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焦点透视
编号:12546837
“健康第一”是人生最大追求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1日 生命时报
     最新发布的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显示

    “健康第一”是人生最大追求

    重家庭、亲邻里的观念也在明显回归

    受访专家: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聂 品

    8月22日,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联合发布了《北京社会心态蓝皮书: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4~2015)》。数据显示,超九成人把健康排在人生追求的前三位,其中55.7%的人将其列在首位。这说明,过去“事业第一”、“挣钱第一”,甚至“家庭第一”的观念正在被“健康第一”所取代。

    重家庭关系,愿与邻为善

    该报告针对18~77岁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包括他们在家庭、教育、职业、健康、消费等方面所持有的价值观。总体结果显示,健康和家庭成了现代人的生活重心。
, 百拇医药
    相比较年轻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养生的重视程度更高。他们会更积极地健身,对“有病就医”最认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的健康意识依然有待加强。调查也显示,64%的受访者通常“小病自己处理,大病才看医生”。在就医时,北京居民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倾向性,能去专科医院就不去综合医院,中医能治就不去看西医,能去大医院就不去小医院。这一方面表明,大医院更受信赖,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全国各地患者来到北京就医,在一定程度上给居住在北京的人造成了困扰,所以他们宁愿去专科医院或中医医院。

    另外,调查发现,“家和万事兴”得到近95%被调查者的认同,认为婚姻幸福对自己意义重大的超过90%,八成人认为孝敬公婆是媳妇应尽的责任。在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矛盾时,有更多人选择将天平向家庭一方倾斜,占比高达86.4%;认为工作更重要的只有5.1%。回归生活的呼声显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人口流动大、新建小区多、社区变化快的背景下,比邻而居十余年、一家烧肉家家分的情况十分少见了。但此次调查表明,九成居民认可“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依然把邻居看成是可以信赖、互助的对象。“邻家失火,不救自危”,“息事宁人,能忍自安”是大多数北京居民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态度。
, http://www.100md.com
    重物质轻精神,有从众心理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甚于对精神的追求,是此次调查的重要发现之一。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高依然是职业成功的标志。但深入分析也发现,20岁以下女性、高校学生、高学历者、离退休人员更看重精神生活。这说明,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上的富足依然是人们追求的重点。从心理学角度看,精神世界的富足才能让人们获得心灵上的宁静,而倡导全民阅读是让国民精神更加富足的途径之一。

    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结论,即低学历者和老年人容易出现从众行为,这部分人易受到谣言的蛊惑。该结论也在调查中有所体现。58.6%的受访者赞同为人处世随大流,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从众心理较强烈,“50后”的从众心理显著高于“70后”和“90后”,发生意见冲突时,前者更多选择让步。从这一角度说,老人有时为了息事宁人选择“从众”,对社会和谐也有一定好处。因此,对于从众本身,更需要辨证地看。

    “读书无用”没市场

    调查中另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体现了北京甚至全国居民的思想转变。其一,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下海”打拼,财富迅速累积,知识的价值似乎不太重要,“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但此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同知识的力量,认为掌握知识能促进自身发展、成就快乐充实的生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可能与北京是文化中心有关。但不能否认,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民价值观的转变。

    其二,在消费观上,女性比男性更传统,男性比女性更冲动。因为男性存在“喜欢就买,没必要挑来挑去”的观念。这也说明,在压力巨大的一线城市,女性在消费观上正在回归“贤妻良母”,同时体现出现实生活的不易。▲(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