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外科
编号:12548342
疖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379期
     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疖一般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中医亦称之为“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内蕴湿热,外感毒热之邪,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皮肤外伤,皮脂溢出均为发病诱因。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均易并发疖。疖病患者鼻腔和肛周常带葡萄球菌,成为感染复发的来源。

    主要症状

    1.发病人群:儿童及成人均可见。
, 百拇医药
    2.好发部位:好发于头面、发际、颈项部及臀部等。发生于面部的疖,尤其鼻孔及上唇者,因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网,且和颅内血管相通,故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甚至脑脓肿。

    3.皮损特点:初起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炎性小结节,基底明显浸润,逐渐增大,呈鲜红或暗红色硬性结节化脓坏死,中心可形成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脓栓和坏死组织,肿胀消退,结痂而愈。

    4.症状:局部皮肤伴有红、肿、热、痛等症状。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及全身不适,周围淋巴结肿大。

    5.病程及预后:本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诊断要点
, 百拇医药
    部位(好发于头面、发际、颈项部及臀部)+典型皮疹(毛囊一致的圆锥形炎性小结节,中心可形成脓栓)+症状(伴有红、肿、热、痛)。

    类证鉴别

    1.痱疖:亦称假疖,多见于儿童,夏季发病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隆起,中央无毛发贯穿,破溃后无脓栓排出,常与红痱伴存。

    2.汗腺炎:发病部位多在腋窝、肛周、外阴及乳晕等大汗腺分布区域,周围炎症较轻,不形成脓栓。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湿热型
, 百拇医药
    主症:体表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明显;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15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白鲜皮15克。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清热解毒;茯苓、薏苡仁、防己、车前草健脾除湿;白鲜皮、防风疏风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2. 气阴两虚型

    主证:素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差,口干舌燥,躯干、四肢散在炎性丘疹或脓疱,痒痛不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 百拇医药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生芪10克,党参10克,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野菊花15克,地丁10克,板蓝根10克。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干生地、二冬养阴益气;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地丁、板蓝根清热解毒。

    中成药:连翘败毒丸6克,每日2次;小败毒膏10~20克,每日2次。

    外治法:早期可用痈疽膏、芙蓉膏,或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等,洗净捣烂外敷每日1~2次。成脓欲溃则用黑布化毒膏或化毒散软膏。

    西医治疗
, 百拇医药
    1. 一般疗法: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

    2. 外用药物治疗:局部可涂莫匹罗星软膏或聚维酮碘溶液,也可用夫西地酸乳膏,一日2次。

    3. 系统药物治疗:多发或严重的毛囊炎可首选青霉素,或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10~14日。必要时应静脉给药。

    毛囊炎与疖在辨证治疗方面类似,笔者认为,这两个病一般不伴随全身症状,如果皮疹数量不多的话,单纯外用药即可。从中医辨证治疗而论,病位多偏于卫分、气分,治疗上以清解为主;若在治疗时配合火针,通过灼烙腠理腧穴开启经络之外门,给邪以出路,可达到增强疗效的作用。另外,患者要注意忌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局部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疖未化脓者,可热敷或外敷20%鱼石脂软膏,或用3%碘酊外涂;并配合局部用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对已化脓破溃者,需手术切开排脓引流。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尤其是对发生于鼻孔及上唇等“危险三角区”者,严禁挤压,以免导致细菌随血流进入海绵窦,而引起颅内感染。, 百拇医药(周涛 周冬梅 北京中医医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毛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