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542150
孙大强:从毕姥爷饭局谈杀熟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3日 网易健康《健康大家》
孙大强:从毕姥爷饭局谈杀熟
孙大强:从毕姥爷的饭局谈“杀熟”现象

     所谓“杀熟”即对熟人下手进行欺诈,本该最具有互信和安全底线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一些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处处欺骗你,挣你的钱,表面上“做熟人生意”处处让利,实际上却是沾着熟人的光。

    中国的饭局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饭局上觥筹交错,不经意间有些生意就谈成了,有些人就升职了,还有有“鸿门宴”让人捏一把汗,最近有场“莫名其妙”的饭局颇有“鸿门宴”的气质,那就是毕姥爷参加的一场饭局,饭局上一段“即兴表演”引来一场轩然大波,有人说,毕姥爷一世英名,却被一场饭局毁于一旦。

    我们不了解这场饭局的背景,也无从谈起,仅从这段视频被录下来,并被传播出去的事情,不免联想到一个词:杀熟。

    也许你亲身经历过,在不经意间被熟人“摆了一道”,也可能“杀”过熟人,那“杀熟”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避免“被杀”呢?

    什么是“杀熟”?
, http://www.100md.com
    所谓“杀熟”,即对熟人下手进行欺诈。本该最具有互信和安全底线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严重侵蚀了幸福生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像《甄嬛传》里的后宫,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某个“姐妹”摆一道,连甄嬛也被安陵容“杀熟”了,这真是很可怕的事情,一个对你点头微笑的熟人,却在背后捅你一刀。一些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处处欺骗你,挣你的钱,表面上“做熟人生意”处处让利,实际上却是沾着熟人的光,把私人利益最大化。当代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杀熟“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

    “杀熟”方心理揭秘

    作为主动“杀熟”的一方而言,自然是感到“胜券在握”,其做法符合兵法,叫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熟人之间虽然未必很亲近,但是已经卸下了很多社交性的面具,将“不设防”的熟人容易一举拿下。

    何为“熟人”?
, 百拇医药
    这里要指出的是,“熟人”不等同于“朋友”,而是介于真正的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一种社交关系。

    就“杀熟”方而言,不会对真正的朋友下手,也碍于一般通行的社会约束力,不会对不熟悉的陌生人轻易下手。

    为什么对“熟人”可以“杀”,而对真正的朋友,却“下不了手”呢?

    因为,“熟人”处于要远则远,要近可近的人际距离,但又不属于最私密亲近的人际关系,“杀熟”的整体“性价比”高,即使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不会对自己造成毁灭性的的损失,风险较小。

    为何熟人成不了朋友?

    有学者将中国人的人伦以信任度为标准由近及远分为亲人、朋友、陌生人、熟人四层,其中诡异的是,陌生人竟然在熟人之前!原因在于有某种微妙的难以打破的隔膜使得你们成不了朋友,甚至比陌生人更为疏远,“熟人”往往只是泛泛之交。
, http://www.100md.com
    实际上“朋友”这个词就像“老师”一样,现在都被用滥了,能讲几句来指点人生的,都成了“老师”,而见过面握过手递过名片吃过饭的就成了“朋友”。熟人侧重在熟悉知道,是理性层面的,而朋友则侧重情感、兴趣、志向等个人化情感层面。朋友之间也可能互杀,但多半因为各为其主,惺惺相惜之心不灭,更不会毁其名誉借机上位,就像李云龙和楚云飞,战场是敌人,心灵是朋友。熟人多多,试问朋友几人?

    “杀熟”者未必全然心存险恶

    “杀熟”者也未必全然心存险恶,他们很可能像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迈斯特说的那样,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有着极高的自信,因而对其所作为坚信是在做好人好事,是在牺牲局部利益成全大局,“杀熟”者就像看红色电影里的叛徒或者杀人游戏里的杀手,日子不一定好过,人在江湖漂,你不怕早晚要挨刀?《指环王》那个怪物咕噜,就是“杀熟”者,寝食难安。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国内外各种犯罪,多是熟人之间干的,人家不了解你,也没机会下手。真心朋友,有几个足矣!
, 百拇医药
    “被杀”者心理揭秘

    而对于那些“被杀”的熟人,如果后果没有很严重,“被杀”甚至可能转化为一种良性的人际润滑剂和推动机,成为人缘好的标志,甚至也可能以自身为镜,映照出“杀熟”者的面目并起到某种教育功能。

    另外,“被杀”者也许因此而占领道德与舆论的高地,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会了解所谓真相,但是“杀熟”的现象,欺诈、告密、背叛等等,却是大家都痛恨的行为,因为一个为何“被杀”我们未必有兴趣,但是我们毫无疑问都怕“被杀”。

    但是对于更多的“被杀”者而言,这绝不好玩。首先,这意味着自己的“愚蠢”,与狼为伍,伴虎同眠而不自知,喝着酒,夹着菜,你冲着镜头微微一笑,这都是呈堂证供。

    其次,“被杀”者的人际信任产生危机,尤其是情感信任,这种失信和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可能扩散到整个人际生活当中,可能会有无辜、委屈、失望、自责、愤怒、幻灭等感觉。从“被杀”这角度看,“杀熟”者虽然是熟人不是朋友,但也不远,不是完全没希望发展成为朋友的,在一个圈子,远能远到哪里?就这么挨冷枪,估计内心就像《新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对令狐冲说的:你居然会杀我?还杀第二次?
, http://www.100md.com
    第三,“被杀”者的上述情绪或者心结需要转移,这种转移渠道有可能是转嫁到另一个“替罪羊”,“被杀”者成为新的“杀熟”者,逐渐扩散,社会信任关系彻底失序,最后无人可信。不过,“被杀”的人也得自己想想,咋就你“中彩”了?往往这种人日常的社会关系网就比较松散薄弱,杀了就杀了,没谁会特别关心(不是关注),就像食物链一样,有的环节有可替代性,没你就没你,有的不然,断一个死一片。话说回来,你被那人为了自身利益“杀了”,那还算朋友吗?想开点,就当提前引爆个定时炸弹吧!炸你一身灰,甚至血迹斑斑,可你还活着。

    陌生人之间是否存在信任关系?

    对于陌生人之间是否诚信,我们不太强调,尽管这也很重要,但是我们这种基于血缘姻亲的社会里,我们总还是认为血浓于水,陌生人即便有失诚信也不必太过苛责。

    但是随着我们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或者在工作当中,与家人相处时间很短,我们对这些本来无所谓情感诉求的人群也不得不投入情感力量,需要“情感信任”。因此,以往情感意义上的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信任也越发重要。但是,人类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谎言与背叛是永不谢幕的保留剧目。有情感诉求,“有欲便是苦”,“杀熟”照旧上演。
, http://www.100md.com
    克服“杀熟” 重建信任

    首先,从家庭教育开始。有时候父母会撺掇孩子做自己的“耳目”,打小报告,孩子从小就被训练成“两面三刀”外加“人格分裂”。信任关系,必须从最基础的家庭教育做起。这可任重道远。

    第二,增加沟通的透明度,有话明说,尤其那些事关利益的,熟人之间,如果缺乏明确沟通和契约,一旦遇到重大利益纠葛就很难处理,不如“先小人后君子”,别死要面子活受罪。

    第三,社会公共事务的效率和基本人伦,公德与私德之间必须动态寻求平衡,不能假公济私,但是也绝不能因公废私,《论语》有言“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有些事,不要太在意,未必有事,真要有事,什么事能大过人心扶不起来呢?归根到底,我们不能把人当做我们谋求利益的工具和手段。

    详情可参见孙大强著《幸福心理学——多维视角的探索与巡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将出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