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家庭教育
编号:12515993
当孩子第一次做坏事……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27日 生命时报
     偷拿东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小雷

    遇到孩子“偷拿”的行为,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和愤怒,“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古话也顿时在脑海中浮现。接下来,家长会感到失望:“是不是我平时没有教育好?”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孩子会“偷拿”,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我”的是非界限模糊。年龄较小(2~3岁)的孩子通常没有“你的”、“我的”之分,也分不清“偷”和“拿”的区别。他们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拿过来“据为己有”,更不把“拿”家里钱当成严重的错误。他们内心没有规则,缺少现实感。所以,两三岁的孩子也不会“偷”,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2.需求未被满足。有的家长想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精神,几乎不给孩子零花钱。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不愁吃穿,理所应当地认为他们的需要已经可以满足,但孩子也有自己的爱好,看到同学、朋友的某样东西很喜欢,自己却得不到,就可能在欲望和需求的支配下,找机会拿家里的钱或别人的钱或物。
, http://www.100md.com
    3.发泄内心不满。部分孩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内心挫折时,可能会用偷窃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或反抗。比如幼儿园老师偏爱一些孩子,让他们随意玩玩具,有些相对受冷落的孩子就可能在不公平感和嫉妒心的驱使下,私下拿走别人的玩具。再比如,有些家长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也有可能通过偷东西等行为换取家长关注。

    4.不良榜样的影响。前几年盛行网络的偷菜游戏,让不少家长投入其中。但他们没有想到,孩子可能会以家长为榜样,认为“偷”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

    发现孩子有偷东西的行为,家长的处理方式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平息怒火,问清原因。发现孩子偷东西,父母要先冷静两分钟,再和颜悦色地了解原因。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孩子说出的理由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以免治标不治本。
, 百拇医药
    第二步:对症下药,解决当下问题。首先,体罚和忽视都是不正确的,应分析内在原因,对症下药。若是孩子欲望得不到满足,应告诉他,遇到想要的东西应跟父母沟通;如果是因为孩子长期被忽视,家长应反思自己,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在学校、幼儿园受到不公平对待,那家长要主动跟老师沟通。

    第三步:制定规则,预防为主。首先要借机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物权概念,告诉孩子,家里哪些东西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动,不管谁犯错都要受惩罚。其次,适度给孩子零花钱。父母可以每周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同时教会怎样有计划地使用,控制见啥要啥的欲望,但不要粗暴地控制零花钱的使用。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多观察他们的言行。比如一个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敏感和偏激,就可能是遇上了什么问题。父母不妨主动出击,帮孩子解决。▲

    故意说谎
, 百拇医药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马健文

    近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育和心理辅导系的教授维多利亚·特瓦尔发现,带有惩罚性质的威胁会降低孩子说真话的可能性。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是因为怕被惩罚,而在家长责问时撒谎,这时家长不应继续追问,否则孩子反而会用新的谎言来解释自己之前的谎言。二次撒谎,会使孩子后悔自己的谎言没编圆满,不断进行自我演练,提升“说谎”技巧。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可能在说谎,可按照以下步骤解决。

    首先,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孩子撒谎,有时并不是故意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有时无法分清楚现实和想象,很多孩子在回答家长的提问时,会将自己的想象和期待当成事实来告诉家长。

    其次,觉得孩子在撒谎时,家长要把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要用温和的语气询问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通过他们的心理过程,来判断孩子是否在说谎,但切忌表情狰狞、声音过高及暴怒。比如,孩子自己在家时,巧克力被吃光了,却说“小伙伴把巧克力吃掉了”,也许,在孩子的意识中,是自己替小伙伴如小天使、洋娃娃吃掉的。

    最后,发现孩子故意说谎,家长态度要明确。很多孩子是因为犯错,害怕惩罚而撒谎,针对这种情形,家长应首先用平和的态度教孩子向家长解释自己的错误,并告知他们犯错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孩子故意撒谎时,家长应加重语气,适量提高自己的声音,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严肃的表情告诉他们:“撒谎行为非常不好,爸爸生气的不是你犯了错误,而是对我撒谎。”同时,家长还应告诉孩子,撒谎行为必须得到惩罚,包括缩减玩耍时间、减少给孩子爱吃的东西等,让他意识到撒谎的严重性。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在孩子的心中,家长才是权威的象征。▲, 百拇医药(王小雷 马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