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39509
张永杰:海南中医药界的一面旗帜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门诊带教

    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右)亲切交流

    张永杰教授小传

    张永杰,海南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1985年攻读内科心血管专业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

    张永杰自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多次担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资格认定专家组成员,多年来担任海南省科技进步奖、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重点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

    通过30多年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工作的探索积累,张永杰先后获得了“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海南省最具社会价值十大杰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及“中国医师奖”等称号。

    30余年来,作为海南省中医院的建设者、领导者和见证人,张永杰用自己跌宕起伏的火热青春,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医院的建设、改革、发展与跨越。

    张永杰取得的成就,与他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分不开,与家庭熏陶、师承教育分不开,与积累思悟、博采众长分不开。

    他孜孜不倦,在医德、医术、科研等方面建树颇丰,被人们誉为“海南中医界的旗帜”。

    医术

    弘扬国粹,树立大医崇高风范

    1982年,张永杰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1985年攻读内科心血管专业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张永杰虚心向国内外诸多名家学习,兼收各家之长,不断潜心钻研,探索创新,临床及学术均有提高。

    在过去的30年里,张永杰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为海南省中医院及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始终一如既往地奔波于临床一线,只要没有外出公干,他的专家诊室及办公室,各地患者总是络绎不绝。

    但凡张永杰出诊,前来挂号就诊的患者总要排出一条长龙,下班则“遥无定点”。尽管如此,他从来都是尽心竭力,无休止,无懈怠,令求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说,中医讲究“大医精诚”,医者需守“悬壶济世”。

    作为海南省知名中医,他敬业修德,心无旁骛,始终勤勉、坚韧、尚仁、崇德,映照着中医药传承不衰、创新发展的精神实质。他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勾画出名医的“四点”修为:潜心修为,培养高尚医德;勤勉学习,掌握精湛医术;端正理念,提供优质服务;牢记天职,倡导无私奉献。

    行医时,他认真诊疗,处方用药力求准确,至于诊金,他从不计较,贫病送诊,有时还免费为贫苦病人配药。他认为,医者要把“患者利益永远放第一位”。闲暇时,他喜欢读书,对知识的汲取如饥似渴,既钻研医学,又博学众长,只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张永杰以为,人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生方向的指明灯。他勤医勤学,一生追求“高尚的医德、精良的医技、优良的医风”,为此,他利用自己30余年的勤勉修为,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同行的尊敬、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同。

    他对业务精益求精,视病人胜似亲人,把困难和辛苦留给自己,用“仁、和、精、诚”抚慰着患者心灵,用真诚架设起自身、医院乃至海南中医与患者、群众、社会三者的和谐关系,表现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和白衣战士的崇高风范。他从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既为医院树立了现代中医品牌,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医德

    悬壶济世,行医济民问心无愧

    张永杰一直“以历代名医为榜样,誓做一名好医生”自励,这与其师从中医名家,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熏陶,后从事中医药工作有莫大关系。他认为,“历代医家钻研医道医术呕心沥血,对患者无论贵贱一视同仁,我自学医问道以来,耳濡目染犹如身临其境,但尚感远不及古人分毫,行医济民仍须苛求问心无愧。”

    医者以德为先,术者以正为范。从医30余年来,张永杰始终牢记“医者父母心,视病人如亲人”的

    从医准则

    有一次,一位103岁高龄的定安县农村老奶奶因年老体弱且长期患有高血压、致使心律失常而不能行走,其孙子慕名而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张永杰上门为老人诊治,没有想到张永杰欣然答应他的请求,亲自上门为老人看病。张永杰在当日抓紧上完门诊并匆忙吃了几口饭后,就随小伙子一路奔波赶到定安,临出发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此后,张永杰又三次亲赴定安为老人送医送药,直到老人病情好转。后来,老人激动地拉着张永杰的手说:“张医生,您真是一个大好人。”并叮嘱家人一定要记住张医生的大恩大德。

    张永杰经常告诫学生说:“从医是个良心活,做好医生首先要做好人,行医要讲天地良心,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只要病人恢复健康,就是做医生的最好回报。”但凡有市县的病人慕名求医,张永杰总是力求让病人得到满意。而且在为病人诊治时,他还想方设法为病人精打细算,尽量节省医药费,努力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消费。为此,经他医治过的病人总是夸赞:“张医生人品好,医德好,技术好,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1998年,海南陵水县一农民患糖尿病久治不愈,存在多种并发症,以致贫血而极度虚弱。听说张永杰能治这种病,便四处借钱慕名求医。不幸路途中治病的钱被人偷走,农民伤心欲绝。张永杰知道后,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拿出500元给了这位患者,并安排住院,精心为他治疗。患者治愈出院时,流下感激的泪水,连称张永杰是“救命恩人”。

    还有一门诊患者,多年肾病被张永杰治愈,心存感激,特意带来自家养的海产品以表谢意。张永杰再三婉谢,病人乘其不备,将东西放下就走。张永杰发现后,立即让学生追赶病人,致谢之余坚决将礼品退还。

    为了体现“医者仁心”,张永杰总是积极参与医院送医送药、下乡义诊等活动,平均每年下乡十多次,而且多是保停、琼中、儋州、乐东等相对偏远的贫困地区。长年累月下来,在海南边远地区,有许多人对张永杰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张永杰说,为患者减轻负担是医生应该做的,“医者贵在治病救人,身系百姓健康,研术修德永无止境。”因此,张永杰以“矢志医学展宏图,执着追求无止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常常勉励自己要遵守中医的“仁、和、精、诚”之道。

    医学

    严谨治学,书写中医传奇佳话

    从学医到行医,张永杰一心所向的就是继承传统中医“衣钵”,并把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使张永杰成为当今海南中医药界名望较高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深受同行的公认和肯定。

    尽管有深厚的传统中医根底,但为了系统地提高中医理论,掌握破解中医医理药理难题的“钥匙”,张永杰不但用心于临床实践,而且潜心于科研学术。

    张永杰认为,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得益于自己的临床和医药并学兼修。他常说,医是目的,药是手段。他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曾多年担任省级药物研究所所长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负责人,是一名具有特殊专长的中医药师,这是他成为名医的基础。由他主持研发中药新制剂、新产品达10多种,全部获得了临床验证及生产批文;另一是得益于自己的临床和科研相得益彰。他注重科研,但把临床实践摆在首位。他独树一帜,观点鲜明,但师古而不泥于古,且坚持发展创新。

    多年来,由张永杰亲自主持并完成的省部级科研课题有多项,撰写并发表的各类科研论文达88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且有《滋脾通络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等课题获得了海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治疗痛风关节炎经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肾病》等论文在多家全国性刊物公开上发表,且先后收录入国家相关出版专著中。

    张永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始建于2014年,传承队伍人数为17人,组建至今先后培养了一批医师、中医药人才和全国中医临床人才,接收的外来进修人员达数十人,还先后举办了多项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目前,海南省中医院已形成由他领衔的专家团队,他们精于临床,各有特色,成为新一代中医名医群体,为海南中医药事业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医院领导班子的积极支持下,他还把“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培养专科后备人才,通过引进高学历中医人才,开展“师带徒”教育,鼓励在职青年医师进修深造,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专科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完善,整体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凡得教于张永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教学几十年,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给后学,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他的济世救人,言传身教,已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其他从医者的“精神血液”中,从而书写了一部“知名中医”的佳话。

    治院

    务实创新,高效治院远见卓识

    张永杰不仅是一个学者型人才,也是一个管理型领导。自从担任医院党委书记以来,他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务实创新,争创一流,不计名利,一心协助院长做好医院管理。他注重事实和数据分析,注重

    管理理论和实践,注重提升能力和水平,善于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他以身作则,坚持不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和思想,以主人翁姿态,主动带领医院上下谋求医院发展。

    他善于把严谨治学思想运用于医院管理,帮助解决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医院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专科专病结构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瓶颈”,主动与医院班子一道,同舟共济,以清晰敏锐的思维、创新发展的理念、远见卓识的魄力,在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实现了医院的历史性跨越。

    张永杰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善于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作为医院党委书记,他主张“中医立院,突出特色;一专带多专,多专带综合”发展方略,他的目标是:一要发展医院,多创业绩。二要提高职工待遇,造福于群众。他常说:“要真抓实干。在上,要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在下,要不辜负职工的期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和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各项事业如火如荼,业务收入逐年递增。与2006年相比,短短八年时间,医院资产规模由原来的8616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5.1亿元,开放床位由原来的260张增加到2014年的675张,业务收入由原来的4429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3.1亿元,职工年平均收入由原来的2.5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10.5万元。医院开放床位数、门急诊量、收治病人数、病床使用率、病人满意度及医保病人就医人数等医疗指标均居省内领先水平,医德医风有口皆碑,医院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短短几年间,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建成使用,内科医技楼亦将封顶,功能配套愈加完善,基础设施“瓶颈”明显消除;“引才引智”工程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初步形成科班队伍、中医师承队伍、中西医结合队伍、中西医急救队伍等“四支”人才队伍,构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人才“瓶颈”明显释放;学科建设成就巨大,建成了一大批叫得响的专病专科品牌,创建了7个国家级重点专科(或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和2个省级重点专科,初步形成了“九大”中医专病专科品牌优势,培育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形成独具中医药优势的专科集群,专科专病“瓶颈”更是不复存在。这些门类齐全的学科,开始走进海南百姓的视野,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三甲中医医院呈现在百姓面前。

    党务

    与时俱进,坚守不“失职”不“越权”

    作为医院党委书记,张永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正确处理“院长负责制”领导体制下的书记与院长的职权关系,与院长配合默契,真正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他创造性地发挥院党委的各项功能,积极推动医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党政分明,尽职尽责,全力支持院长行使职权,主动维护班子团结,全面加强党员和职工的思想、组织、医德医风等党性教育,营造出了“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政治局面。

    为适应党务工作需要,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张永杰坚持不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同时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为契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医护人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技术,争当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科室。在他和班子的努力下,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环境优美十佳医院”“爱婴医院”“社会公认满意医院”“海南省人民满意医院”及“海南省最佳企业创新奖”等多项殊荣,被社会各界誉为“南国杏林奇葩”。

    为加强医院党建管理,加强班子建设,张永杰按照上级要求,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院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增加干部工作透明度,他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力强化内部团结和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业务发展是医院管理的中心,书记必须与院长做好配合,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张永杰认为,党委书记必须切实对医院的正确发展方向负起责任。为此,他一方面通过推进“依法治院”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以德治院”促使医院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相吻合,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坚定性、先进行和战斗力。

    为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他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主动把惩防体系与医院建设发展结合,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廉政标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自律工作。他倡导“坚持规范管理,文明热情服务”,积极推进开展“三严三实”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着力提升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他把“树立典型、弘扬新风尚、展现新风貌”等作为医院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使该项工作形成规范化,由此激励全院上下争做先进、珍惜荣誉、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实现医院建设发展多做贡献。

    在协助院长管理医院过程中,张永杰注重党务、院务公开,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层次,他全力支持医院中层干部竞聘工作,努力确保中层干部竞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努力促进医院管理决策正确、民主、透明,医院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扎实、高效。

    在张永杰和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当前的医院全体党员和职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院党委周围,步伐更加坚定、成熟、稳健,精神风貌更加积极、向上,医院的各项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吴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