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 医案知识
编号:12547289
古医籍研究应注意古今中西异同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354期
     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之“根”,如何在中医诊疗指南编制工作中做好古医籍文献研究,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现略表个人看法,供批评指正。

    从疾病史入手辨别古今异同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去研究一个疾病,如果单纯依赖图书馆检索,可能是“瞎子点灯”。因为当前古籍文献检索尚未发展到疾病诊疗技术方药的程度。笔者建议从李经纬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入手。该书有各学科、各历史时期的诊疗技术发展史,可提供各历史时期有关医家、著作名称、学术成就的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关文献。如果专著不好收集,则可以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或分科编纂的《中国医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中查阅。在疾病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辨证诊断史、方药史、治疗技术史完成。

    查阅古医籍文献应注意不可用现代病名“缘木求鱼”,如“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症”是查不到的,但类似症状的病症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描述。因此,查疾病史应从症状体征类似的描述去查找,认真比对辨别并确认后,再将其辨证方法、治疗方药、技术记录下来。

    同样,一些治疗技术也可从古籍文献的描述中去分析其操作方法,但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名称也一定和现代的技术名称不同。例如,我们现代称“颈椎旋转法”的主要操作方法,在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描述。又如现代称之“小针刀技术”,就可以从《灵枢经》的“铍针”、唐代的“锋针”再到明代的“针刀”“剑针”中了解到历代先贤的操作方法及其适应症、禁忌症,从而成为今天临床的重要借鉴。研究过程中,我们应从其描述的操作方法去理解,当然这需要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

    同时,通过与现代文献研究相结合,你还能发现哪些是继承传统,哪些是发扬创新,哪些是在古代文献原创思维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发明创造。

    警惕机械套用西医文献研究方法

    在中医文献研究,尤其是古籍文献研究中,不应机械套用西医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现在推介的“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值得商榷,该分级标准出自一篇以西医文献评价为主的学术论文,文章中对古籍文献涉及甚少。该标准将古籍文献定为3级,但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古籍文献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很多经典古籍的学术价值甚至超过现代的中医学术论文,如果将其评价为3级并不妥当。

    笔者建议对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另立分级标准。如将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列为A级;历代太医院组编的、以及著名医家编写的,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医宗金鉴》和类似《针灸甲乙经》《脉经》《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金元四大家的名家著作等列为B级,其他各家列为C级。(韦以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