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 正文
编号:12993792
洞见社会办医门外风光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3日 医药经济报
     转型医疗后,如何避开与现有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获得甚至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和老龄化带来医疗需求持续增长,社会办医政策从放开到鼓励使得社会和境外资本进入医疗服务更加便利,而不同投资主体对医疗投资的路径不同,其中托管、新建、参股、收购、合资、改制等多种模式赋予其更多灵活性。

    【先行者】

    近年国内医院投资数量大幅上升,投资主体多样化,其中医药上市公司尤为引人注目。

    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仍将继续提升。而随着城镇人口尤其是常住人口的增长,医疗服务投入也相应提升。

    首先是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增加;其次则是新增人口由新农合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或职工医保后,带来显著的筹资水平增长;此外,在新农合覆盖率基本饱和下,筹资水平的提升也将带来医疗服务投入的不断增加;异地医保结算等政策的放开,将有利于盘活存量医保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在上述因素带来的医疗服务投入增长之下,叠加老龄化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和意外事故居高不下、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使得医疗服务需求在未来10~15年都将保持持续增长。

    事实上,优化医疗资源、加大医疗服务供给一直是国家主管部门的政策重点。

    但受区域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结构调整艰难、民营医院参差不齐等因素困扰,2009~2012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尤其是三级医院一直居于100%以上,二级医院也在持续提升。

    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特需医疗服务及高端医疗服务等个性化需求也大幅增长,单纯依靠现有医疗资源已不足以满足这类需求,必须有主管部门、公立医院以外的力量介入。

    社会资本纷纷介入

    从发达国家的医疗发展史来看,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供给增加、结构优化是殊途同归的选择。

    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管办合一导致了诸多弊端,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结构优化难以展开。实际上,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已经取得了诸多先例,如金陵药业将宿迁医院改制后,其盈利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

    而在政策配套上,社会、境外资本办医也逐步放开准入门槛。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应加快多措并举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降低准入门槛,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

    事实上,目前社会资本参与我国医疗服务投资的数量已经大幅攀升。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起国内医院投资数量大幅上升,其中投资主体较为多样化,包括VC/PE、上市公司、医疗集团、外资基金、产业资本等。特别是医药上市公司向医院端延伸,如金陵药业、国际医学、复星医药等都取得了成功。

    笔者认为,2015~2020年将进入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业的“快车道”,政策、资金、产业、供需都将支持这一趋势。

    药企参与度较高

    医疗服务中,医院是产业链条的最核心。实际上,医疗服务的绝大多数需求都通过医院平台完成。因此,医院实际上是医疗服务产业链中的核心,独立诊疗中心、外包服务、医院供应链等都是其产业链上的外围资产。

    而医院按照供给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具有资金前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期长等特点;其二,是以妇科、口腔、眼科、月子会所等为代表的专科连锁类医疗服务。

    综合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其单体投资规模往往在10亿元以上,单床位投资额一般不低于70万~90万元,对于资金的规模和期限都要求较高。而从历史投资案例来看,参与大型综合医院改制、投资的多数是上市公司或综合性医疗集团,而PE、VC等投资机构更多关注专科连锁。

    笔者认为,在我国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和社会办医放开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不仅是医药股)投资医院是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和优化医疗资源结构的必然选择,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甚至贯穿整个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

    【找路子】

    介入医疗服务以后,如何尽快获得产出?互联网时代为之提供了多项选择。

    寻求更多介入方式

    2013~2014年,有许多房企选择进军医疗服务业。其中,2014年是地产转型医疗服务的高峰年,中小型地产公司如宜华地产、华业地产、运盛实业等均通过收购而进军医疗服务,并逐步出清地产主业。同时,以万科、恒大为代表的地产巨头也开始关注医疗服务,开始进军养老地产、合建医院、儿童医院等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产外,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如化工、机械等试图转型医疗服务业。

    笔者认为,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满足医疗总量增长和差异化需求的大潮下,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拥有天然的转型优势,有望成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以外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新建、参股、控股、公立改制、托管、合资等多种模式赋予了转型更多选择和更加灵活的资本介入方式。

    如何将“蛋糕”变现

    收购或新建医院后,如何将患者流量变现,最大限度谋求投资收益和市值提升,是转型后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而从医院端来看,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设立商业公司,承担医院的药品、器械和耗材的供应链服务,将该部分“蛋糕”变现。

    除此之外,医院的药品器械供应服务还可通过药房托管形式完成。如康美药业通过与吉林、辽宁等地的70余家医院建立托管合作,药房托管净利润率可达5%~10%。但是,考虑到康美具备一定中药饮片、西药自产品种,普通商业公司如若效仿的话,其利润率应低于这一水平。

    随着医院布局的推进,商业业务有望形成规模优势和更强的上游议价能力,如凤凰医疗通过将旗下托管医院统一管理,以谋求更大的供应链利润。

    “院中院”满足高端需求

    传统公立医院较多考虑了医疗服务的普适性和公益性,对于个性化、高端医疗服务供给存在缺口。其中部分品类如放疗、透析、检验、核磁、康复等高毛利科室,面临需求不断增长、患者支付能力不断提升的向好趋势。这类医疗服务则可通过设立类似“院中院”的诊疗中心,针对性满足患者需求,从而极大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如华业地产收购捷尔医疗,与医院合作设立诊疗中心,合作周期最长10年,捷尔医疗提供设备,并将收入与医院进行分成。通过合作,捷尔医疗可稳定获得扣除成本后净收益的50%~60%,在存续期间(10年)内,可持续将该类高毛利医疗服务项目变现,并且财务可与医院不独立核算、享受税收优惠。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和相关患者数量日益增长,笔者看好包括透析、康复、放射治疗、影像学诊断、检验外包等在内的高毛利医疗服务模块。

    医院自身挖潜

    若进入医疗服务业是通过收购公立医院完成的,最为关键的收益手段在于提升盈利水平,挖掘医院潜力。在传统公立非营利医院体制下,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和管理存在诸多弊端,成本端潜力可观。同时,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加强高端设备配置等手段,也可增强对患者的吸引力,获得超越行业的收入增速。

    如国际医学(原开元投资)收购西安高新医院后,不断内部挖潜,通过调整特需服务比例、提升非统一定价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患者周转率等方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增长和利润水平,2013年实现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14.86%,净利率达14.51%,提升了4.8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综合性医院的内部潜力可挖,如药品损耗和采购管理、器械耗材采购,医院管理和财务费用控制、针对性提升医疗水平后带来的就诊人次增长和周转率提升等,都是获得收益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医疗、医疗信息化和大数据、轻资产医院等赋予了转型医疗更多的战略选择,使其有更多机会避开与现有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获得甚至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方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