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经络穴位 > 穴位大全图解 > 足太阳膀胱经穴 > 委中 WeiZhong (BL40)
编号:12527712
委中(穴位位置图与作用功效)
http://www.100md.com 中医养生堂
委中穴穴位的位置
人体委中穴位图解

     【标准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委中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五输穴之合穴。

    【取穴】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处取穴。

    【主治病症】1.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遗尿,尿潴留;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
, http://www.100md.com
    4. 皮肤科系统疾病: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

    5.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痿痹,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

    6. 其它:中暑,疟疾,鼻出血。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麻胀重,有麻电感向足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方法】按摩委中穴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两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连做10—20次。 2、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委中穴,连做20—40次。
, 百拇医药
    3、用两手拇指指端置于两侧委中穴处,顺、逆时针方向各揉10次。

    4、摩手至热,用两手掌面上下来回擦本穴,连做30次。

    此外,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点到5点,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效果更好。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腘窝、腘斜韧带。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腘窝的皮肤较柔软。由足背静脉网外侧起始的小隐静脉,经外踝后下方上升至小腿后面,穿腘筋膜注入腘静脉。腘筋膜致密较厚。腘窝中央由浅入深有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靠近腘窝外侧缘有腓总神经通过。腘动、静脉有结缔组织包绕。动脉贴近股骨,在腘窝内发出五条关节支,即膝上内外侧动脉、膝中动脉和膝下内外侧动脉,它们和膝最上动脉、胫前返动脉等吻合,共同参加膝关节网。

    【功用】舒筋活络,醒神泄热,凉血解毒,强利腰膝。
, http://www.100md.com
    【临床应用】

    按摩委中穴缓解腰腿痛、腿部酸麻等疾病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肾俞 委中

    配穴 寒湿腰痛者,配腰阳关;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者,配命门、太溪;督脉病证者,配后溪;足太阳经证者,配申脉或养老。
, 百拇医药
    方义 近取阿是穴、腰眼、肾俞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肾俞又可补益肾气,灸之能去除寒湿;“病在腰者取之腘”,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疔疮】

    主穴 灵台 身柱 合谷 委中

    配穴 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循经取穴,如发于面部者,属手阳明经,配商阳、内庭;疏少阳经者,配关冲、足临泣;疏太阳经者,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者,可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者,配手部同名经腧穴。如系红色疔,可沿红丝从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以泻其恶血;疔疮走黄伴高热者,可点刺十宣或十二井穴放血或针刺水沟;伴神昏者,配水沟、关冲、内关。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灵台为治疗疔疮经验要穴,配合身柱有疏泄阳热火毒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泻之亦可清阳热祛火毒,对面部疔疮更为适宜;疔疮为火毒蕴结血分之急症,委中又名“血郄”,刺之出血可清泻血热。
, http://www.100md.com
    【丹毒】

    主穴 大椎 曲池 合谷 委中

    配穴 热毒挟风者,配风门;热毒挟湿者,配阴陵泉、内庭;热毒内陷者,配十宣或十二井穴。

    方义 阳气过多则为热,热甚则为火,火盛则为毒,故清火毒必当泻阳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在三阳经中阳气最盛,故本病当取阳明经穴为主。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穴,曲池、合谷为手阳明经穴,三穴同用可泻阳气而清火毒;委中又名“血郄”,凡血分热毒壅盛之急症,用之最宜。本病病位在血分,诸经穴及皮损局部点刺或散刺出血可直接清泻血分热毒,使热毒泻出则丹毒自消。

    【疟疾】

, http://www.100md.com     主穴大椎 间使 后溪

    配穴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配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