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私有化 回归A股?
芮益芳 上海报道
近日,中概股无锡药明康德(以下简称“药明康德”)宣布进行私有化。
8月14日,无锡药明康德公开宣布与包括公司董事长兼CEO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约束性协议,将以3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协议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46美元。至此,药明康德从海外退市已成定局。
资料显示,2007年8月9日,母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开曼)有限公司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美国存托股份交易代号为“WX”。
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公司退市并不涉及到拆分VIE架构,所以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能完成私有化,但是重新上市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今年以来,迈瑞医疗、海王星辰相继宣布启动私有化进程。在此之前,三生制药、同济堂、先声药业等中概医药股也纷纷通过私有化退市。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4年底,海外资本市场上的中概医药股仅剩9家。而在海王星辰、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私有化之后,这个数字还将继续缩减,中国医药企业持续“退潮”。
虽然药明康德方面声称重新上市还没有时间表,但是市场普遍认为,回归A股才是其私有化的最终目的。以退市的三生制药为例,今年已经重新在香港上市,同时加速渗透国内的三四线城市的医疗市场。
资本腾挪
境外困境
与目前退市潮对比稍显戏剧化的是,数年前中概医药股踊跃谋求海外上市的机会,正是看中了国际品牌优势和国际主流市场的机会。
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对本报记者表示,药明康德超过90%的业务是在海外市场,即便完成了私有化,主要业务至少5年内仍然会在海外,但国内市场的发展增速进一步提高也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对于中概医药股的退市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吴蒙认为,就医药企业本身而言,就面临在境外竞争力不足的尴尬。
“如果是中医药领域,其运作模式就更加不能被境外市场所理解。从长远来看,回到国内发展是更好的选择。此外,中概股近几年在境外市场发展得并不理想,大部分中企都不是很受境外投资者的青睐,甚至有些企业被恶意做空,导致中概股在境外的估值这些年相对境内来说偏低。”吴蒙表示。
药明康德当前的PE(动)30倍,估值约为30亿美元。反观国内创业板上市的CRO企业泰格医药,当前PE(动)71倍,经历了最近几个月创业板的暴跌之后,估值约为109亿元人民币,但是其估值高峰时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在A股指数达到高位时,国内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医药股比比皆是,恒瑞医疗市值已经超过800亿元。而药明康德作为国内CRO的龙头企业,自然无法安于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被“低估”,回归也在预料之中。
当前国内A股的动荡行情,虽然对这波中概股回归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远趋势不会扭转。对于已经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来说,A股动荡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上。
吴蒙认为,与暴风科技命运相似的一些企业,在经历股价疯涨之后又遭遇大幅度下挫,实际上先前的涨幅包含了诸多隐患。去泡沫、去杠杆之后的A股会更加有利于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A股震荡主要是短期不利影响,长期而言,对于回归的药企是好事。
对于正在回归或准备回归的中概股公司,A股调整可能会影响回归的成本、时间等因素。首先国内目前的估值回落了很多,对于人民币基金去接盘中概股公司回归的热情会有一定影响,企业回到国内之后的融资规模也不比前几个月;再者IPO关闸,企业需考虑其他回归方式,比如新三板、借壳等。
在A股震荡的背景下,中概股回归的节奏会放缓,但该回归的陆陆续续还是会回来。
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分医药企业应当趁此A股的调整时机先着手处理私有化、拆VIE等诸项耗时事宜。A股回暖也会有一个时间差,待市场调整得差不多了、IPO改革也逐渐明朗之后,再择机、择板上市。
CRO机遇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制药企业研发都面临着投入成本加大、研发周期长,以及存在失败风险的现实难题,并且监管法规日趋严格,因此CRO(药物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企业应运而生。
CRO可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试验CRO两个领域,美国上市的药明康德和尚华医药属于前者,而国内创业板上市的泰格医药属于后者。
资料显示,2014年全球医药CRO行业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未来3年有望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我国医药CRO行业发展较慢,市场规模300亿元,未来3年有望保持20%左右的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CRO市场的壮大主要受三重原因推动,一方面,全球新药审批复苏,2014年FDA批准新药数量就已达到历史峰值,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达到1400亿美元;另外一方面,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巨头近几年纷纷精简机构,将早期研发工作等任务外包给CRO来完成,集中精力从事更前沿和尖端的研发;此外,全球制药工业因专利悬崖而使得盈利下滑,通过外包CRO可以降低成本。
传统意义上的CRO,主要依靠完成客户的项目或向客户提供研发人员来赚取服务费,这种模式很像是国内的“代加工”模式:CRO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将药品从电脑里的分子构成公式落地变成药品实物,根据订单付出劳动获得收益,但并不承担研发以及临床、审批失败的风险。
成立于2000年的药明康德,是我国最早进去CRO行业的公司之一,于2007年在美国上市。公开财报显示,药明康德在2014年的营收增长16.6%,约为6.74亿美元,净利润1.12亿美元。
药明康德在上半年发出回购消息后仅一周,其全资子公司合全药业于4月初在国内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场普遍猜测认为,药明康德有意将旗下规模较小且业务发展良好的子公司单独上市,用以获取资金为企业发展“输血”,而且新三板将会成为药明康德登陆A股的跳板。
公开资料显示,合全药业成立于2003年。作为医药合同定制工艺研发生产企业(CDMO),合全药业为医药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服务范围涵盖新药临床阶段的工艺研发及制备,以及上市药物商业化阶段的工艺优化及规模化生产。
合全药业2014年全年实现营收10.77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35%,增长势头强劲。今年7月,合全药业还获得了日本药品及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批准,为某新药生产GMP中间体。
根据药明康德官网8月中旬发布的公告显示,目前已经进入了私有化合并的最终协议,计划合并无锡新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母公司)形成一个新的合并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一个资产全部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
完成协议规定的合并事项后,汇桥资本、博裕投资、淡马锡控股及平安保险、高瓴资本等投资方将进入无锡新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包含创始人李革董事长在内的高管团队将对当前公司与合并后的公司进行管理。
药明康德管理层也曾对外透露过,将专注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合作上,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从2014年开始,药明康德就已经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投资,业务覆盖基因组、生物分析、药物代谢、和细胞治疗等。今年6月,药明康德旗下WuXi NextCODE开始为英国国家基因组计划提供罕见病及癌症临床数据解析服务,同时与复旦大学合作推动罕见病及癌症研究。
对于曾因在费城新建CAR-T工厂而不被投资人看好,以至于股价从41美元下跌到34美元的药明康德而言,要想实现业务的扩大、转型,必须要考虑灵活可操作性,私有化也是其必然之选。
私有化之后下一步怎么走,也自然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药明康德曾对外澄清过“不会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新药研发公司”,毕竟其本身就是CRO衍生企业。
今年4月,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宣布其无锡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正式开工,主要承担公司的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加工)业务,即产品线后端的落地制造。由于CMO的客户是从CRO业务客户中转化而来,所以未来企业利润的大头应该在CMO业务上。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指出,最近A股价不断下跌和暂停IPO,使中概股在美国退市、登陆国内股市的计划风险指数大增。
投行人士表示,在中国上市需要相当长时间,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一过程取决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目前,虽然回归A股的大方向没问题,而且A股长期来看还是非常好的市场,但近期的震荡令人难以承受。“对一些公司来说各方面压力会很大,一旦遇到不好的时间节点,有的公司可能在美国退了市之后,A股不接受,又回不去美股,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回归之路仍需要慎重。”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近日,中概股无锡药明康德(以下简称“药明康德”)宣布进行私有化。
8月14日,无锡药明康德公开宣布与包括公司董事长兼CEO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约束性协议,将以3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协议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46美元。至此,药明康德从海外退市已成定局。
资料显示,2007年8月9日,母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开曼)有限公司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美国存托股份交易代号为“WX”。
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公司退市并不涉及到拆分VIE架构,所以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能完成私有化,但是重新上市还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今年以来,迈瑞医疗、海王星辰相继宣布启动私有化进程。在此之前,三生制药、同济堂、先声药业等中概医药股也纷纷通过私有化退市。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4年底,海外资本市场上的中概医药股仅剩9家。而在海王星辰、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私有化之后,这个数字还将继续缩减,中国医药企业持续“退潮”。
虽然药明康德方面声称重新上市还没有时间表,但是市场普遍认为,回归A股才是其私有化的最终目的。以退市的三生制药为例,今年已经重新在香港上市,同时加速渗透国内的三四线城市的医疗市场。
资本腾挪
境外困境
与目前退市潮对比稍显戏剧化的是,数年前中概医药股踊跃谋求海外上市的机会,正是看中了国际品牌优势和国际主流市场的机会。
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对本报记者表示,药明康德超过90%的业务是在海外市场,即便完成了私有化,主要业务至少5年内仍然会在海外,但国内市场的发展增速进一步提高也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对于中概医药股的退市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吴蒙认为,就医药企业本身而言,就面临在境外竞争力不足的尴尬。
“如果是中医药领域,其运作模式就更加不能被境外市场所理解。从长远来看,回到国内发展是更好的选择。此外,中概股近几年在境外市场发展得并不理想,大部分中企都不是很受境外投资者的青睐,甚至有些企业被恶意做空,导致中概股在境外的估值这些年相对境内来说偏低。”吴蒙表示。
药明康德当前的PE(动)30倍,估值约为30亿美元。反观国内创业板上市的CRO企业泰格医药,当前PE(动)71倍,经历了最近几个月创业板的暴跌之后,估值约为109亿元人民币,但是其估值高峰时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在A股指数达到高位时,国内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医药股比比皆是,恒瑞医疗市值已经超过800亿元。而药明康德作为国内CRO的龙头企业,自然无法安于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被“低估”,回归也在预料之中。
当前国内A股的动荡行情,虽然对这波中概股回归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远趋势不会扭转。对于已经回归的中概股企业来说,A股动荡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上。
吴蒙认为,与暴风科技命运相似的一些企业,在经历股价疯涨之后又遭遇大幅度下挫,实际上先前的涨幅包含了诸多隐患。去泡沫、去杠杆之后的A股会更加有利于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A股震荡主要是短期不利影响,长期而言,对于回归的药企是好事。
对于正在回归或准备回归的中概股公司,A股调整可能会影响回归的成本、时间等因素。首先国内目前的估值回落了很多,对于人民币基金去接盘中概股公司回归的热情会有一定影响,企业回到国内之后的融资规模也不比前几个月;再者IPO关闸,企业需考虑其他回归方式,比如新三板、借壳等。
在A股震荡的背景下,中概股回归的节奏会放缓,但该回归的陆陆续续还是会回来。
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分医药企业应当趁此A股的调整时机先着手处理私有化、拆VIE等诸项耗时事宜。A股回暖也会有一个时间差,待市场调整得差不多了、IPO改革也逐渐明朗之后,再择机、择板上市。
CRO机遇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制药企业研发都面临着投入成本加大、研发周期长,以及存在失败风险的现实难题,并且监管法规日趋严格,因此CRO(药物临床试验合同研究组织)企业应运而生。
CRO可分为临床前CRO和临床试验CRO两个领域,美国上市的药明康德和尚华医药属于前者,而国内创业板上市的泰格医药属于后者。
资料显示,2014年全球医药CRO行业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未来3年有望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长。我国医药CRO行业发展较慢,市场规模300亿元,未来3年有望保持20%左右的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CRO市场的壮大主要受三重原因推动,一方面,全球新药审批复苏,2014年FDA批准新药数量就已达到历史峰值,全球医药研发支出达到1400亿美元;另外一方面,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巨头近几年纷纷精简机构,将早期研发工作等任务外包给CRO来完成,集中精力从事更前沿和尖端的研发;此外,全球制药工业因专利悬崖而使得盈利下滑,通过外包CRO可以降低成本。
传统意义上的CRO,主要依靠完成客户的项目或向客户提供研发人员来赚取服务费,这种模式很像是国内的“代加工”模式:CRO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将药品从电脑里的分子构成公式落地变成药品实物,根据订单付出劳动获得收益,但并不承担研发以及临床、审批失败的风险。
成立于2000年的药明康德,是我国最早进去CRO行业的公司之一,于2007年在美国上市。公开财报显示,药明康德在2014年的营收增长16.6%,约为6.74亿美元,净利润1.12亿美元。
药明康德在上半年发出回购消息后仅一周,其全资子公司合全药业于4月初在国内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场普遍猜测认为,药明康德有意将旗下规模较小且业务发展良好的子公司单独上市,用以获取资金为企业发展“输血”,而且新三板将会成为药明康德登陆A股的跳板。
公开资料显示,合全药业成立于2003年。作为医药合同定制工艺研发生产企业(CDMO),合全药业为医药企业提供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服务范围涵盖新药临床阶段的工艺研发及制备,以及上市药物商业化阶段的工艺优化及规模化生产。
合全药业2014年全年实现营收10.77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35%,增长势头强劲。今年7月,合全药业还获得了日本药品及医疗器械管理局(PMDA)批准,为某新药生产GMP中间体。
根据药明康德官网8月中旬发布的公告显示,目前已经进入了私有化合并的最终协议,计划合并无锡新生命科学有限公司(母公司)形成一个新的合并公司,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一个资产全部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
完成协议规定的合并事项后,汇桥资本、博裕投资、淡马锡控股及平安保险、高瓴资本等投资方将进入无锡新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包含创始人李革董事长在内的高管团队将对当前公司与合并后的公司进行管理。
药明康德管理层也曾对外透露过,将专注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合作上,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从2014年开始,药明康德就已经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投资,业务覆盖基因组、生物分析、药物代谢、和细胞治疗等。今年6月,药明康德旗下WuXi NextCODE开始为英国国家基因组计划提供罕见病及癌症临床数据解析服务,同时与复旦大学合作推动罕见病及癌症研究。
对于曾因在费城新建CAR-T工厂而不被投资人看好,以至于股价从41美元下跌到34美元的药明康德而言,要想实现业务的扩大、转型,必须要考虑灵活可操作性,私有化也是其必然之选。
私有化之后下一步怎么走,也自然成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药明康德曾对外澄清过“不会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新药研发公司”,毕竟其本身就是CRO衍生企业。
今年4月,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宣布其无锡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正式开工,主要承担公司的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合同加工)业务,即产品线后端的落地制造。由于CMO的客户是从CRO业务客户中转化而来,所以未来企业利润的大头应该在CMO业务上。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指出,最近A股价不断下跌和暂停IPO,使中概股在美国退市、登陆国内股市的计划风险指数大增。
投行人士表示,在中国上市需要相当长时间,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一过程取决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目前,虽然回归A股的大方向没问题,而且A股长期来看还是非常好的市场,但近期的震荡令人难以承受。“对一些公司来说各方面压力会很大,一旦遇到不好的时间节点,有的公司可能在美国退了市之后,A股不接受,又回不去美股,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回归之路仍需要慎重。”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鎺ㄥ瓨缁欐湅鍙�
鍔犲叆鏀惰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