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大观 > 正文
编号:12547211
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和内涵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364期
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内脏解剖形态,象思维功能化而融入五脏概念,气-阴阳-五行是建立五脏概念的方法学基础,《内经》五脏概念的实践验证,医医案,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脏腑
     中医五脏不是解剖生理概念,是一个初级问题,中医初学者就必须明了;然而又是一个高层次问题,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很难作答。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虽然也写明了五脏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但如何由解剖实体观察形成功能性概念,却含糊其辞,不予置答。接下来谈一下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和内涵。

    五脏概念以“四时法则”为核心内涵

    古人研究天地万物主要探讨其存在机理,而四时递迁、稳定有序的循环往复,则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故《周易·系辞》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内经》也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本也。”借鉴万物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启示,《内经》提出了“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著名论断,我们称之为生命的“四时法则”。具体而言,就是以春夏秋冬四时生长收藏的生机变化规律,概括人的生命变化机理,落实到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上,即将五脏作为生理、病理活动核心,践行生长收藏之四时法则,建立五脏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有三个类比:一是四时五行与五脏相类(四时加长夏为五时,以与五行五脏对应);二是生长收藏与五气(五脏之气)相类,故五脏之气类比生长化收藏,理解为五脏的功能特性;三是寒暑燥湿风是自然四时的气象变化,人则有喜怒悲忧恐的神情变化乃五脏活动产生的生命现象。如是则《内经》建立了以生长化收藏为核心内涵的五脏概念。

    五脏概念的四时法则,《内经》称为“藏气法时”,论证有二:一是五脏苦欲,二是四时五脏脉。

    五脏苦欲就是五脏功能特性的常与变、平与病。肝欲散苦急:肝应春主生,有如生物将冬主藏之精气升发而启新,故肝主升,其性宣发疏散,不及则求助,故欲散,精气不升也;太过则宣泄无制故苦急。急者,肝气逆、筋脉拘急也。心欲耎苦缓:心应夏主长,有如生物在夏季气旺精盛而物象藩茂,故心主长,长者生机旺盛、能力充裕也。其性炎上张大,火柔软冲和则化物,故欲耎而忌刚躁;然过软又涣散力衰,故苦缓。缓者心气、心火不足,血脉、心神痿弱也。脾欲缓苦湿:脾应长夏主化,有如生物在夏季后期暑湿蕴蒸而植物灌浆充实,此谓化物,故脾主化,将水谷化精微成营卫气血也。其性静,充和温厚有利于化物,故欲缓;脾化水谷,水湿淫盛反制脾之化谷,故苦湿。肺欲收苦气上逆:肺应秋主收,有如生物将夏旺之精气收敛成实,故肺主降。一者“天气通于肺”,从身外吸入清气,下与水谷精气相合;再者“肺朝百脉”,居高临下而透降体内;三者肺主“通调水道”,从全身收敛利用后的水液降入膀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0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