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041016
产妇“捂月子”丢了命产后保健需讲科学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7日 中国妇女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产妇“坐月子”的传统习俗。近日,上海发生了一起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中暑身亡的事件,这是因遵循不科学的“坐月子”传统而导致的又一起极端事例。 其实,“捂月子”陋习对产妇造成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不少产妇因此备受煎熬,有的病倒,有的因营养过剩体形发胖多年难以恢复。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是时候要重新审视“坐月子”这一传统到底给女性带来的是什么?专家提醒,“捂月子”的老习俗要不得,开空调、开窗通风、勤洗澡其实有益产妇健康,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坐月子”这一传统习俗,保留可取之处,纠正一些不利于产妇和婴儿健康的误区,使新妈妈们更好地科学“坐月子”。

    ■ 闻唱

    8月3日,上海又发生了一起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中暑身亡的事件。当天,上海最高气温在35摄氏度左右,这名家住上海奉贤区的产妇遵循家人意见,在不开空调的房间内盖着棉被“捂月子”,不久出现中暑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因遵循不科学“坐月子”传统而导致的又一起极端事例。今年春节,上海的一名产妇就因为在“坐月子”期间坚决不活动身体,导致肺动脉血栓死亡。

    事实上,“捂月子”陋习对产妇造成的伤害并不少见,只不过极少以如此极端的方式表现,不少产妇因此备受煎熬,有的病倒,有的因营养过剩体形发胖多年难以恢复。比如产妇在月子里不能洗澡和洗头;房间里不能开窗透风,天再热也要把产妇的头包裹得严严实实;产后一个月不能刷牙等等。在饮食方面,过于强调某些菜肴,比如鸡汤、鸡蛋吃喝到吐,饭菜不加盐难以下咽等,以至于坐月子成为很多产妇最不堪回首的记忆。

    “捂月子”习俗要不得,开空调、开窗通风、勤洗澡有益产妇健康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病房护士长张蕴表示,产妇因产后身体虚弱、易出汗,如果再“捂”反而会影响其休息和情绪,还会影响胃口,对产后恢复更不利。“同时,如果产妇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即中暑,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张蕴说。

    张蕴指出,她在病房中见过不少喜欢把自己捂起来的产妇,譬如头上戴毛线帽,身上穿棉睡衣,热得满头大汗也不敢脱,产妇家属也常因空调风向问题向医务人员提出要更换床位。

    其实只要空调不是直接对着产妇吹,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开空调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如果担心感染风寒,产妇可以穿长衣、长裤和袜子,但一定要注意通风。张蕴建议,产妇休养的房间每两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一次,这样可以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戴毛线帽、月子帽之类的做法,张蕴并不认可,她说,产后2~3天出汗是产妇正常的生理状态,戴帽子一方面会导致帽子里的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去,同时还容易在内部滋生细菌、引起感染;另一方面,有些孕妇戴得太热,有时会拿下帽子散热,这样一冷一热反而更容易引起感冒。

    张蕴表示,在产妇洗澡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老一辈认为洗澡会导致寒气进入产妇身体,今后会发生腰酸背痛的现象。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如今我们都会洗热水澡,洗完也会用毛巾及时擦干,只要把握好洗澡时间,保持空气流通就不会给产妇留下任何影响。”

    张蕴介绍,一般来讲,如果产妇是顺产,根据个人体力和恢复情况,三天或一周之后,就可以淋浴;如果是剖腹产,10~14天或两周后也可以洗澡。现在市面上有出售专门避免伤口感染的敷贴,洗澡时用它贴在伤口处,根本不用担心寒气会进入体内。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产妇因体力不支而摔倒。

    老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坐月子”六大陋习应摒弃

    其实月子并非指产后一个月,科学的“坐月子”应定义为产褥期:即产后6~8周,生殖器官及全身各系统恢复到非孕状态的一段时间。传统的“坐月子”讲究多多,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一习俗,保留可取之处,纠正一些误区,使新妈妈们更好地科学“坐月子”。

    误区一:坐月子一定要“捂”。传统观念认为产妇怕风,风是“产后风”(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产妇房间的门窗紧闭,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

    其实,产褥热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在作怪,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很容易使产妇、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

    专家建议:保持居室清洁,每天早晚通风至少2次,房间应有充足的阳光,温度、湿度适当。只要母婴不置身于对流风中,不直接对着风吹,通风时适当保暖,不会受“风寒”。夏日,空调的温度一般以26℃~28℃为宜;冬天,室温在22℃~25℃为宜。

    产妇外出也不是禁忌,但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头颈部围好围巾,可预防“月子病”。产褥期以休息为重,应减少出门次数,避免劳累。

    误区二:不能洗头、洗澡、刷牙。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农村,产妇要在满月后才能洗头、洗澡、刷牙,令产后妇女在此期间卫生状况极差,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月子里的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出汗多,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如果不洗澡、不洗头,反而易引起产妇感染,抵抗力下降。

    不刷牙的做法也没有科学依据。产妇生产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加上怀孕期间营养充分,运动减少,口腔易充血,进餐的次数多,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的机会增多,如果不清洁,更易发生牙龈炎、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专家建议:产妇坐月子应该是隔两三天洗一次澡和头,水温比体温略高一点,约40℃左右;产妇洗澡应淋浴而不是坐浴,时间以5~10分钟即可,以免体力不支,发生晕厥;清洗阴部时,不能从热水器里直接放温水,而是用烧开了的热开水兑凉白开,调至适当的温度再由上到下,由内而外清洗;洗头后立即用毛巾擦干或电吹风吹干。产妇应比一般人更应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每日早晚用温水刷牙的习惯,牙刷选用软毛牙刷。

    误区三:产妇体虚要静养,下床越晚越好。传统观念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要静养,就该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要在床上吃。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

    如果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使血液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加上分娩结束后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升高,更会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也会因缺乏锻炼,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而膨出。

    专家建议:产妇产后及早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恶露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锻炼,早日恢复原来的收缩力,从而保护子宫、直肠和膀胱等器官。只要是健康的产妇,于产后6~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如起床大小便、扶床行走、哺乳等。剖宫产的产妇术后6小时即可侧卧,术后24小时就可在床上靠着坐起来,第3天便可下床行走;术后10天左右,身体恢复好的还可以进行轻微锻炼。

    误区四:月子里要忌口,水果、鱼虾、盐等都不能沾。许多地方的产妇都有忌口的习惯,诸如牛羊肉、鱼虾类和其他腥膻之物都不准吃;水果、蔬菜也是煮熟了吃;老话说饭菜内放盐会影响下奶,有些地方甚至不让产妇吃盐,只能吃“白食”。

    专家建议:产妇乳汁分泌的营养和饮食有很大关系,产后需要充足而丰富的营养,饮食更应多样化,素、荤要搭配,一天5~6餐。除了鱼、鸡、肉、海鲜外,还要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因为产妇身体的恢复以及乳汁的分泌都需要更多维生素,尤其是VC具有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而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大量维生素和食物纤维,还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产后通便。吃加热或烹煮过的水果,营养成分会流失很多。但若产妇胃肠较虚弱,宜从少量蔬果开始吃。

    只喝白水、吃白饭,几天下来人就会全身乏力,这在医学上叫低钠综合征,产妇分娩后代谢旺盛、乏力多汗,乳腺分泌旺盛,体内容易缺水和盐,此时更需要适量补充盐分,但是饭菜也不要太咸了。

    误区五:汤比肉更有营养,吃肉不如喝汤。传统“坐月子”鼓励产妇多喝些汤,如鸡汤、排骨汤、鱼汤和猪蹄汤等,以利于泌乳,这值得提倡,但也不应该走极端。

    专家建议:产妇喝汤的同时也要吃些肉类,因为,肉比汤的营养要丰富得多,那种“汤比肉更有营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六:产妇要多吃鸡蛋。经常可以看到,生完孩子后,产妇就“淹没”在鸡蛋堆里了,老人们认为,鸡蛋营养丰富,吃得越多越好。其实吃鸡蛋应适可而止。虽说鸡蛋营养丰富,但吃得太多,蛋白过剩会增加肾脏负担,而富余的部分也都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了,且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

    专家建议:产妇每天吃两个鸡蛋为宜,最多三个。

    产妇需要得到更精心的照顾和更丰富的营养,这些观念都没有错。但传统往往还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辩证分析,有所摒弃与发展。此次产妇“捂月子”热死事件,再次证明了一些“坐月子”的陋习,真的到了需要认真审视的时候了。不妨由相关部门或机构牵头对“坐月子”进行一次合理而科学的梳理,对于不科学甚至有害健康的,必须加以修改乃至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