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1011
你内心有个"内在小孩",它决定你变成什么样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3日 中国妇女报
你内心有个"内在小孩",它决定你变成什么样

     □ 作者 卢悦

    一个人总是用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曾经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跟别人接触,我们觉得他身上有很多让我们非常不舒服的东西,我们就会怪他,会说他不懂事,自以为是,会说他这个,会说他那个,但其实他只是用他的行为在告诉我们他曾经的经历。这些行为有的时候看上去像是一种控诉,有的时候让我们觉得是一种表达,他只是想让我们能够看到,他曾经被这样对待,他有多么难受。

    卢悦(左)正在给来访的咨询者做心里疏导。

    作者简介:

    北京心之助心理服务机构首席咨询师

    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特约心理专家

    北京7台《生活广角》《生活面对面》特约心理专家

    北京8台《谁在说》特约心理专家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特约专家

    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

    我们经常会听到“内在小孩”这个词,内在小孩到底是谁?其实它形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创伤,形成了一个受伤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成为我们内部世界的一个问题点,内心的一个内在小孩就形成了。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家长打孩子,孩子感到恐惧,感到疼痛,就想哭,可是家长会说:“不许哭!给我闭嘴!你要是哭我打得更厉害!”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要把这些恐惧、委屈、悲伤憋回去,当他憋回去的时候,受的伤不能有效地表达和释放,最后这个伤就形成了内伤,这个内伤的部分,就会是我们长不大的内在小孩的形成原因之一。

    如果是小的创伤,我们有能力自我愈合。但是如果是大的创伤,发生的年龄很早,那么这样的伤不会随着岁月而慢慢地变好,反而会像一个脓包一样,越积越多。

    年幼时的愿望被阻碍,会演变为成年后的心理包袱

    我曾经做过一个咨询,这个小来访者是个初中生,他总是会在紧张的时候咬手指。在我跟他聊的过程中,我就了解到,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奶奶不允许他吃手指,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两下手,所以这个孩子在他该吃手指的年龄,愿望没有被满足,这个愿望就被压抑下来了。

    这就是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愿望的阻碍,也就是这个人的需要不能被理解,不能被满足,它就会形成一股负性的能量,这股能量长期被压抑,就会堵在人的内心深处,就像一块绊脚石一样。于是当这个孩子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有一些退行的行为,就会用这种咬手指的方式退回到他曾经固着的那个年龄。

    所以我们由此就能发现,他有一个不被理解、被压抑的内在小孩。因此我就让他的妈妈去买一种小孩磨牙用的咬胶给他,让他随时可以咬。后来大概是一个半月左右,这个孩子基本上就不再咬手指了。

    可见,为什么这个内在小孩不能长大?如果他过去受了挫折和创伤,这个过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没有机会被表达,没有机会得到理解、共情和安慰,那么这股能量就会堵在他的内心世界,这个孩子在这个部分就像卡住了一样,就长不大了,很难再去生长了,这些阻滞就是内在小孩无法成长的方面。

    所以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一句话,这句话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理解别人非常的重要:

    一个人总是用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曾经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跟别人接触,我们觉得他身上有很多让我们非常不舒服的东西,我们就会怪他,会说他不懂事,自以为是,会说他这个,说他那个,但其实他只是用他的行为在告诉我们他曾经的经历。这些行为有的时候让我们觉得是一种控诉,有的时候让我们觉得是一种表达,他只是想让我们能够看到,他曾经被这样对待,他有多么难受。

    充分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对“内在小孩”的负面情绪

    那么如何处理我们对内在小孩的负面情感?你对这个内在小孩都有些什么不满?如果你手头有纸和笔的话,你可以把它写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地去表达对这个内在小孩的不满,直到你对他没有特别多的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你才有一些动力开始去爱他。

    说到这,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技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些事,往往给我们的感受是矛盾冲突的,有些部分让我们觉得好,有些部分让我们觉得不好。当我们把这两个部分搅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的感觉就一会儿觉得好,一会儿觉得不好,特别混乱、复杂。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两个部分分开来表达。

    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对待爱人。我们在对别人表达的时候,不要搅在一起说,一定要黑是黑,白是白,把它分开来说清楚。

    当我们表达透彻了对内在小孩一些不满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你甚至可以去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比如,他为什么会拖延啊?

    我们原来有一个小同事,上班总是经常迟到。后来有一次我就把他找过来聊,他说:“上学的时候,我爸妈就老是跟我说,你上学别迟到,现在又告诉我说,你上班别迟到。”大家听一听,这个爸爸妈妈对这个孩子说的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

    这个小同事,他有一个经常迟到的内在小孩,他拿这个小孩其实没办法,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对这个小孩可以开始共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这个小孩为什么老迟到?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给他施了一个咒语,这个咒语就是:上学不要迟到,上班不要迟到。

    当我听他这么说了以后,我就笑了,我说:“这样啊,从明天开始,这句话变了,变成什么了呢?变成:要准时上班。”

    其实在家长跟孩子说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他往往收到的信息是“不要”后面的内容。所以我经常会建议家长,你不要对孩子说“不要怎么怎么样”,而要告诉孩子怎么怎么做。

    这仅是一个伤害性不是很大的事例。有一些其他的案例,伤害性就更大了。比如说,我还有另外一个来访者,她在跟爱人之间,如果遇到一件她很不满的事情,她就会不依不饶地唠叨,都快把对方逼疯了。如果从表面看,我们看到这个女性她的方式的确让人很难接受。通过这样一个描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这个女来访者她的内在的一个小孩,这个内在小孩好像很疯狂。

    后来我就详细问了她一下,结果是她在小的时候,她妈妈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她爸爸,同时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她。如果她做错了什么,她妈妈就会不断地逼问说:“你是不是错了?你是不是错了?”如果她没有说自己错了,她妈妈就会不依不饶。

    当我们探索到这个女来访者的这个内在小孩的时候,她就一下子哭了,而且非常伤心。那么在那一瞬间,她体会到,为什么她跟自己的爱人会有那样的一个反应。实际上又回到我们说过的那句话,一个人总是用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曾经的经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去触碰到这个“内在小孩”,如何去共情到他,而不是被他表面的行为所迷惑。内在小孩表面的行为往往是让别人感到不满的,但是当我们这样的内在小孩出来之后,我建议大家,先放下评判,去探索一下,这样的一个行为和表现背后藏着一些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