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爆炸时的自救法则
突发爆炸时的自救法则 最重要是有序远离事故现场,让出应急场所
突发爆炸,除了掌握必备的应急措施,在逃生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会避免意外带来的二次伤害。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专家李宗浩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火灾爆炸中的二次伤害主要包括烟雾、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和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针对火灾爆炸时的不同状态,专家表示,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救生方式自救。
如果爆炸发生在所在建筑内:
1.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火灾爆炸发生后,站立奔走、大声呼喊都会使得热焰、浓烟吸入,导致加重头面部和呼吸道损伤,此时应冷静确定事故源,设计好逃生路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高级导师温新华告诉记者:逃生开门前应先触摸门把,门锁温度正常或门缝没有浓烟进来,说明大火离自己尚有一段距离,此时应迅速沿楼梯或安全通道下楼。李宗浩也强调,如果在行进过程中,衣物着火可就地滚几下将其扑灭,并迅速脱掉易着火衣服。
2.行进过程中,尽量避开窗户、玻璃门、堆积杂物等潜在危险区,以防止二次爆炸冲击波带来的倒塌、坠落物砸伤伤害。一旦身边有东西掉落,立即就近选择牢固的餐桌、书桌等物体底下躲避。下楼过程中,不要选择乘坐电梯,以防发生故障。
3.逃离成功后,远离事故现场。离开后,应向爆炸点上风向移动,不要因逞强救人的举动,以及看热闹的心态停留现场,切忌回去取个人物品或打电话。
如果被困在建筑内:被困后首先需要冷静,避免大喊大叫。如果吸入了有毒烟雾,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温新华介绍:如果楼层过高,被困人员切勿惊慌失措或急于跳楼。应关掉所有电器,用胶带封住门窗缝隙和通风口,防止有害气体入侵。同时,迅速将衣服打湿,备好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雾,必要时,可以用家里的盆、锅等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甘肃省某公安消防队消防员还提醒民众,火灾爆炸发生在商场等公共场所时,千万不要靠近玻璃门与扶梯,不要惊慌避免踩踏事件。
此外,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吹口哨,敲击管道,用鲜艳的东西等一切可行方式发出信号给救援人员。
如果发生在所在建筑附近:尽量远离玻璃、门窗等易碎物体,以免被爆炸冲击波造成伤害,就地做好防护措施准备,并通过电视、手机等通讯方式了解所处位置的安全度。尽量不要出门靠近爆炸区域,以免造成不必要伤害。
温新华认为,避免二次伤害最重要的是有序远离事故现场,划分事故现场区、过渡区、现场救护区,甚至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告知周围人群何处有再次爆炸的趋势,听从政府组织有序往安全区撤离,让出人行道或街道等应急场所,供急救人员或尚未撤离人员使用。▲, http://www.100md.com(谭卓曌)
突发爆炸,除了掌握必备的应急措施,在逃生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会避免意外带来的二次伤害。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首席专家李宗浩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火灾爆炸中的二次伤害主要包括烟雾、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和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针对火灾爆炸时的不同状态,专家表示,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救生方式自救。
如果爆炸发生在所在建筑内:
1.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火灾爆炸发生后,站立奔走、大声呼喊都会使得热焰、浓烟吸入,导致加重头面部和呼吸道损伤,此时应冷静确定事故源,设计好逃生路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前行。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高级导师温新华告诉记者:逃生开门前应先触摸门把,门锁温度正常或门缝没有浓烟进来,说明大火离自己尚有一段距离,此时应迅速沿楼梯或安全通道下楼。李宗浩也强调,如果在行进过程中,衣物着火可就地滚几下将其扑灭,并迅速脱掉易着火衣服。
2.行进过程中,尽量避开窗户、玻璃门、堆积杂物等潜在危险区,以防止二次爆炸冲击波带来的倒塌、坠落物砸伤伤害。一旦身边有东西掉落,立即就近选择牢固的餐桌、书桌等物体底下躲避。下楼过程中,不要选择乘坐电梯,以防发生故障。
3.逃离成功后,远离事故现场。离开后,应向爆炸点上风向移动,不要因逞强救人的举动,以及看热闹的心态停留现场,切忌回去取个人物品或打电话。
如果被困在建筑内:被困后首先需要冷静,避免大喊大叫。如果吸入了有毒烟雾,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温新华介绍:如果楼层过高,被困人员切勿惊慌失措或急于跳楼。应关掉所有电器,用胶带封住门窗缝隙和通风口,防止有害气体入侵。同时,迅速将衣服打湿,备好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雾,必要时,可以用家里的盆、锅等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甘肃省某公安消防队消防员还提醒民众,火灾爆炸发生在商场等公共场所时,千万不要靠近玻璃门与扶梯,不要惊慌避免踩踏事件。
此外,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吹口哨,敲击管道,用鲜艳的东西等一切可行方式发出信号给救援人员。
如果发生在所在建筑附近:尽量远离玻璃、门窗等易碎物体,以免被爆炸冲击波造成伤害,就地做好防护措施准备,并通过电视、手机等通讯方式了解所处位置的安全度。尽量不要出门靠近爆炸区域,以免造成不必要伤害。
温新华认为,避免二次伤害最重要的是有序远离事故现场,划分事故现场区、过渡区、现场救护区,甚至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告知周围人群何处有再次爆炸的趋势,听从政府组织有序往安全区撤离,让出人行道或街道等应急场所,供急救人员或尚未撤离人员使用。▲, http://www.100md.com(谭卓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