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信息
编号:12529574
从《感症宝筏》看名医何廉臣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251期
     最近,笔者购买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感症宝筏》一书。笔者是在鲁迅作品《父亲的病》中见到“陈连河”(何廉臣名字反过来读的同音字)的,带着对“原配蟋蟀一对”做药引的好奇,笔者购买此书一探究竟。通过细读该书,领悟了晚清名医何廉臣(1861年~1929年)对中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时见到何廉臣被鲁迅作品倒过来读的“陈连河”。甚至有人赞同鲁迅认为“原配蟋蟀”做药引是多么的荒唐,否认何廉臣对中医药事业做出的贡献。

    在《感症宝筏》一书中刊载有何廉臣生平事迹,“虽于临证中颇多获效,然犹有不效者,使其深感学识不足,医术仍未臻至境。于是决计放弃诊务,离绍出游访道。他先后到苏州、上海等地游学,访求名家。1886年,何廉臣来到苏州,客居一年,因服膺叶香岩温病学说,致力于印证香岩学说,自号印岩”。

    叶香岩(叶天士)是中医界公认的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温病学说理论无可厚非。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何廉臣确亲临叶氏居住地“印证岩学说”并非一般人能做出的举动。何廉臣在苏州探讨当地风土民情,提出“绍地滨海,地处江南,民喜酒茶,感证多以温、湿居多”的见解。

    通过多年、多地身临考察,何廉臣认为“欲保存中国国粹,必先办中医学校。欲办中医学校,必先编医学讲义”。发起了他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奋斗。当时,“正值西洋医学在中国日渐传播,受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在治医时也曾一度多采西学”。通过切身实践,何廉臣发现“西医学未必全可取,而中医学未必全可弃”。最终,他大肆宣传中医学、编著整理中医学术著作。

    何廉臣一生著有《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等多部著作。在实地考察、临证探索、整理著作等过程中,何廉臣提出“叶氏学说亦有不妥之处,乃主张以六经辨热病,商榷卫气营血学说”等学术争鸣,为中医学发展起到“推陈更新”的作用。

    《感症宝筏》整部书围绕“感症”而剖析每一病种的成因与治疗方法,说明何廉臣对中医学术思想的严谨,给后世医家留下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仁心仁术功底”。何廉臣在《感症宝筏》一书中将疾病重点放在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上,充满体现了他领悟中医的最大“宝典”是辨证论治,并非“见病治病”。

    犹如在“感症宝筏卷之一:类伤寒诸感证”中指出,“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令人悉以伤寒名之,是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也。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若夫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及因六淫之杂感,或因非时之戾气,发为风温、湿温、温病、寒疫等证,皆类伤寒耳。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这段文字体现出何廉臣对中医病症、临证的辨证思路丰富而严谨,哪怕是一丁点差距,“苟不辨明,未免有毫厘千里之差”。

    通过细读《感症宝筏》一书,笔者领悟了何廉臣中医学术思想的深刻,他教会了后人如何学习中医学。那就是敢于把中医学当做毕生“传家宝”来爱护和学习与传承,在整个学术、临证中不断总结再总结、学习再学习,力求德术与医术齐并进。, http://www.100md.com(梅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