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承发扬
编号:12528066
中医药不能吃老本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281期
     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创新,让岐黄之术生生不息。死捧着老祖宗的金饭碗,只能越吃越穷

    在博鳌亚洲论坛早餐会上,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讲了一个故事:他去国外访问,一位总统说:“感谢你们的中医给我治好了病,现在我愿意和你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原来,国内一名中医担任总统保健医生,让他之前都不能动的身体重新恢复了活力。

    如今,中医药已在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其确切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中医药的疗效主要来自经典传承,现代人的创新成果屈指可数。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还是傻大黑粗的药罐、烟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难闻的药汤。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阵地不断萎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推动,中医药面临难得的机遇期。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创新。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中医药只能原地踏步。纵观中医的发展历程,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基础,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出现,中医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吴以岭院士创建的“络病理论”,源于《内经》,临床诊治见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吴以岭结合临床科研和实践,提出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三易”病机特点,丰富发展形成了络病学说。但是,中医药创新不是用西医方法来肢解中医,也不是用西医理论来改造中医,让中医变得“不中不西”。

    中医创新离不开临床实践。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熔中西医学于一炉,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最初的灵感,源自朱汉章治好一位“老大难”的手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可见,中医药创新必须依托临床实践,立足于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离开临床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

    现代科技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长期以来,中药给人的印象是“一抓一大把,一喝一大碗”。水煎饮片仍然是中医临床最重要的用药方式。但是,传统汤剂的弊端日益凸显,如煎煮麻烦、携带不便、量大难喝、质量难控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种俗称“免煎中药饮片”的中药配方颗粒问世,喝中药如同喝咖啡一样方便,台湾的“科学中药”、日本的颗粒剂畅销欧美。1992年,我国着手中药配方颗粒的科研和开发,先后批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实现产业化发展。遗憾的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被长期搁浅,至今依然停顿在最初试点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无法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只能在当地备案的临床医院使用。老百姓希望尽快消除政策壁垒,让中药早日告别煎煮时代。

    中国是中医药的原产地,理应成为中医药创新的故乡。如果光吃老本,死捧着老祖宗的金饭碗讨饭吃,会越吃越穷。跳出窠臼,不断创新,岐黄之术才能生生不息。(作者单位为人民日报社), 百拇医药(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