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振华: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亦称养生或摄生;二是已病防变,及早根治已病,防止病理演化加重;三是病愈之后,防止复发或产生新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是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未病先防
治未病首先是防病,防止内、外病邪对人体的侵袭,不生病或少生病,方可健康长寿——此即中医学之养生。
关于养生防病,李振华认为,应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调于四时天人合一
人类同大自然一切生物一样,受到大自然气候的影响和支配,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适应,方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生病,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体必须依天地之气生存,据四季变化之规律而成长。
《素问·四季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天地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一旦遇到气候反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方能避免生病。
, 百拇医药
比如,四季中冬天应寒而反温,春天应温而反寒,夏天应热而反凉,秋天应凉而反热,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若不能适应,便容易产生疾病。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情志安宁,心平气和,无妄想妄为,保气血才可畅达无阻,否则,便容易导致气血紊乱而化生诸病。
关于情志,中医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七情不能太过,太过即会使人气血紊乱或壅滞而生病。
不同的情志太过,损伤的脏器也不尽相同。大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于忧思则伤脾,过悲则伤肺,过于惊恐则伤肾,此即“七伤”。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说明人应当思想平静,心胸宽阔,不妄想妄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心平气和,即可避免生病,健康长寿。
, http://www.100md.com
动静结合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强筋健骨,使人健壮,但运动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健康无病。
动是形体上的锻炼,静是心神上的平和。只有动静结合,形神合一,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才真正有利于健康。
几千年来,中医学创造了许多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如汉末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历代创建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无一不是既要求形体活动,又要心神入静,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
此外,活动锻炼身体,也要和气候相配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说明冬季人体阳气伏避,功能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日出以后,尤其是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
饮食有节保护脾胃
, http://www.100md.com
饮食是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必须依赖脾胃功能健全才能完成。因此,中医学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本”。
金元四名医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脾胃功能的损伤,多从饮食而来,如过食膏粱厚味、过食生冷腥荤、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均可损伤脾胃。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饮食有节对保护脾胃的重要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人在饮食方面,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可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以少吃为益,而以蔬菜作为补充。
, 百拇医药
益肾固精全真养形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故历代医家都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身、益寿延年的重点。
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即与肾固精足有关;但有的人年不过花甲,却已出现眼花、记忆力减退、耳聋、甚至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未老先衰的症状,这大都与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有关。
导致肾亏最为常见原因,是中青年时期不知养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及至年老之后,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
因此,要健康长寿,中青年时期就要注意益精固肾,房事有节,清心寡欲。否则便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http://www.100md.com
已病防变
已经生病,在治疗上应尽量防止病情演变加重,此即“已病防变”。
李振华认为,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如临床常见的肾阴虚,早期出现头晕目眩等症,应首先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阴恢复,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便可不治自愈。若仅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单纯清热平肝火而忽视补肾阴之本,虽可见一时之效,但病难根除,不久便容易再次发作。
若肾阴亏虚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越来越重,水不能涵木,导致肝火日盛、肝阳上亢,一有恼怒或劳累过度之诱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可导致血压增高,甚至出现厥证等脑血管意外。
此外,肾阴不足,不能抑制心火,则可导致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 http://www.100md.com
又如,肾阴亏虚,阴阳失去平衡,肾阳偏胜,亦可出现遗精、早泄、阳痿等。凡此种种,皆是不知已病防变,不重视治病求本之过。
又如临床常见的脾虚证,由于脾失健运,失于及时治疗,水湿瘀积人体而下行,可见于多种下焦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妇女因湿盛而出现的下肢水肿、白带量多、盆腔积液等,以及湿阻气机化热而出现的子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或泌尿系感染,以及湿热阻滞气血而致之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肥厚等。
以上诸症,究其根本原因,多与脾虚失治,水湿失其健运有关。
造成脾虚的原因,首先当责之于饮食不节,如忽视及时控制食欲和治疗,又不重视或不了解人体脏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理论,便容易导致多种疾病。
此外,若仅重视各种病变之局部治疗,一病一药,只治其标而不治其本,只治局部而忽视整体,一样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后世医家在已病防变的具体运用上指明了方向。
李振华认为,真正的科学,一是有理论,二是能经得起长期实践效果的验证,先辈医家千年前提出的已病防变理论,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重新研究的价值,可成为现代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病愈防复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养。”生病之后,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尤其病刚愈之时,更要重视调养,才能防止复发。
李振华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会导致人体元气的损伤。虽然中医治病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使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但无论任何疾病,开始都可能损伤机体脏腑,使其元气不足,尤其是老年体弱或久病重病者,若愈后不重视调养,则不仅原病易于复发,且更易产生新病。
在愈后调养方面,应主要重视调理脾胃——饮食增加,气血恢复,不仅原病不易复发,还可有效防止新病。
此时,饮食宜以易于消化和吸收为原则,尤其长期脾胃病患者,更要注意,切勿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否则得不偿失。
此外,愈后调养,亦应重视预防原病发病之原因。诸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愈后均应分别加以重视,方能防止复发。
随着医学的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治未病学说,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治未病诊断室,培养治未病高级人才等,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也是今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最佳方向。, 百拇医药(李郑生 张正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亦称养生或摄生;二是已病防变,及早根治已病,防止病理演化加重;三是病愈之后,防止复发或产生新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是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未病先防
治未病首先是防病,防止内、外病邪对人体的侵袭,不生病或少生病,方可健康长寿——此即中医学之养生。
关于养生防病,李振华认为,应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调于四时天人合一
人类同大自然一切生物一样,受到大自然气候的影响和支配,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适应,方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生病,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体必须依天地之气生存,据四季变化之规律而成长。
《素问·四季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天地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一旦遇到气候反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方能避免生病。
, 百拇医药
比如,四季中冬天应寒而反温,春天应温而反寒,夏天应热而反凉,秋天应凉而反热,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若不能适应,便容易产生疾病。
情志安宁气血通畅
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情志安宁,心平气和,无妄想妄为,保气血才可畅达无阻,否则,便容易导致气血紊乱而化生诸病。
关于情志,中医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七情不能太过,太过即会使人气血紊乱或壅滞而生病。
不同的情志太过,损伤的脏器也不尽相同。大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于忧思则伤脾,过悲则伤肺,过于惊恐则伤肾,此即“七伤”。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说明人应当思想平静,心胸宽阔,不妄想妄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心平气和,即可避免生病,健康长寿。
, http://www.100md.com
动静结合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强筋健骨,使人健壮,但运动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健康无病。
动是形体上的锻炼,静是心神上的平和。只有动静结合,形神合一,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才真正有利于健康。
几千年来,中医学创造了许多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如汉末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历代创建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无一不是既要求形体活动,又要心神入静,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
此外,活动锻炼身体,也要和气候相配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说明冬季人体阳气伏避,功能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日出以后,尤其是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
饮食有节保护脾胃
, http://www.100md.com
饮食是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必须依赖脾胃功能健全才能完成。因此,中医学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本”。
金元四名医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脾胃功能的损伤,多从饮食而来,如过食膏粱厚味、过食生冷腥荤、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均可损伤脾胃。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饮食有节对保护脾胃的重要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人在饮食方面,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可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以少吃为益,而以蔬菜作为补充。
, 百拇医药
益肾固精全真养形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故历代医家都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身、益寿延年的重点。
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即与肾固精足有关;但有的人年不过花甲,却已出现眼花、记忆力减退、耳聋、甚至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未老先衰的症状,这大都与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有关。
导致肾亏最为常见原因,是中青年时期不知养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及至年老之后,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
因此,要健康长寿,中青年时期就要注意益精固肾,房事有节,清心寡欲。否则便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http://www.100md.com
已病防变
已经生病,在治疗上应尽量防止病情演变加重,此即“已病防变”。
李振华认为,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如临床常见的肾阴虚,早期出现头晕目眩等症,应首先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阴恢复,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便可不治自愈。若仅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单纯清热平肝火而忽视补肾阴之本,虽可见一时之效,但病难根除,不久便容易再次发作。
若肾阴亏虚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越来越重,水不能涵木,导致肝火日盛、肝阳上亢,一有恼怒或劳累过度之诱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可导致血压增高,甚至出现厥证等脑血管意外。
此外,肾阴不足,不能抑制心火,则可导致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 http://www.100md.com
又如,肾阴亏虚,阴阳失去平衡,肾阳偏胜,亦可出现遗精、早泄、阳痿等。凡此种种,皆是不知已病防变,不重视治病求本之过。
又如临床常见的脾虚证,由于脾失健运,失于及时治疗,水湿瘀积人体而下行,可见于多种下焦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妇女因湿盛而出现的下肢水肿、白带量多、盆腔积液等,以及湿阻气机化热而出现的子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或泌尿系感染,以及湿热阻滞气血而致之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肥厚等。
以上诸症,究其根本原因,多与脾虚失治,水湿失其健运有关。
造成脾虚的原因,首先当责之于饮食不节,如忽视及时控制食欲和治疗,又不重视或不了解人体脏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理论,便容易导致多种疾病。
此外,若仅重视各种病变之局部治疗,一病一药,只治其标而不治其本,只治局部而忽视整体,一样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 http://www.100md.com
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后世医家在已病防变的具体运用上指明了方向。
李振华认为,真正的科学,一是有理论,二是能经得起长期实践效果的验证,先辈医家千年前提出的已病防变理论,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重新研究的价值,可成为现代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病愈防复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养。”生病之后,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尤其病刚愈之时,更要重视调养,才能防止复发。
李振华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会导致人体元气的损伤。虽然中医治病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使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但无论任何疾病,开始都可能损伤机体脏腑,使其元气不足,尤其是老年体弱或久病重病者,若愈后不重视调养,则不仅原病易于复发,且更易产生新病。
在愈后调养方面,应主要重视调理脾胃——饮食增加,气血恢复,不仅原病不易复发,还可有效防止新病。
此时,饮食宜以易于消化和吸收为原则,尤其长期脾胃病患者,更要注意,切勿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否则得不偿失。
此外,愈后调养,亦应重视预防原病发病之原因。诸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愈后均应分别加以重视,方能防止复发。
随着医学的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治未病学说,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治未病诊断室,培养治未病高级人才等,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也是今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最佳方向。, 百拇医药(李郑生 张正杰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