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手机与健康
编号:12539398
经常玩手机会变丑 沉迷手机可能得了抑郁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4日 生命时报
     经常玩手机会变丑

    手机已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工具,这也让人们开始依赖手机。近日,韩国“naver”网刊文,告诫大家总玩手机不仅有害健康,还会让人变丑。

    催生法令纹。法令纹让人显老,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给下巴施加额外的压力,使口周肌肉受到向下的牵拉力,引起皮肤松弛,逐渐形成法令纹。

    眼睛变得黯淡无光。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不仅导致泪液分泌不足,还会增加泪液的蒸发量,容易导致干眼症,使眼睛黯淡无光。建议大家经常做个自测:睁大双眼后,如果不能坚持10秒钟,就说明眼球泪液分泌不足了。

    长鱼尾纹。眼睛干涩就会不自觉地频频揉眼,无形中擦伤眼周皮肤,形成鱼尾纹。

    长眉间纹。眉间有了皱纹,会给人老气横秋、心事重重甚至愁眉苦脸的感觉。由于手机屏幕面积较小,视力不佳的人不得不眯眼看,从而牵拉眉头,久了就容易形成眉间纹。
, 百拇医药
    嘴角下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面颊、嘴角肌肉得不到活动,容易松弛下垂,最终导致嘴角下垂,既显老,又给人不高兴的形象。

    要消除以上弊端,除了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外,还可以变换一下姿势:将手机举起,让屏幕与视线保持平行,或者仰躺着看,尽量避免低头。▲ (赵双双) (姚力杰)

    沉迷手机可能得了抑郁

    据统计,人们每天要看150次手机,近1/3的人承认自己沉迷于手机。近日,美国贝勒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经常查看手机可能是抑郁症的迹象,过度使用手机与情绪不稳定相伴而行。
, 百拇医药
    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测量他们使用手机的情况、大五人格特质(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和神经质)、实利主义和觉醒度。结果显示:频繁用手机的人喜怒无常、追求实利、言行不可靠、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冲动的人更易依赖手机。此外,在刻板印象中,性格内向的人似乎更喜欢坐在角落里摆弄手机,但研究发现,内向与手机成瘾无关。心理学家认为,与其他成瘾一样,手机成瘾者可能是在尝试修复自己的情绪。发短信、刷微博和上网有助于分散烦恼,获得抚慰。▲ (田鹤)

    怎么摆脱手机依赖

    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许多“手机控”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近日,美国新闻网站“Mashable”刊文,给出了逐渐摆脱“手机依赖”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休息时关掉提醒功能。有时查看一条短信后,就会不由自主地玩上半个多小时。一条提醒消息很容易引人深陷手机不能自拔。关闭不必要的提醒功能,或将手机调成静音,就能有效抑制拿起手机的冲动。

    不要把手机当闹钟用。很多人在设定手机闹钟时,会借机在睡前查看手机。还有的人在手机闹铃响后,睁开朦胧睡眼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应该将手机“请”出卧室,摆脱“诱惑”。

    进行“摆脱手机”训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建议,花1分钟将手机里的消息看完,然后将手机正面朝下放置15分钟,每周将时间延长5分钟,很快就能做到1个小时不查看手机,而且不会为担心错过重要事情焦虑。▲ (李悦康) (李伟)
, 百拇医药
    老玩手机,注意力差

    美国微软公司的科学家发现:现代数字设备会导致人类注意力的分散。

    微软公司的这项研究工作主要在加拿大开展,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现代科学技术及数字设备对人类(设备使用者)注意力坚持时间的影响。研究人员采用索尔伯格和马蒂尔的注意力模型,对2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与注意力相关的测试和调查,并对112名志愿者进行了脑电图扫描。在游戏观测环节中,研究人员会要求志愿者玩一些游戏,此外,在脑电图扫描过程中,志愿者在观看不同类型媒体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这一过程目的是要观测人们关注目标转移时的瞬时反应。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志愿者的平均注意广度为8秒,而2000年所测量的这一数据为12秒,下降幅度多达4秒。这一结果,比金鱼的平均注意广度还要短1秒。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也在不断适应新技术,信息过载所引起的焦虑和强迫会导致注意广度的下降。▲ (安 伟) (安伟)
, 百拇医药
    开车玩手机该入刑

    浙江省开化县读者 徐曙光

    日前,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在修改危险驾驶罪时,不少专家建议将开车玩手机纳入危险驾驶罪,以降低驾驶风险。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2.61%的受访者赞成将开车玩手机行为入刑。

    笔者以为,开车打电话、点烟或是与乘客聊几句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看似没什么大碍,却可能酿成大祸,导致车毁人亡。据报道,去年11月3日发生在洋山港的上海大客车侧翻事故,原因是司机在驾驶时捡掉落的手机,导致车辆侧翻,造成6人死亡、43人受伤。虽然事故的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如今,在驾驶过程中打手机、看手机、玩手机的情况确实较为普遍,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开车搞"小动作"虽然没有酒后驾车、超载超速危害那么严重,但也决不能够等闲视之。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边开车边使用手机、点烟、与乘客聊天等陋习,势必会分散注意力,一旦碰到紧急情况反应不过来,极易酿成交通事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开车玩手机入刑"虽然处罚过重,但它确实有助于约束司机的行为,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同时,建议广大司机切莫心存侥幸,为了自身和乘客的安全,一定要把安全驾驶摆到第一位,开车时尽量做到不用或少用手机,集中精力把车开好,确保行车安全。▲
, http://www.100md.com
    莫让手机抢走亲情

    山东省东平县读者 张 敏

    说起手机,它确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也带来了工作上的好业绩。但因过于偏爱手机,我爱上了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不但把眼睛累得越来越近视,也因很少有时间和父母、老公、女儿交流疏远了家人。

    女儿多次对我说:"妈,您少玩会手机吧,不然全家人都不会搭理你了。"女儿的话没引起我的重视,但直到看了贵报的讨论话题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为疏忽了亲情而感到内疚。今后,我下决心要少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多抽时间来与家人面对面地谈心交流,不让手机再次抢走亲情。▲ (张敏)
, 百拇医药
    手机噪音令人痛苦

    北京市读者 栾郁荣

    手机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噪音扰民的现象,大家都深有感触,对此不堪其扰,又无可奈何。比如在公共场合有人肆无忌惮地打手机,声音之大、时间之长,令旁人难以忍受。

    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后面坐着一个中年壮汉,从他落座开始就打手机,通话中他几乎是连说带骂,唾沫星儿飞溅。车里人很多,大家都侧目而视,多半的乘客都在忍受着他的噪音,盼着赶快到站下车。我两次回头看他,想给他暗示,无奈人家丝毫不理会,旁若无人。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时甚至连售票员的报站声都受到了干扰。不光是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火车站候车室、机场候机厅、医院候诊室、电影院等,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可能受到“手机噪音”的干扰。他们聊得起劲儿,却苦了周围的人。但这事还没法劝,因为法律没规定公共场合不让大声打手机,只能凭道德素质、文明修养来自我约束。
, 百拇医药
    因此我建议,车厢里、候机候车大厅、候诊室和休息室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可在醒目位置设立提示牌,如“请您打手机时切勿干扰他人”等,或者利用广播进行语音提示。总之,整顿手机噪音要像整顿“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不光要加大宣传力度,还要有具体的办法可实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不再受手机噪音的干扰,还我们的城市一份恬静、安宁。▲

    手机成厨房新污染源

    备餐时手的卫生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接触食物,还会碰到厨具、毛巾、垃圾等,随时有被污染的风险。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擦手毛巾是厨房里的第一大污染源,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手机成为了新的厨房污染源。
, http://www.100md.com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让123位参与者准备食物,包括生牛肉、鸡肉和水果沙拉。在备餐时,研究人员把一种无害的细菌放进生牛肉和鸡肉里作为示踪剂,以检测污染源在肉类中的扩散。结果显示,90%以上的水果沙拉被细菌污染,如果示踪剂是有害细菌,如沙门氏菌,就极易发生食源性疾病。此外,有4/5的参与者直接就把生肉放在水槽、冰箱、烤箱或垃圾桶上,这大大提高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研究发现,许多参与者在备餐时没有事先清洁就使用手机。首席研究员、食品安全专家珍妮·斯尼德说:“我们经常把手机和平板电脑带进厨房,收发短信、浏览菜谱等,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还经常带它们去浴室、厕所,极易沾染诺瓦克病毒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斯尼德建议,如果要在厨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一定要用消毒剂擦拭干净再用。

    斯尼德说:“参与者还会频繁接触到毛巾,即使有时不去擦手也会触摸到。而在所有的被接触物测试中,毛巾是污染最严重的。并且许多参与者不洗手或者没有充分洗净手就去摸毛巾,这也导致了毛巾越来越脏。”根据《食品保护的趋势》的研究结果,即使参与者正确洗手,重复使用毛巾也会让手遭到交叉污染。研究人员说,布的毛巾很容易发生细菌污染,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之前的研究发现,生肉里常见的细菌一夜之间就可以在毛巾上落脚生长,甚至在水池洗毛巾的时候也会沾染上。斯尼德建议,处理完生肉后要立马清理毛巾,或者直接用厨房纸巾,用完立即将其扔掉。
, 百拇医药
    此外,即使做饭前洗手,一些因素也会影响食物的卫生。调查显示,28%的人不经常剪指甲,做饭前不摘掉戒指、手链等饰物,这都会将暗藏的细菌带到食物里。每次洗手时,要使用香皂或洗手液,不停揉搓双手,并注意清洁指甲,保持流水冲洗20秒以上。▲(李方路)

    手机成瘾要看精神科(他山之石)

    新加坡智能手机“渗透率”高达87%

    新加坡有家板桥医院,专门收治精神疾病患者。新加坡人常开玩笑说:“送去板桥好啦”。如今,需要来这里寻求帮助的,除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疾病患者外,还多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成瘾的人们。
, http://www.100md.com
    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与朋友交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人对其出现严重依赖的情况。美国大众医学杂志《今日心理学》网站曾刊文指出,在美国,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占美国总人口的56%。智能手机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餐桌上,人们各自低头用手机上网、查阅信息;电影院里,欣赏精彩表演时也不忘上网,这些都已属平常。更有甚者,在与爱人云雨尽欢时,仍不忘关注手机,这种行为在年龄介于18~34岁之间的成人中,比例竟高达20%。人们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心态——手机必须分秒在身边。一个新词从这一现象中诞生:nomophobia——没有手机时的恐惧感(特指人们一旦发现手机不在身边而出现的焦躁情绪)。

    新加坡的情况可能比美国更严重。内尔森公司2013年9月报道称,新加坡智能手机的“渗透率”高达87%,远远超过众多欧美发达国家。新加坡早已是世界上最为“互联”的国家,其宽带渗透率为105%。如今,它又成为全球智能手机拥有比例最高的国家。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让人们能24小时不间断地上网,加重了网络成瘾的情况。
, 百拇医药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国立成瘾治疗服务处,已经将网络游戏成瘾列为一个类目,为受其困扰的年轻人提供咨询。在心理卫生学院给出的疾病性“成瘾”的定义里,明确指出:一个人既可以对具体的物质,如药物、酒精等成瘾,也可以对特定的活动,如赌博、上网等成瘾。一些新加坡医生更是明确指出,应当将上网成瘾视为精神疾病。但新加坡目前并未将网络成瘾列入最新一期的《精神疾病手册》,只是被收入附录的精神失调项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抵制手机成瘾,2013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群本科生在校内发起了名为“把手机调到朋友模式”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在和朋友、恋人一起时放下手机。新加坡也计划在今年年中对学前儿童的父母开展“网络健康”教育,教导父母别过早让孩子接触数码产品。▲ (池 桢)

    没了手机,你还能过吗?
, http://www.100md.com
    

    8道题快速测出“手机依赖症”

    英国移动技术顾问托米·阿霍宁曾做过一项调查: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一天大约要看150次手机。即使有些人的手机功能并不是那么先进,也会频繁地查看手机;平均每天接到、打出和漏掉22个电话,收发23条短信,还会看18次手机上的显示时间……可见,手机依赖已经逐渐“绑架”了我们的生活,不仅影响正常的社交,还有可能导致颈椎病、抑郁症、“手机脸”等一系列疾病。最近,日本美容健康网“Branger”刊文,帮你鉴定自己是否患有“手机依赖症”,并帮你戒除这一毛病。

    若以下八个项目中,符合一个或以上,你可能已经是手机依赖症预备军之一,需要引起注意。
, 百拇医药
    1.起床后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查短信或看微信等社交软件。

    2.边吃饭边玩手机。

    3.上厕所也要拿着手机看。

    4.坐公交、地铁时,一路看手机。

    5.约会、聚会过程中,时不时拿出手机玩。

    6.看电视时,也会时不时瞄几眼手机。

    7.洗澡时,会把手机装入防水袋带进浴室。

    8.临睡前要玩一会儿社交软件或游戏才肯入睡。

    要想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把自己解放出来,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小诀窍:

, http://www.100md.com     外出别带手机充电器。手机上瘾会导致耗电量大幅增加,若身边没有充电器,人们就会主动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因此,平时外出最好不要随身携带充电宝、充电器等,不给自己“留后路”。

    关掉手机通知信息功能。若开着邮件、短信、微信回复提醒等信息通知功能,铃声或震动音会催促你不停地去查看,关掉相关功能,只在必要的时候查看手机,可以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减少使用时间。

    设置复杂密码。很多人为图省事,不给手机设置密码或设置得很简单,这样不仅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因为可轻松解锁,反而增加了使用手机的时间。不妨给自己设置一道“关卡”,设置一个复杂的密码,不仅增加安全度,还会让人心理上感觉解锁麻烦,无形中减少了玩弄手机的次数。此外,还可以在跟亲朋聚会时,让他人为你设置一个临时密码,请身边的人帮你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

    (姚力杰)
, http://www.100md.com
    20题测出手机上瘾症

    “手机上瘾症”是指人们依赖手机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手机不在身边就觉得没着没落的;担心手机没信号,时不时掏出来看一下;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等。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恰拉尔·耶尔德勒姆等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女性出现“手机上瘾症”的几率比男性高3.6倍,当“手机上瘾症”开始干扰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时,就不得不注意了。

    为此,科学家总结出了20道题,大家不妨自测是否有“手机上瘾症”。每道题的评分范围为1~7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认同,7分为非常同意。

    1.如果智能手机不能随时浏览信息,我会感到不舒服。

    2.如果无法通过智能手机搜索信息,我会感到气恼。

    3.如果智能手机无法查看新闻(比如事件、天气等),我会感到焦虑。
, http://www.100md.com
    4.如果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出现问题,我会感到气恼。

    5.如果手机没电了会很可怕。

    6.如果手机余额即将不足或数据流量将耗光,我会抓狂。

    7.到了一个地方后,首先会查看是否能连上WiFi。

    8.如果智能手机无法使用,我会担心被困在某地。

    9.如果有一段时间无法翻看手机,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看手机欲望。

    以下测试题是假设你没有带手机时,是否会出现的状况。

    10.我无法随时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因此会感到焦虑。

    11.家人或朋友无法找到我,我会感到担心。
, 百拇医药
    12.我不能接收短信或电话,所以会感到紧张。

    13.无法同家人或朋友一直保持联系,我会焦虑。

    14.无法确定是否有人找我,所以我会感到紧张。

    15.同家人和朋友的联系将中断,所以我会感到焦虑。

    16.无法随时与网友联系,我会感到紧张。

    17.无法从社交媒体和网络世界获取最新资讯,我就会感到紧张。

    18.不能及时收到通知或提醒,我就会感觉不方便。

    19.不能接收查看邮件信息,我会感到焦虑。

    20.不知道去做什么,所以感觉很别扭。
, 百拇医药
    评分标准:20~60分,有轻度“手机上瘾症”。60~100分,中度“手机上瘾症”。100分以上,则患有严重“手机上瘾症”。建议有轻度或中度“手机上瘾症”的人,每天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使用手机,而是用固定电话,或尽量把手机转接到固定电话上,尽量增加一些与朋友或家人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摆脱“手机上瘾症”了。如果对手机严重依赖,最好请医生协助解决。▲ (李悦康) (李伟)

    “手机鸦片”让人丢了魂儿(国人心理透视)

    
, 百拇医药
    一项万余人调查显示,七成人过分依赖手机

    早上,手机是闹钟;公交车里,手机是小说阅读器;中午,手机是聊天工具;晚上,手机是游戏机;临睡,手机是“安眠药”……对现代人而言,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连许多中老年人也爱上了刷微信朋友圈,并乐此不疲地给儿女们发送各种讯息。手机几乎变成了现代人身体的一部分,有人说:“国人百年前躺着吸鸦片,如今躺着玩手机,姿态惊人相似。”

    “醒来第一件事除了睁眼,就是摸手机。离了手机就焦躁不安,没了网络就慌了手脚。”这是大家共有的感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万余人参与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过分依赖手机而忽视当面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某招聘网站发布的调研显示,78.86%的人没事儿时喜欢用手机打发时间,68.56%的人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63.59%的人睡觉前玩手机,且经常影响睡眠时间。

    被手机“绑架”的不仅是中国人,英国思纬公司对全球11个国家8000多名受访者进行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到哪儿都会带手机,尤其俄罗斯人和新加坡人表现最严重;2/3的人睡觉时会把手机放在附近,且不关机,生怕错过来电。法国《心理》杂志调查发现,59%的人对手机有“依赖症”,他们会因为想到没有手机的生活而“冒冷汗”。有网友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生存需要(水、食物和空气)下加了“无线网络”和“手机电量”两大需要,尽管是恶搞,也反映出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 百拇医药
    “智能手机能上网、导航、游戏、阅读,还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通过手机匿名交流不受现实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约束,其新异性、灵活性等都容易引人沉迷其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朱廷劭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而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联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手机恰好满足了排遣郁闷和人际交往的需要。

    朱廷劭指出,手机依赖已对部分人群造成危害。有人没带手机或手机没信号、没电,就会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有人在约会或聚会时玩手机,损害人际关系和家庭和谐;有人手机铃声隔段时间没响,就会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幻听。朱廷劭说,过分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可能削弱沟通能力,容易让人变得孤单和寂寞,还会影响社会功能与适应能力。手机依赖还会危害生理健康。最新研究发现,睡前玩1小时左右手机或平板电脑,睡眠质量会受到极大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视网膜与黄斑损伤,以及诱发肌腱炎和颈椎病。
, http://www.100md.com
    手机越来越便捷、智能,人却越来越懒惰。离开手机的方寸屏幕,我们应在焦躁之余反思自己,为何被手机绑架了。朱廷劭表示,戒掉“手机鸦片”,首先要控制好使用时间,比如规定在家庭聚会时禁止用手机。工作休闲时间与同事朋友聊天,而不是抱着手机。其次,多培养兴趣、丰富业余爱好,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积极与人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朱廷劭的团队已针对手机依赖建立起一套对策,可以对成瘾问题进行预测和干预。这套系统通过微博、APP等途径分析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建立心理预测模型,并根据结果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果用户过度地使用手机,我们的应用软件可能会考虑提示他及时休息;如果用户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我们会建议他尽快进行一些心理自助调节。”朱廷劭介绍说。▲ (孙向亮)
, 百拇医药
    放下手机,留点时间给爸妈

    

    

    手机正在毁掉下一代

    英国不让带进课堂 日本下达校园禁令

    受访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杨 雄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新影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 陈有信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 健

    手机曾被形容为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保姆”。但如今,不少国家开始向“电子保姆”宣战。日本多数学校发布手机禁令,或规定上课期间必须关机,或要求在校期间不得使用。英国卫生部门则建议,16岁以下儿童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手机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正在引起各国的关注。

    手机变成奖励工具

    刚上初三的小北自从年初丢了手机,隔三差五就缠着妈妈,要求如果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就买个iphone 6作为奖励。小北妈妈告诉记者,小北惦记苹果手机经很久了,平时她对手机的依赖也非常严重。“她平时在家,只要休息时间就抱着手机不放,不是聊天就是听歌玩游戏,眼镜度数一学期上升了100度,我们平时怎么说都不管用,没收过几次手机,但没过几天又犯。”
, 百拇医药
    小北对这种依赖则不以为然。班里同学几乎人手一台,上课时也开着机,有时课上就能听到有手机铃响。平时大家经常比较谁的手机更先进更好玩。手机就是现在学生中最流行的考试奖励。

    “我们最近做的一项涉及上海市1.5万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77.6%的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所有科技产品中使用率最高的。此次调查发现,上海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自我支配的时间仅约2小时,不少人都把它“贡献”给了手机等电子产品,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很难保证。

    与初中生几乎人手一机略有不同的是,儿童虽然不是手机的“主人”,但对手机的依赖丝毫未减。

    “我女儿今年4岁,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追着我要手机玩,不给就又哭又闹。有时候,我在忙自己的事,她来缠我,我就把手机给她,她立马就安静了。”上海的罗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两岁左右时,手机里的汤姆猫游戏就成了“止哭利器”。到了三四岁,手机游戏玩得比大人还溜,她好几次看到女儿躲在没开灯的房间,两只手支在床上玩个不停。她脾气一上来,把女儿暴打一顿,可没过多久就又犯了。前段时间,女儿老念叨看不清,罗女士带她去查视力,没想到已是200度近视。
, http://www.100md.com
    事实上,像罗女士这种为图省事,将手机当成孩子“电子保姆”的家长并不少见。记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20位家长,其中有15位表示会在自己忙碌、烦躁等情况下,将手机扔给孩子,为自己赢得一片清净。

    视力下降是最直接危害

    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在社交平台“微信”上曾疯传着这样一条信息:“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发现:玩20分钟手机,三名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有信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荧光屏幕会对眼部造成损伤,手机信号辐射的影响也证据不足,但全球公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发病率提高。这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有关。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容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小学生的配镜年龄都在走“下坡路”,降幅在2~3岁,配镜度数则不断攀高。另一项调查也发现,我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由1970年的不到1/3上升到如今的将近4/5。
, 百拇医药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有调查发现,近30%的青少年因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产生了颈痛、肩痛、腕部不适等症状。

    影响注意力和耐心

    专家们认为,处于身心发育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不当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注意力不集中。杨雄说,手机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注意力。手机上过多、过猛、过滥的信息轰炸,无法持续和深入的“浅阅读”不利于大脑海马区的发育,对长期记忆不利。这一点在儿童身上体现得比成人更明显。

    其次,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新影曾对2000多名10~18岁的青少年做过一项与网络成瘾相关的调查。她发现,“用电子产品来干什么”与其产生什么影响密切相关。相对来说,用来获取学习资料等信息或进行社交等,不太容易导致问题;用来打游戏则会大大加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智能手机将游戏从电脑转移到手上,让玩游戏变得更容易,这无疑会增加部分青少年儿童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 http://www.100md.com
    再次,容易没耐心、攻击性强。李新影说,一方面,丰富的信息能扩大青少年儿童的视野和知识面,另一方面,手机移动互联网也增加了青少年儿童接触各种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机会。经常接触不良信息的青少年儿童,相对更具攻击性,耐心也更差。

    家长要当好把关人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健说,孩子过度迷恋手机可能与生活中缺乏与父母的互动有关。当家长提供的陪伴没有电子游戏吸引力大时,就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孩子的自制力和选择力有限,家长应承担起“把关”责任。杨雄说,这不是要粗暴禁止孩子玩手机,以免引起逆反心理,而是要减少自己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时间,在用手机“干什么”方面充分把关,下载学习资料、听歌、与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交等都可以,但浏览暴力、色情等信息则要杜绝。
, 百拇医药
    现实中,多增加亲子互动。杨健表示,家长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多和他们玩一些益智类、创造性的游戏,周末不妨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让他们多与同龄人接触,多参与社会活动,将孩子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拉出来。

    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杨雄认为,学龄前儿童应避免接触电子类产品,学龄儿童每次别超过30分钟,高年级小学生及初中生不宜超过1小时。

    主动参与孩子的“手机世界”。李新影说,在玩游戏前,家长不妨先体验一下,确定游戏里有无不良信息,如果适合孩子再让他们玩。家长有时间也不妨和孩子一块玩,并和孩子讨论游戏内容。如在游戏中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样有助于把孩子从“封闭”的游戏世界拉出来,与父母有了联系后,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学习国外发布学校“禁令”。杨雄建议中国的中小学校也借鉴日本、英国经验,限制中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目前,在上海等地也已有部分学校发布了相关“禁令”。但他认为,“禁令”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年级作出不同的规定。比如英国某学校规定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不能带手机入校,其他年级可以带,但家长必须提前填好同意书并获得学校批准。▲

    (江大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