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第3页 |
参见附件(427kb)。
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 2 0 0 7年 8月 第 2 7卷 第 8期
文章编号: 1 0 0 5— 2 2 0 8 ( 2 0 0 7) 0 8—0 5 8 1— 0 7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 0 0 7 )
中图分类号: t / 6 文献标志码: A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1 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
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代
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 3 O年来 , 低血容量
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 然而, 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
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 、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 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 D S ) 。目前 , 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
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
资料统计 , 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 占创伤总死亡例
数的 1 0 % 一 4 0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 , 导致组织低灌注、 无氧代谢增
加、 乳酸性酸中毒、 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 , 最终导致
MO D S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 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
关 , 因此, 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
的同时, 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
供, 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 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 以利于低血容
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 D e l p h i 分级法( 见表 1 ) 。
推荐意见1 : 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 E级) 。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
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 , 失血是典型的
显性丢失 , 如创伤、 外科大手术的失血、 消化道溃疡、 食管静
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弓I 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
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 腹泻 、 脱水、 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
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 , 主要为循
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
的不显性体外丢失。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 0 0 7 ) 编写工作小组( 按姓氏笔划为
序) : 刘大为, 严静, 邱海波, 何振扬, 赵灵, 黄青青, 管向东
通讯作者: 管向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
心, 广东广州 5 1 0 0 8 0
E— ma i l : c a r l g @ 1 6 3. n e t
刘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 1 0 0 7 3 0
E— ma i l : d wl i u @ me d ma i l . c o m. c n
·
581·
指 南 与 共 识
表 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 D e l p h i 分级
推荐级别
A
B
C
D
E
研究文献的分级
I
Ⅱ
Ⅲ
Ⅳ
V
至少有2项 I 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 l 项 I 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至少有 l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Ⅳ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
大样本 、 随机研究 、 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小样本 、 随机研究 、 结论不确定 ,假阳性和( 或) 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非随机 , 同期对照研究
非随机 , 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系列病例报道, 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
断主要依据为病史 、 症状、 体征, 包括精神状态改变 、 皮肤湿
冷、 收缩压下降(<9 0 m mH 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 > 4 0 m m Hg ,1 mm H g= 0 . 1 3 3 k P a ) 或脉压差减少(< 2 0 m m Hg ) 、 尿量 <
0 . 5 m L / ( k g · h ) 、 心率 >l O O / m i n 、 中心静 脉压 ( C V P)<
5 m mH g 或肺动脉楔压( P A WP ) <8 m m Hg等指标。然而 , 近
年来,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发现
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
参考价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
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人们也指出了在
休克复苏中每搏量( S V) 、 心排量( C O) 、 氧输送 ( D O ) 、 氧
消耗( V O ) 、 胃黏膜 C O 张力( P g C O ) 、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 S v O ) 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 但尚须进一
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 取决于机体血容
量丢失的量和速度。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
( 见表 2) 。成 人平均估 计血容 量 占体重 的 7 % ( 或 7 O
m L / k g ) , 7 0 k g 体重的人约有 5 L的血液。血容量随着年龄
和生理状况而改变 , 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 高龄
者的血容量较少( 占体重的 6 %左右) , 儿童的血容量 占体
重的 8 % 一9 %, 新生儿估计血容量占体重 的 9 % 一1 0 %。
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大量失血可以定义
为2 4 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 3 h内失血量超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5 8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 0 0 7年8月 第 2 7卷 第 8期
表 2 失血的分级( 以体重7 0 k g 为例)
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推荐意见 2 : 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
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c级) 。
推荐意见 3 :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 应该重视血乳
酸 与碱缺 失检测 ( E级 ) 。
3 病 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
病理生理反应 , 以保存体液, 维持灌注压, 保证心 、 脑等重要
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 一肾上腺轴兴奋, 儿茶酚胺类
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 肌肉及内脏血管。其
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 血压; 毛细
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 , 从而促进
组织问液回流; 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 增加回
心血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率增快, 心
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 一血管紧张素 Ⅱ一醛固酮系统 , 使
醛固酮分泌增加 , 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
抗利尿激素 , 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 的重吸收, 减少尿
液 , 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 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 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
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 , 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
标准 ......
文章编号: 1 0 0 5— 2 2 0 8 ( 2 0 0 7) 0 8—0 5 8 1— 0 7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 0 0 7 )
中图分类号: t / 6 文献标志码: A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1 概述
低血容量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
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代
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 3 O年来 , 低血容量
休克的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 然而, 其临床病死率仍然较
高。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死因是组织低灌注以及大出血 、感染和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导致 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 D S ) 。目前 , 低血容量休克缺乏较全面的流行病学资
料。创伤失血是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据国外
资料统计 , 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死亡者 占创伤总死亡例
数的 1 0 % 一 4 0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 , 导致组织低灌注、 无氧代谢增
加、 乳酸性酸中毒、 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 , 最终导致
MO D S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 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
关 , 因此, 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
的同时, 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
供, 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 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 以利于低血容
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 D e l p h i 分级法( 见表 1 ) 。
推荐意见1 : 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 E级) 。
2 病因与早期诊断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
丢失。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 , 失血是典型的
显性丢失 , 如创伤、 外科大手术的失血、 消化道溃疡、 食管静
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弓I 起的急性大失血等。显
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 腹泻 、 脱水、 利尿等原因所致。非显
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 , 主要为循
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他方式
的不显性体外丢失。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2 0 0 7 ) 编写工作小组( 按姓氏笔划为
序) : 刘大为, 严静, 邱海波, 何振扬, 赵灵, 黄青青, 管向东
通讯作者: 管向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
心, 广东广州 5 1 0 0 8 0
E— ma i l : c a r l g @ 1 6 3. n e t
刘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 1 0 0 7 3 0
E— ma i l : d wl i u @ me d ma i l . c o m. c n
·
581·
指 南 与 共 识
表 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 D e l p h i 分级
推荐级别
A
B
C
D
E
研究文献的分级
I
Ⅱ
Ⅲ
Ⅳ
V
至少有2项 I 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 l 项 I 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至少有 l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仅有Ⅳ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
大样本 、 随机研究 、 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小样本 、 随机研究 、 结论不确定 ,假阳性和( 或) 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非随机 , 同期对照研究
非随机 , 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系列病例报道, 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诊
断主要依据为病史 、 症状、 体征, 包括精神状态改变 、 皮肤湿
冷、 收缩压下降(<9 0 m mH 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 > 4 0 m m Hg ,1 mm H g= 0 . 1 3 3 k P a ) 或脉压差减少(< 2 0 m m Hg ) 、 尿量 <
0 . 5 m L / ( k g · h ) 、 心率 >l O O / m i n 、 中心静 脉压 ( C V P)<
5 m mH g 或肺动脉楔压( P A WP ) <8 m m Hg等指标。然而 , 近
年来,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发现
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
参考价值。有研究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
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人们也指出了在
休克复苏中每搏量( S V) 、 心排量( C O) 、 氧输送 ( D O ) 、 氧
消耗( V O ) 、 胃黏膜 C O 张力( P g C O ) 、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 S v O ) 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 但尚须进一
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 取决于机体血容
量丢失的量和速度。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
( 见表 2) 。成 人平均估 计血容 量 占体重 的 7 % ( 或 7 O
m L / k g ) , 7 0 k g 体重的人约有 5 L的血液。血容量随着年龄
和生理状况而改变 , 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 高龄
者的血容量较少( 占体重的 6 %左右) , 儿童的血容量 占体
重的 8 % 一9 %, 新生儿估计血容量占体重 的 9 % 一1 0 %。
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大量失血可以定义
为2 4 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 3 h内失血量超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5 8 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 0 0 7年8月 第 2 7卷 第 8期
表 2 失血的分级( 以体重7 0 k g 为例)
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推荐意见 2 : 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
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c级) 。
推荐意见 3 :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 应该重视血乳
酸 与碱缺 失检测 ( E级 ) 。
3 病 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
病理生理反应 , 以保存体液, 维持灌注压, 保证心 、 脑等重要
器官的血液灌流。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 一肾上腺轴兴奋, 儿茶酚胺类
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 肌肉及内脏血管。其
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 血压; 毛细
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 , 从而促进
组织问液回流; 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 增加回
心血量。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心率增快, 心
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 一血管紧张素 Ⅱ一醛固酮系统 , 使
醛固酮分泌增加 , 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
抗利尿激素 , 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 的重吸收, 减少尿
液 , 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 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 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
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 , 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
标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7KB,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