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福兮祸兮?
食品安全博士 钟 凯
美国的一家非政府组织(NGO)宣称阿斯巴甜致癌,说有三项独立研究的证据。这三项研究之所以说“独立”,很可能是因为在科学界得不到认同。真相是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还不错,欧盟去年专门发布了再评估报告,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此文。
你可能听说过一类食品添加剂,叫“甜味剂”,比如最常见的糖精、阿斯巴甜。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其实是一些不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的粗枝大叶的理科男无意中发现或发明了它们:1879年一个俄国化学家在实验室摸完瓶瓶罐罐,没洗手就回家吃饭,结果发现吃啥都是甜的,“糖精”就这样被发现了;1965年一个叫施莱特的化学家在合成药物的时候无意中舔了一下手指,大名鼎鼎的甜味剂“阿斯巴甜”问世。
甜味剂的诞生对于食品工业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能大大降低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们提供的热量远低于蔗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既可以满足你对甜食的渴望,又可以避免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http://www.100md.com
但是相比那些什么都敢舔的“发明家”,普通人显得谨小慎微,因为大家对“化学合成”的物质总是充满了敬畏、怀疑甚至抵触。所以各国的监管者和研究者都在不断地检验它们的安全性,确保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当然,科学存在不确定性,科学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科学界对安全性的诠释也会与时俱进,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诸多“化学合成”物质都曾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间多次“翻转”。
争论其实并不是坏事,自从197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阿斯巴甜,围绕它的各种流言、阴谋论、利益绑架疑云甚至漫长的法律诉讼从来没有间断过。这通折腾也许是值得的,后来美国FDA把阿斯巴甜描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美国疾控中心也证实,“没有流行病学证据可以验证阿斯巴甜能引起重大伤害或严重风险”。美国FDA为它制定了每公斤体重5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
当然,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者和推动者,美国拥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专利,所以始终有人怀疑这里面有利益绑架的嫌疑。但世界各国的权威机构几乎都认可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两次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4000毫克也未出现不良反应(NOAEL),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设定100倍保险系数,最后确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ADI)。有100多个国家依此批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包括历来以保守、苛刻著称的欧洲国家。
, http://www.100md.com
最近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又一次为阿斯巴甜出具了“安全证明”,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他们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给出结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EFSA对现有证据重新进行了梳理和细致研究,最终再次认定,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摄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吃2.4克,吃一辈子也没事。
阿斯巴甜是蔗糖甜度的200倍,所以2.4克差不多可以提供1斤白糖的甜度。以某品牌的无糖饮料为例,假定所有的糖都用阿斯巴甜来替代,那么355毫升罐装饮料约含有阿斯巴甜180毫克,相当于每天要喝13罐,显而易见,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每天都喝下这么多饮料。
对于网络上传说阿斯巴甜的各种“健康危害”,EFSA的评估结果都予以否认。他们综合大量研究结果认为,阿斯巴甜不会损伤大脑和神经组织,也不会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功能,包括儿童。对于孕妇来说,在当前的安全摄入量下,阿斯巴甜不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有苯丙酮酸尿症的孕妇除外)。基于动物和人体的充分研究证据,EFSA也排除了阿斯巴甜的致癌可能,这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资料是吻合的,我没有在致癌物列表中看到它的身影。
, http://www.100md.com
对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担忧还来自于它的代谢物,它在体内会降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有人会说甲醇不是有毒的吗?实际上,水果、蔬菜中也会含有少量天然甲醇,比如果汁生产中,果胶水解会生成甲醇,新鲜果汁甲醇含量可以达到每升一百多毫克,酿制的果酒中甲醇可以达到每升数百毫克甚至更多,而一升无糖饮料中的阿斯巴甜最多生成几十毫克甲醇。所以EFSA的结论是,阿斯巴甜的降解产物和我们每天正常吃进去的同类物质相比是“毛毛雨”。当然EFSA也指出,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应当避免摄入阿斯巴甜,因为苯丙氨酸的缘故。
我知道还会有人心存疑虑,明明有“科学证据”证明阿斯巴甜有害健康,为什么你故意视而不见?就和法国人做的“转基因玉米导致大鼠肿瘤”一样,个别研究的“惊人”结论往往出自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等,而搅动舆论的恰恰是它们。相对于个别研究,我更信任经过严格筛选的科学证据集合,比如上述的EFSA评估结果以及之前JECFA的评估。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经历了多年的争论,这次欧盟的评估结论或许能让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围绕“人造”、“化学合成”物质的安全性争论不会走远,人们对“安全”的渴望也会促使科学界不断地深入研究,去探索人类健康的奥秘。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不担心它的安全性的,在超市选择碳酸饮料的时候还会特意选择使用甜味剂的品种。虽然我也知道平衡膳食、多运动才是王道,但有时还是会选择用甜味剂去“平衡”我的懒。▲, http://www.100md.com(钟凯)
美国的一家非政府组织(NGO)宣称阿斯巴甜致癌,说有三项独立研究的证据。这三项研究之所以说“独立”,很可能是因为在科学界得不到认同。真相是阿斯巴甜的安全性还不错,欧盟去年专门发布了再评估报告,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此文。
你可能听说过一类食品添加剂,叫“甜味剂”,比如最常见的糖精、阿斯巴甜。但你很可能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其实是一些不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的粗枝大叶的理科男无意中发现或发明了它们:1879年一个俄国化学家在实验室摸完瓶瓶罐罐,没洗手就回家吃饭,结果发现吃啥都是甜的,“糖精”就这样被发现了;1965年一个叫施莱特的化学家在合成药物的时候无意中舔了一下手指,大名鼎鼎的甜味剂“阿斯巴甜”问世。
甜味剂的诞生对于食品工业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数百倍,能大大降低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们提供的热量远低于蔗糖,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既可以满足你对甜食的渴望,又可以避免因能量摄入过多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http://www.100md.com
但是相比那些什么都敢舔的“发明家”,普通人显得谨小慎微,因为大家对“化学合成”的物质总是充满了敬畏、怀疑甚至抵触。所以各国的监管者和研究者都在不断地检验它们的安全性,确保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当然,科学存在不确定性,科学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科学界对安全性的诠释也会与时俱进,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诸多“化学合成”物质都曾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间多次“翻转”。
争论其实并不是坏事,自从197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阿斯巴甜,围绕它的各种流言、阴谋论、利益绑架疑云甚至漫长的法律诉讼从来没有间断过。这通折腾也许是值得的,后来美国FDA把阿斯巴甜描述为“研究最彻底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美国疾控中心也证实,“没有流行病学证据可以验证阿斯巴甜能引起重大伤害或严重风险”。美国FDA为它制定了每公斤体重5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
当然,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生产者和推动者,美国拥有很多与之相关的专利,所以始终有人怀疑这里面有利益绑架的嫌疑。但世界各国的权威机构几乎都认可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两次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4000毫克也未出现不良反应(NOAEL),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设定100倍保险系数,最后确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ADI)。有100多个国家依此批准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包括历来以保守、苛刻著称的欧洲国家。
, http://www.100md.com
最近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又一次为阿斯巴甜出具了“安全证明”,之所以说“又”,是因为他们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给出结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EFSA对现有证据重新进行了梳理和细致研究,最终再次认定,对于普通人群而言,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摄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吃2.4克,吃一辈子也没事。
阿斯巴甜是蔗糖甜度的200倍,所以2.4克差不多可以提供1斤白糖的甜度。以某品牌的无糖饮料为例,假定所有的糖都用阿斯巴甜来替代,那么355毫升罐装饮料约含有阿斯巴甜180毫克,相当于每天要喝13罐,显而易见,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每天都喝下这么多饮料。
对于网络上传说阿斯巴甜的各种“健康危害”,EFSA的评估结果都予以否认。他们综合大量研究结果认为,阿斯巴甜不会损伤大脑和神经组织,也不会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功能,包括儿童。对于孕妇来说,在当前的安全摄入量下,阿斯巴甜不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有苯丙酮酸尿症的孕妇除外)。基于动物和人体的充分研究证据,EFSA也排除了阿斯巴甜的致癌可能,这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资料是吻合的,我没有在致癌物列表中看到它的身影。
, http://www.100md.com
对于阿斯巴甜安全性的担忧还来自于它的代谢物,它在体内会降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有人会说甲醇不是有毒的吗?实际上,水果、蔬菜中也会含有少量天然甲醇,比如果汁生产中,果胶水解会生成甲醇,新鲜果汁甲醇含量可以达到每升一百多毫克,酿制的果酒中甲醇可以达到每升数百毫克甚至更多,而一升无糖饮料中的阿斯巴甜最多生成几十毫克甲醇。所以EFSA的结论是,阿斯巴甜的降解产物和我们每天正常吃进去的同类物质相比是“毛毛雨”。当然EFSA也指出,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应当避免摄入阿斯巴甜,因为苯丙氨酸的缘故。
我知道还会有人心存疑虑,明明有“科学证据”证明阿斯巴甜有害健康,为什么你故意视而不见?就和法国人做的“转基因玉米导致大鼠肿瘤”一样,个别研究的“惊人”结论往往出自不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设计、统计方法等,而搅动舆论的恰恰是它们。相对于个别研究,我更信任经过严格筛选的科学证据集合,比如上述的EFSA评估结果以及之前JECFA的评估。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经历了多年的争论,这次欧盟的评估结论或许能让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围绕“人造”、“化学合成”物质的安全性争论不会走远,人们对“安全”的渴望也会促使科学界不断地深入研究,去探索人类健康的奥秘。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不担心它的安全性的,在超市选择碳酸饮料的时候还会特意选择使用甜味剂的品种。虽然我也知道平衡膳食、多运动才是王道,但有时还是会选择用甜味剂去“平衡”我的懒。▲, http://www.100md.com(钟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