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史:一部跨越2000年的传奇
岭南,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辞海》“岭南”条曰:“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岭南之名始于唐贞观时十道之一,其所辖范围约在我国如今之广东、海南两省及广西大部分,也包括越南北部,历史上曾有“南海”“广州”“广南东路”等名称。越南独立后,“岭南”的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现提及“岭南”一词时,特指广东、海南和广西大部分。
岭南地区的核心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现时广东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的岭南医学相关研究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
岭南医学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它是中医学在岭南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和人群体质情况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变通与运用的产物。由于地处偏僻,岭南医学自晋代开始缓慢发展,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岭南中医药人物多是流寓、占籍者,医学著作流传至今的不多。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亦得到相应提高,其中儒而通医者甚多,民国岭南医学的发展达到高峰。
, 百拇医药
两千年来,岭南中医药一直在进步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小斌《岭南医史》记载,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中药、捣药工具及装药丸的银盒。中药有雄黄、硫磺、紫石晶、绿松石、赭石等五石药和羚羊角:捣药工具为铜臼、铜杵,铁杵。装药丸的银盒外形扁圆,盒盖和盒身有蒜瓣形花纹,盖身、口沿饰有精细几何纹,并且鎏金,盒底有铜质圈足,盒上烧焊三个小钮,出土时,盒内盛有半盒中药丸。说明当时的医学发展已经出现了丸药成品。西汉南越王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证实岭南地区医药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之久。
到了晋唐时期,岭南地区中医药开发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始终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避乱。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技术,南越蛮荒之地得到了第一次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医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著名人物,例如葛洪、鲍姑、支法存、仰道人、轩辕述等。
, http://www.100md.com
唐代天下大定,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一。唐代政府重视医政设施,成立太医署,专门管理医疗教育,全国各道属下州府,亦成立相应的机构以善管理。《新唐书·百官四》记载:“道下各州府医学教育,均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都督府、大洲医学生二十人,中小州医学生十人,掌州境巡疗。”岭南地区医学由此得到推动,著述颇丰,有李继皋的《南行方》,李暄的《岭南脚气方论》,郑景岫的《南中四时摄生论》,还有一部不著撰人姓名的《岭南备急要方》等。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刘岩在广州兴王府称帝,国号南汉。这一时期岭南的著名医家有轩辕述。轩辕述著有《宝脏畅微论》,已佚。
宋元时期,岭南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对医药事业非常重视,除设太医局专管医疗、教学外,另专设翰林医官院执掌医药行政事务,置院使、副使、尚药奉御、医官等职,掌全国医药政令,具体管理宫廷医药,对官衙、军旅、学校派出医官防治疾病。为充实翰林医官院,还建有从民间医生、僧人、道士中选拔精良者任医官的制度。
陈昭遇,南海人,宋初著名医家。开宝间(968-975年)选拔到京城,为所知者荐为翰林院医官。陈昭遇擅长于临床,“治疾无不效者”“医术尤为精验”。他还参与了宋初两部医药学巨著《开宝详定本草》《太平圣惠方》的编纂,为宋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岭南西路宜州推官吴简组织了宋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体解剖,并协同医人、画工、巧屠绘图,对医学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刘昉的《幼幼新书》集宋代及其以前儿科之大成。此书共引用医学文献141种,引用条目10096条。许多已散失的重要的古代儿科文献借此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此书还大量收集了部分古代从未刊行的民间传方及私家祖传秘本。综上可见宋代开始岭南医学界人才辈出,已有国家级的医家出现。
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三卷,其辨治瘴疟的独特思想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亦标志着具有岭南特色方药学的初步形成。此书还保存了元代以前岭南地区大量的医学文献,在国内和海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明代,岭南医学逐渐繁荣。
明代岭南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史志所记医家日益增多。邱浚,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儒而通医,著有《本草格式》《重刊明堂经络前图》《重刊明堂经络后图》《群书抄方》等书。熊宗立,曾流寓广东讲学行医,其著作《集医便宜》被收入广东《潮州府志·艺文志》。浙江人王纶著《明医杂著》,此书是他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另有罗浮山人姚太傅《菉竹堂经验方》六卷,琼山钟芳《养生举要》五卷,从化刘邦永《惠济方》四卷,南海曾仕鉴《医方》四卷,番禺黄柏《摄生要义》,番禺无名氏《敬斋医法》一卷,东莞方桂原《医方奇剂》,东莞李元弼《尊生要览》,东莞梁宪《易简单方集》《笺补神农食物本草》《医方杂说》,大埔盛端明《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程斋医抄秘要》五卷等。综上所述,明代是岭南中医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从记载的人物数量还是医著数量都较之以前大幅增加。
, 百拇医药
百年老字号最早可追溯到东晋
现存的全国著名中药百年老店,明代以前1家,为广州海辐禅院;明代有5家,其中3家在岭南地区,分别为佛山中医梁仲弘于1573年创办的“梁仲弘蜡丸馆”,南海陈体全和中医李升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现址)创办的“陈李济”,广东新会冯国琳和其子冯了性创办“冯了性”。
岭南最早的中成药号、中成药鼻祖“梁仲弘蜡丸馆”,其首创的万应抱龙丸曾盛极一时,据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记载:“广东抱龙丸,为天下所贵。”它见证了佛山药业史的辉煌。其创始人梁仲弘梁仲弘的出生年代约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他早年不鹜功名,跟名师学医,学有新成后自立门户,在佛山朝市街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悬壶济世。约在30岁创医馆,将历年临床经验加以总结,研制出几种成药出售,其中就有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特效药“抱龙膏”,其时外装是以蚬壳裹着的药膏,外以蜡加封。由于药膏选料上乘,制作精良、疗效独到,广受群众欢迎。以后,为求进一步发展,便大兴土木,改茅棚为砖瓦屋,定名为“梁仲弘蜡丸馆”。
, http://www.100md.com
陈李济的创始人陈体全、李升佐,均广东南海县人。陈体全初为小商贩,李升佐为当地名医,开设医官并经营药肆。一次同船前往广州,陈体全上岸时遗落货款,被李升佐捡获。李升佐不昧钱财,整日在码头守候失主。陈体全失金后四方寻找至码头,喜获失金。陈体全感激李升佐品德高尚,遂以一半失金赠与李营药。李拒受不得,于是决定合营,取店名陈李济,表示二人同舟共济之决心。二人合作后即扩大业务,把制售成药作为发展方向。以广收良方、精细加工、务求实效为经营方针。至清代,陈李济成为南方著名药家,享誉全国。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清帝穆宗因病服用陈李济药品获益,赐“杏和堂”封号。
冯了性之父冯国琳(1589年-1675年),字炳阳,粗通医道和药理,在家乡开设药铺同时挂牌行医,在当地颇有医名,凭着多年行医实践,几经研究试验,创制了一种药酒,用于医治风湿跌打等病疾,取名万应药酒。初为自用,赠予街坊乡民,后发现疗效确切,前来购药者渐多,遂决心扩大经营。当时佛山工商业兴起,发展成为名镇,冯炳阳看准这一时机,于明万历年间(约1615年)将药铺迁到佛山镇正埠渡头汾宁里扩展经营。
, 百拇医药
这些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在药物的炮制、中成药的配制及药酒的制作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为广大民众解除了病痛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很多的成药及药酒流传至今,经过改进继续造福世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百年的老字号延续至今,带动了当地中医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罗浮山——岭南医学肇始之地
“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作为岭南的仙山福地,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更是岭南医学的肇始之地。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小斌《岭南医史》记载,早在秦代,罗浮山就有人采药治病了。据光绪《广州府志》卷二十九记载:“秦,安期生,琅琊人,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
罗浮山上不仅留下了众多的仙迹,也留下了医家济世救人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安期生,姓郑,又名郑安生,现有称为郑仙者,秦朝方士。秦始皇曾派遣方士入东海蓬莱求仙药,有的方士随海流南下至今广东博罗县,登上罗浮山,此处山川灵秀,古人误以为罗浮山亦为蓬莱仙岛之一,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中有“蓬莱山三岛,罗浮山其一也”的说法。在秦汉时期,罗浮山云集各地来的方士,如东郭延年,自秦时隐居罗浮数百年。他们在罗浮山采药炼丹,服食丸散,以求长生不老之术。
在罗浮山上习术炼丹者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我国岭南著名医家,中国化学药的创始人葛洪。葛洪晚年居罗浮山,是有史可征的。《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葛洪晚年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以便就近采料炼丹。后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罗浮山炼丹”。
葛洪栖止罗浮山时,建有四庵:南庵都虚观,后改名冲虚观;西庵黄龙观,东庵九天观,北庵酥醪观。其中冲虚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冲虚古观内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此外还有寮房等附属建筑百余间。其中的黄大仙殿供奉着葛洪的弟子黄野人,相传他经常奔波于山野之间,广为百姓治病,因此在东南一带,他的香火十分旺盛。, 百拇医药(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罗倩)
岭南地区的核心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现时广东省之穗佛港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学界习惯把广东称谓为“岭南”。因此,明清以后尤其近代和当代的岭南医学相关研究相对约定在广东省范围内。
岭南医学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它是中医学在岭南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和人群体质情况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变通与运用的产物。由于地处偏僻,岭南医学自晋代开始缓慢发展,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岭南中医药人物多是流寓、占籍者,医学著作流传至今的不多。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亦得到相应提高,其中儒而通医者甚多,民国岭南医学的发展达到高峰。
, 百拇医药
两千年来,岭南中医药一直在进步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小斌《岭南医史》记载,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中药、捣药工具及装药丸的银盒。中药有雄黄、硫磺、紫石晶、绿松石、赭石等五石药和羚羊角:捣药工具为铜臼、铜杵,铁杵。装药丸的银盒外形扁圆,盒盖和盒身有蒜瓣形花纹,盖身、口沿饰有精细几何纹,并且鎏金,盒底有铜质圈足,盒上烧焊三个小钮,出土时,盒内盛有半盒中药丸。说明当时的医学发展已经出现了丸药成品。西汉南越王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证实岭南地区医药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之久。
到了晋唐时期,岭南地区中医药开发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始终动荡不安,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避乱。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技术,南越蛮荒之地得到了第一次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医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著名人物,例如葛洪、鲍姑、支法存、仰道人、轩辕述等。
, http://www.100md.com
唐代天下大定,分天下为十道,岭南道为其一。唐代政府重视医政设施,成立太医署,专门管理医疗教育,全国各道属下州府,亦成立相应的机构以善管理。《新唐书·百官四》记载:“道下各州府医学教育,均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都督府、大洲医学生二十人,中小州医学生十人,掌州境巡疗。”岭南地区医学由此得到推动,著述颇丰,有李继皋的《南行方》,李暄的《岭南脚气方论》,郑景岫的《南中四时摄生论》,还有一部不著撰人姓名的《岭南备急要方》等。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刘岩在广州兴王府称帝,国号南汉。这一时期岭南的著名医家有轩辕述。轩辕述著有《宝脏畅微论》,已佚。
宋元时期,岭南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代对医药事业非常重视,除设太医局专管医疗、教学外,另专设翰林医官院执掌医药行政事务,置院使、副使、尚药奉御、医官等职,掌全国医药政令,具体管理宫廷医药,对官衙、军旅、学校派出医官防治疾病。为充实翰林医官院,还建有从民间医生、僧人、道士中选拔精良者任医官的制度。
陈昭遇,南海人,宋初著名医家。开宝间(968-975年)选拔到京城,为所知者荐为翰林院医官。陈昭遇擅长于临床,“治疾无不效者”“医术尤为精验”。他还参与了宋初两部医药学巨著《开宝详定本草》《太平圣惠方》的编纂,为宋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岭南西路宜州推官吴简组织了宋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体解剖,并协同医人、画工、巧屠绘图,对医学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刘昉的《幼幼新书》集宋代及其以前儿科之大成。此书共引用医学文献141种,引用条目10096条。许多已散失的重要的古代儿科文献借此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此书还大量收集了部分古代从未刊行的民间传方及私家祖传秘本。综上可见宋代开始岭南医学界人才辈出,已有国家级的医家出现。
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三卷,其辨治瘴疟的独特思想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亦标志着具有岭南特色方药学的初步形成。此书还保存了元代以前岭南地区大量的医学文献,在国内和海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到了明代,岭南医学逐渐繁荣。
明代岭南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史志所记医家日益增多。邱浚,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儒而通医,著有《本草格式》《重刊明堂经络前图》《重刊明堂经络后图》《群书抄方》等书。熊宗立,曾流寓广东讲学行医,其著作《集医便宜》被收入广东《潮州府志·艺文志》。浙江人王纶著《明医杂著》,此书是他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另有罗浮山人姚太傅《菉竹堂经验方》六卷,琼山钟芳《养生举要》五卷,从化刘邦永《惠济方》四卷,南海曾仕鉴《医方》四卷,番禺黄柏《摄生要义》,番禺无名氏《敬斋医法》一卷,东莞方桂原《医方奇剂》,东莞李元弼《尊生要览》,东莞梁宪《易简单方集》《笺补神农食物本草》《医方杂说》,大埔盛端明《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程斋医抄秘要》五卷等。综上所述,明代是岭南中医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从记载的人物数量还是医著数量都较之以前大幅增加。
, 百拇医药
百年老字号最早可追溯到东晋
现存的全国著名中药百年老店,明代以前1家,为广州海辐禅院;明代有5家,其中3家在岭南地区,分别为佛山中医梁仲弘于1573年创办的“梁仲弘蜡丸馆”,南海陈体全和中医李升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现址)创办的“陈李济”,广东新会冯国琳和其子冯了性创办“冯了性”。
岭南最早的中成药号、中成药鼻祖“梁仲弘蜡丸馆”,其首创的万应抱龙丸曾盛极一时,据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记载:“广东抱龙丸,为天下所贵。”它见证了佛山药业史的辉煌。其创始人梁仲弘梁仲弘的出生年代约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他早年不鹜功名,跟名师学医,学有新成后自立门户,在佛山朝市街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悬壶济世。约在30岁创医馆,将历年临床经验加以总结,研制出几种成药出售,其中就有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特效药“抱龙膏”,其时外装是以蚬壳裹着的药膏,外以蜡加封。由于药膏选料上乘,制作精良、疗效独到,广受群众欢迎。以后,为求进一步发展,便大兴土木,改茅棚为砖瓦屋,定名为“梁仲弘蜡丸馆”。
, http://www.100md.com
陈李济的创始人陈体全、李升佐,均广东南海县人。陈体全初为小商贩,李升佐为当地名医,开设医官并经营药肆。一次同船前往广州,陈体全上岸时遗落货款,被李升佐捡获。李升佐不昧钱财,整日在码头守候失主。陈体全失金后四方寻找至码头,喜获失金。陈体全感激李升佐品德高尚,遂以一半失金赠与李营药。李拒受不得,于是决定合营,取店名陈李济,表示二人同舟共济之决心。二人合作后即扩大业务,把制售成药作为发展方向。以广收良方、精细加工、务求实效为经营方针。至清代,陈李济成为南方著名药家,享誉全国。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清帝穆宗因病服用陈李济药品获益,赐“杏和堂”封号。
冯了性之父冯国琳(1589年-1675年),字炳阳,粗通医道和药理,在家乡开设药铺同时挂牌行医,在当地颇有医名,凭着多年行医实践,几经研究试验,创制了一种药酒,用于医治风湿跌打等病疾,取名万应药酒。初为自用,赠予街坊乡民,后发现疗效确切,前来购药者渐多,遂决心扩大经营。当时佛山工商业兴起,发展成为名镇,冯炳阳看准这一时机,于明万历年间(约1615年)将药铺迁到佛山镇正埠渡头汾宁里扩展经营。
, 百拇医药
这些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在药物的炮制、中成药的配制及药酒的制作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为广大民众解除了病痛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很多的成药及药酒流传至今,经过改进继续造福世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几百年的老字号延续至今,带动了当地中医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罗浮山——岭南医学肇始之地
“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作为岭南的仙山福地,不仅是一座宗教名山,更是岭南医学的肇始之地。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小斌《岭南医史》记载,早在秦代,罗浮山就有人采药治病了。据光绪《广州府志》卷二十九记载:“秦,安期生,琅琊人,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
罗浮山上不仅留下了众多的仙迹,也留下了医家济世救人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安期生,姓郑,又名郑安生,现有称为郑仙者,秦朝方士。秦始皇曾派遣方士入东海蓬莱求仙药,有的方士随海流南下至今广东博罗县,登上罗浮山,此处山川灵秀,古人误以为罗浮山亦为蓬莱仙岛之一,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中有“蓬莱山三岛,罗浮山其一也”的说法。在秦汉时期,罗浮山云集各地来的方士,如东郭延年,自秦时隐居罗浮数百年。他们在罗浮山采药炼丹,服食丸散,以求长生不老之术。
在罗浮山上习术炼丹者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我国岭南著名医家,中国化学药的创始人葛洪。葛洪晚年居罗浮山,是有史可征的。《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葛洪晚年闻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以便就近采料炼丹。后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罗浮山炼丹”。
葛洪栖止罗浮山时,建有四庵:南庵都虚观,后改名冲虚观;西庵黄龙观,东庵九天观,北庵酥醪观。其中冲虚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冲虚古观内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此外还有寮房等附属建筑百余间。其中的黄大仙殿供奉着葛洪的弟子黄野人,相传他经常奔波于山野之间,广为百姓治病,因此在东南一带,他的香火十分旺盛。, 百拇医药(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