣布,今年将新增5个马拉松赛事,使全年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达到了56个。此外还宣布,今年起取消赛事审批,放宽赛事准入条件,简化准入程序,以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此话一出,民间赛事和长跑爱好者一片叫好之声,在全国早已风起云涌的马拉松运动何止迎来了春天,简直冲入了盛夏。

    马拉松火了,问题也来了——参赛选手的安全如何保证?2004年北京马拉松发生不测的跑者躺在赛道无人搭救的悲惨场景还历历在目,2014年,又有4例猝死事件在国内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发生。能否避免悲剧不断重演?每个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想将沉重的问号拉直。

    但做到万无一失真的很难。从马拉松诞生起,就与死亡如影相随。2500年前,第一个跑完42.195公里的雅典士兵菲迪皮茨就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这一运动与挑战极限的紧密关系。即便是完全健康的人,在跑步时也有心脏麻痹的危险,更何况要在三四个小时里不间断地奔跑。据世界著名跑步杂志《跑步者世界》的一份调查显示,每5万至8.8万名完成马拉松的参赛者中,就有1人死亡(包括赛后24小时内的猝死者),这已经高于一般运动的每10万至30万人发生一宗猝死的比例。在全国去年51个马拉松赛事中,参加人次达到了90万,4人猝死的比例不到二十万分之一,但4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还是让人心怀悲戚。

    既然危险一定存在,为马拉松比赛撑起“安全伞”就显得尤为重要。超过3万人参加的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从2007年举办至今,死亡人数为零。并非东京马拉松运气爆棚从未遇到危急时刻,7年来,该项赛事出现过7人心脏停跳的险情。跑者心脏出现问题之后,早发现、早救治最为关键,有关数据显示,每晚抢救1分钟,挽救的可能性下降7%~10%,一般晚10分钟的话,挽救成功率即接近于零。东京马拉松每两至五公里设立一个救助站,每3分钟左右路程安排一组医疗志愿者,还有18名医生随跑者一同行进……成熟完善的现场救助体系将发生悲剧的概率降到最低。

    毫无疑问,席卷全国的马拉松热潮将会一直汹涌澎湃下去。跑步爱好者的脚步加快,马拉松赛事的主办者和管理者也要跟上节奏。取消审批不能意味着放权不管,放宽和简化准入更不能代表标准降低,不能再让跑者的生命成为赛事漏洞的祭品。在马拉松赛场徘徊的死亡阴影需要用科学严谨的赛事组织和完善及时的医疗救护体系驱散,让每个热爱跑步的人都能在天地之间纵情狂奔。作者为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 http://www.100md.com(陈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