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5 > 进修资料 > 正文
编号:12515810
出血与凝血.pd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96kb)。

    出血与凝血

    广东省人民医院ICU

    蒋文新

    Jiangwx1997@126.co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出血基础

    内容

    凝血基础出血性疾病

    ? 血管壁功能异常

    ? 血小板异常

    ? 凝血异常

    常见原因:血管壁功能异常

    1、遗传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

    感染、化学物质、药物、代谢因素等

    3、过敏性

    过敏性紫癜

    4、其

    他

    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血小板异常

    ? 1、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感染、药

    物抑制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

    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等。

    ? 2、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感染、创伤等。

    ? 3、血小板功能缺陷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型血小板病、原发性血小板病;

    继发性:继发于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症等。凝血异常

    ? 1、遗传性

    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 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 2、获得性

    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DIC所致的 凝血因子被消耗

    ?

    ? 3、循环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肝素样抗凝物、因子Ⅷ抗体、因子Ⅸ抗体、抗凝药 物治疗、原发性纤溶、DIC所致的继发性纤溶等止血机制

    ? 首先,局部血管发生短暂地收缩,使血流变缓,破损伤

    口缩小。

    ? 其次,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出vWF粘附于暴露的胶原

    组织上,血小板通过膜糖蛋白GPⅠb与vWF相连接而粘附

    于胶原纤维,同时血小板以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为

    纤维蛋白原的受体,通过纤维蛋白原介导血小板间的聚

    集,在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诱导剂的参与

    下,聚集的血小板释放出ADP、5-羟色胺、血栓素A2、β-血小板球蛋白等,导致血小板非可逆性聚集,形成血

    小板血栓。

    ? 同时,血管受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和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牢固的止血血栓,血

    小板释放出血栓收缩蛋白,使血块退缩,加强止血作

    用,使出血停止。

    血管发生破损时凝血机制

    Ⅶ因子

    诺琪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Ⅲ

    ? 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 主要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 在肝素的辅助下,主要与活性因子Ⅹ和

    凝血酶结合为复合物,抑制活性因子Ⅹ

    和凝血酶的凝血作用。蛋白C系统

    ? 由蛋白C、蛋白S及血栓调节素等组成。

    ? 蛋白C和蛋白S在肝内合成,血栓调节素主要存

    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与其结合后, 即失去了它原来的凝血活性,并可激活蛋白 C,使之变成活性蛋白C,再通过Ca2+与内皮细 胞上的蛋白S结合成活性蛋白C-蛋白S复合物,灭活因子Ⅴ和因子Ⅷ,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机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是一种对热稳定的糖蛋白。

    ? 内皮细胞可能是其主要产生部位。 TFPI的抗凝机制:

    1、有直接抗FⅩa作用。

    2、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有抗TF/FⅦa复合物作用。

    抗凝机制纤溶机制

    ? 血管受损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过程时,FⅫa和激 肽酶可将纤溶酶原

    激活为 激活为纤溶酶。

    ? 血液中的链激酶和尿激酶等物质也可将纤溶酶 原激活。

    ? 血管损伤部位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特异性的同纤维蛋白结合,再与纤 溶酶原结合,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大大加 快了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抗凝机制DIC的定义:

    ? 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或

    某些特殊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 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 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症。

    ? 消耗性凝血病

    ? 去纤维蛋白综合症DIC的病因

    ? 局限性疾病

    -急性胰腺炎

    -产科: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人流

    -大量血栓栓塞

    -烧伤

    -巨大血管瘤、主动脉瘤

    -手术和创伤

    ? 全身性疾病

    -休克(低血容量、心源

    性)

    -感染

    -过敏

    -肿瘤(前列腺癌、胰腺

    癌、支气管癌、M3)

    -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

    -脂肪栓塞

    -蛇毒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在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和

    病理产科等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激活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出现短暂的高凝

    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

    成广泛的微血栓,随后出现消耗性低凝

    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DIC休克的发病机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临床表现

    1、出血 突然发生的广泛、自发性皮肤粘膜出

    血,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

    2、微血管栓塞 常有肺、脑、肾、胃肠道和皮肤

    栓塞,导致受累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 甚至组织坏死。

    3、休克或微循环障碍 短期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

    4、微血管病性溶血 可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

    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特点 :1、原发病多易掩盖

    2、跳跃式发展

    3、可不明显出血倾向:

    ? 发生率:

    84-95%

    ? 特征及部位:自发性、持续性渗血

    全身各个部位

    ? 临床特点:

    突然发生、部位广泛、伴DIC的其他症状、常规治疗效果差

    DIC临床表现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 发生率:30-80%

    ? 临床特点:

    1、突然发生,无常见原因

    2、与DIC其他表现同时出现

    3、早期就有多脏器功能不全

    4、难治性

    DIC临床表现微血管栓塞症:

    ? 发生率:

    11-79%

    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1、微血栓:分布广泛而弥散

    2、体表浅层栓塞:

    皮肤、粘膜发绀,进而广泛性血栓栓塞性坏死

    3、深部栓塞:

    器官功能障碍,肾54%,肺44.6%,脑24%

    DIC临床表现皮肤栓塞坏死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

    原因:

    1、血栓引起毛细血管反射性痉挛,管腔狭窄, RBC通过压力增加。

    2、血栓引起血管壁不光滑,引起机械损伤。

    3、缺血、缺氧、代谢毒物增加,RBC脆性增加。

    临床特点:

    1、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症状和体征。

    2、部分病人只有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贫血

    3、红细胞破坏的证据明显,(血片>10%)

    DIC临床表现

    发生率:25%胞

    细

    红

    碎

    破其他临床表现:

    ? 新生儿:肢端发冷、精神萎靡、面色青

    灰或发白、鼻翼煽动、呼吸不规则、不

    哭或啼哭声低、皮肤硬肿、抽搐等。

    ? 皮肤:

    除出血点和斑片状坏死外,尚可爆发性

    紫癜、指端发绀及坏死,少数鼻部坏死。

    DIC临床表现DIC 与 感染性疾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9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