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服用中药 > 膏方 > 正文
编号:13074322
你所不知道的膏方历史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 殷博武

    提起中药膏方,人们就会联想到冬令进补的内服大补膏,其实不然,中药膏方是中药的常用剂型,不仅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的中药补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药膏方源远流长。膏者泽也,在《正韵》、《博雅》上解释为润泽。《素问》中有文武膏(桑葚膏)养血;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最早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东汉时的首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都有煎膏的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参术膏益元气;《景岳全书》中有两仪膏(党参、熟地)补气血;《沈氏尊生》一书中龟鹿二仙膏(由龟板、鹿角、杞子、人参组成)益气养血,填精补髓。

    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曾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先。《素问直解》则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第一味膏方,可溯至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及的“猪膏发煎”。何为“猪膏发煎”?就是把猪油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混在一起煎,煎到发消药成,看外表,膏方其貌不扬,一坨稠胶,黑兮兮粘乎乎,嗅嗅有点怪,吃起来有点苦。据说服下后能“和血脉”、“润肌肤”。膏方盛行在明清两代,成为宫廷收藏。当年清朝的雍正,就十分喜欢吃一种名叫“琼玉膏”的膏方,还将其作为礼物,赏赐给王公大臣。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

    汤、丸、散、膏、丹是中医药五大传统剂型,此外还有酒、曲、茶、露等,现代的中药剂型已经与化学药的剂型相媲美。五大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的每一种剂型都有其最适合的适应证。

    汤剂:汤剂也叫汤药,中药煎煮去渣以后的汤液。丸剂:又称丸药,中药粉末加入赋形剂制成,常用的有蜜丸和水丸两种。散、丹剂大多属于粉末状的剂型。酒剂:通常叫作药酒,将药物放入酒中浸泡后制成,药酒不但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擦。

    中药膏是中医药传统五大剂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药膏剂大致可以分成内服、外用两个大类。内服膏药主要是煎膏剂,又称膏滋,它是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加饴糖、蜂蜜或动物胶煎熬成的稠厚半流体的制剂,如雪梨膏、益母草膏、川贝枇杷膏。内服者不少为滋补性质,如参芪膏、十全大补膏等。内服膏有素膏、荤膏之别,加入蜂蜜或冰糖等收膏的膏滋称为素膏;加入驴皮胶、鹿角胶、霞天胶、龟板胶等动物胶收膏的膏滋称为荤胶。外用膏习称膏药,如狗皮膏、止痛膏及油膏等,分别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外用膏又分硬膏、软膏。硬膏包括中药膏药、橡胶膏药、贴膏剂等;软膏就是用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如凡士林、植物油等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容易涂于皮肤或创面的外用半固体制剂,如清凉油、眼膏等。橡皮膏、巴布膏都是通过现代技术制成的外用膏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