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药菌物药新天地 为药用菌物研究开辟道路
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在南阳举办
中国中医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10月21~23日在河南南阳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
药用菌物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中国中医药协会成立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旨在汇聚药用菌物科研专家学者,促进产学研各方协作创新,加强药用菌物的医疗保健应用研究,提升药用菌物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推动药用菌物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菌物药研究和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和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建豫,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厅级干部田向和,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等出席上述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论坛由中国中药协会和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任壮)
开启中药“菌物药”新天地
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10月22日宣告成立,这是“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开端——
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委会成立当天,在南阳医圣祠举行成立碑记揭碑仪式,致敬医圣张仲景。房书亭(左二)、田向和(左三)、庄毅(右二)等参加活动。
, 百拇医药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发展至今,在中药协会内首次单独成立一个研究开发生产“药用菌物”(真菌为主)的专业委员会,预示着在中药范畴内除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外,即将会新建一类特殊的“菌物药”,造福于人类健康,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庄毅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作报告时表示。
建立“菌物药”的根据
庄毅指出,总数约1万种的中药(药材),历来系据其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历史上并无“菌物药”这一名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际生命科学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因此“真菌类中药”包括原已正式允许入药的约30余个品种,也都被归属于植物药。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细胞壁的性质以及二者在细胞内酶和DNA的构成等的不同,已将拥有数以百万计类的真菌从植物界Plantae中分离出来,另建系统成为真菌界Fungi。又通常将它和其他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假菌Pseudofungi(卵菌Oomycet)粘菌Slime moulds等统称菌物fungi,这已为国际生命科学所共识、公认。
, http://www.100md.com
由此,中药内的真菌类中药也就失去了作为植物药的依据,它应有新的科学归属,为扩大药源,又便于与中药其他部分齐名。称它为“菌物药”应较适当,这是中药内建立一类“菌物药”的外因。
历史上真菌多用其自身组织、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称“药用真菌”,多用于复方汤剂及中成药等。近来,“药用真菌”外又发展出现了“固体发酵工程”生产的“真菌药物”。这就大大扩展了真菌药用的发展道路与空间,并且其研发对象也扩展到菌物范畴,这是成为药用真菌(菌物药)的内因。
大力研发真菌药物
“药用真菌”与“真菌药物”是中药菌物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也是研发新药的有效途径,前者主要着重于发展提高现有药用真菌的人工培育方法并对自然界存在的有效新品种进行开发研究,后者更可以探索生产工艺的改革、创新等,以研发各类新药品种,目前更应大力进行深入研发提高。
庄毅介绍,1500余年前,北魏时期起我国中药已开始以“制曲工艺”(一项原始、粗放又独特的“固体发酵工程”)生产著名中药“神曲”,并沿用至今。它是曲类药的代表,至近代又发展出现了“固体培养”工艺生产猴头培养物等。
, 百拇医药
“神曲”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沿用至今已1500余年。制作“神曲”的生产工艺实属一类原始粗仿的固态发酵工艺,其产品现称“菌质”(药材)供药用。
约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类用“固体培养工艺”生产的真菌类中药,理论上认为只有培养生长的真菌菌丝体才是药用真菌的唯一有效药用部位(子实体、菌核等也都由菌丝体构成)。因此,以农副产品甘蔗渣、麦麸等作为培养基(料)在玻璃培养瓶内,经高压灭菌,以无菌操作接种猴头菌种,在适温季节或恒温条件下,培养称“固体培养”,待生长大量白色菌丝体供药用。
上世纪90年代出现药用真菌“固体(态)发酵”新生产工艺,是对“固体培养”从理论和工艺上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其代表产品是抗癌新药“槐耳菌质”(药材)和“槐耳颗粒剂”(药品)。
通过对“制曲工艺”制作“神曲”的原材料中添加中药材,分析其作用机制乃因药性基质内除含真菌所需营养外还含有各种活性成分,因此它既能提供营养,又在真菌酶的作用下被分解重组,故具有“双向性”,因此称为“双向型固体发酵”。“双向型固体发酵”的出现,明显扩充了中药生物制药的内容,增加了菌物药的种类。
, http://www.100md.com
庄毅表示,对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有必要也值得进行系列工程的探索。
建立“菌物药”新进展
中国菌物协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用真菌专业组,于2008年在南昌联合举行“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兼任两学术机构顾问的庄毅教授,鉴于中药内建立菌物药的国际、国内情势条件已渐趋成熟,且又对中药发展的意义重大,特向大会提出,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菌物药的建议,获大会赞同并有全国70余位有关菌物、药物方面的高级专家(含两院院士8位)支持。
庄毅表示,如今在南阳,终于迎来了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中药的菌物药发展得更快更好,使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中药范畴内的生物制药,从制曲工艺神曲到固体发酵工程槐耳再放异彩,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共同发展,造福人类。” (任壮)
, http://www.100md.com
庄毅:为药用菌物研究开辟道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日前当选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这位药用菌物研究领域的老专家,今年已经82岁,仍从南京赶来南阳,手持拐杖参加了专委会成立仪式,并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上作了“菌物药的概念与我国菌物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
与药用菌物研究结缘,始自上世纪70年代。学植保专业出身的庄毅,毕业后先后辗转北京、河南等地从事植物植保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常与昆虫菌类“打交道”,后调到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开始从事中药材方面的调查研究。1978年,卫生部下达给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一个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课题,庄毅担任课题牵头人。
在上海市肿瘤医院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中,临床专家讲述的一个病例,激起了庄毅的极大兴趣。一位山东晚期肝癌患者在住院期间,用老乡送来的家乡地产菌物,每天泡水饮用,经过一段时间,肝癌症状显著减轻了,让本来对患者生存不抱希望的医生们大为惊奇。
, http://www.100md.com
庄毅赴上海查看了患者病历,随后又跑到山东找到已经出院的患者。见面时,这位患者正与人下棋,自称没有癌症症状了。
他拿到一块患者泡水喝的菌物,找到当地医药公司询问。原来这是一种只在中国槐上生长的是菌物,名为“槐耳”,民间常作药用,因为中国槐数量稀少,市面上难见,百姓采集了都自藏在家里。
为拿到新鲜槐耳,庄毅多方寻找。终于在山东泰安的一株老槐树上看到了“年轻”的槐耳。他连夜赶回南京,进行菌种分离分类,分析其性状、研究其功效。
当时认为真菌菌丝是唯一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进行大量菌丝培养,这个途径被上级否定了。理由是培养菌丝与培养基无法分开,培养基在营养用完后成为菌糠废物,不能一体做药用。
课题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使用固体的玉米芯和麸皮做培养基,生长出菌丝体后,一体提取使用,并同液体发酵法作了对比,发现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效果更好。
, http://www.100md.com
在深入分析后,庄毅认为,采用发酵方式产生的菌丝体,同时也有次生代谢物质,培养基也许并非残渣,不能简单地说是固体培养,而是可称为固体发酵。为了这个新判断,他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效果非常好。
后来,课题组与部队医院的肿瘤中心开展科研协作,分别进行药理、营养生态、发酵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起初,肿瘤中心实验效果不佳,但经过进行量效关系的研究,实验数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庄毅又找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协作。按照药理研究等要求,动物实验全部成功。
有了药理、毒理学数据,再经过一、二期临床实验,通过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而成就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槐耳颗粒剂”终于获批上市。为了这个一类新药,基础研究就做了14年。
从肝癌用药研究到肝炎用药研究,庄毅从槐耳菌成果出发,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从东晋医术中记载的“神曲”即发酵,到辽宁本溪医药机构相关研究,庄毅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槐耳菌在中药材上发酵。做了101种中药发酵试验,发现可在60%以上的中药材上生长,并与不加中药培养的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成功,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中药材,发酵过程中不仅增加营养,还产生了新的活性成分。
, 百拇医药
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庄毅撰写了《中国药物真菌学》一书。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委会、中国药学会药物真菌研究会的顾问。
构建药用菌物学,扩大药源,是庄毅多年的心愿,“用真菌做药,走固体发酵的路子,是中药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 (任壮)
房书亭:大力加强药用菌物研究
业界观点
“药用菌物开发是一个大领域,应加强专门研究”,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过去将真菌菌物归类于植物,而国际上内外许多专家近年来在不断呼吁,将药用菌物与药用植物分开,以加强和促进研究。
, http://www.100md.com
早在17世纪,巴斯德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细菌,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到20世纪,西方国家发现菌物青霉素,开发一批抗生素,对真菌类的研究上了台阶。
房书亭介绍,我国典籍也有这方面相关的记载,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提到豆豉发酵。至于使用药用菌物也很多,问题在于缺乏深入研究。据有的资料说,共有150多万种微生物菌类,可开发利用的在3%左右。目前,西方开展研究的已有5000多种。“在菌物研究利用方面我国是跟进的态势”。
“对菌物研究要进行成分研究,研究多糖、肽类等的功效,也要研究低分子易吸收的,鉴别有毒副作用的。过去研究的不深入,有对菌物研究认识上的限制因素。但是,在这个药物开发的大领域,我们必须要把菌物药物搞起来。”目前,纳入研究的菌物有上百种,像虫草、蘑菇、灵芝、纳豆,都是属于这类菌物。
目前,科技界开展专门的药用菌物研究的专家队伍还没有形成规模,许多科学家是单兵作战。从国家层面加强药用菌物研究,需要建立协作组织。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委会成立后,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药用菌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同时,要确立研究重点,申报国家课题,吸收相关专家,并以企业为主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搞菌物,要弄清成分,或进一步衍生什么成分。药理作用是什么,治疗什么病。毒性成分要弄清楚,保证疗效确切”,房书亭说,“一定要拿出刨根问底的精神,加强药用菌物研究,为相关产业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前景。” (任壮),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10月21~23日在河南南阳市举办了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
药用菌物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中国中医药协会成立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旨在汇聚药用菌物科研专家学者,促进产学研各方协作创新,加强药用菌物的医疗保健应用研究,提升药用菌物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推动药用菌物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菌物药研究和开发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和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建豫,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厅级干部田向和,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等出席上述活动。
, http://www.100md.com
论坛由中国中药协会和南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任壮)
开启中药“菌物药”新天地
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10月22日宣告成立,这是“药用真菌”研究发展的一个新开端——
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委会成立当天,在南阳医圣祠举行成立碑记揭碑仪式,致敬医圣张仲景。房书亭(左二)、田向和(左三)、庄毅(右二)等参加活动。
, 百拇医药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药,发展至今,在中药协会内首次单独成立一个研究开发生产“药用菌物”(真菌为主)的专业委员会,预示着在中药范畴内除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外,即将会新建一类特殊的“菌物药”,造福于人类健康,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庄毅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作报告时表示。
建立“菌物药”的根据
庄毅指出,总数约1万种的中药(药材),历来系据其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历史上并无“菌物药”这一名称。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国际生命科学将真菌视为低等植物,因此“真菌类中药”包括原已正式允许入药的约30余个品种,也都被归属于植物药。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据真菌与植物在营养方式和细胞壁的性质以及二者在细胞内酶和DNA的构成等的不同,已将拥有数以百万计类的真菌从植物界Plantae中分离出来,另建系统成为真菌界Fungi。又通常将它和其他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假菌Pseudofungi(卵菌Oomycet)粘菌Slime moulds等统称菌物fungi,这已为国际生命科学所共识、公认。
, http://www.100md.com
由此,中药内的真菌类中药也就失去了作为植物药的依据,它应有新的科学归属,为扩大药源,又便于与中药其他部分齐名。称它为“菌物药”应较适当,这是中药内建立一类“菌物药”的外因。
历史上真菌多用其自身组织、子实体、菌核等入药称“药用真菌”,多用于复方汤剂及中成药等。近来,“药用真菌”外又发展出现了“固体发酵工程”生产的“真菌药物”。这就大大扩展了真菌药用的发展道路与空间,并且其研发对象也扩展到菌物范畴,这是成为药用真菌(菌物药)的内因。
大力研发真菌药物
“药用真菌”与“真菌药物”是中药菌物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也是研发新药的有效途径,前者主要着重于发展提高现有药用真菌的人工培育方法并对自然界存在的有效新品种进行开发研究,后者更可以探索生产工艺的改革、创新等,以研发各类新药品种,目前更应大力进行深入研发提高。
庄毅介绍,1500余年前,北魏时期起我国中药已开始以“制曲工艺”(一项原始、粗放又独特的“固体发酵工程”)生产著名中药“神曲”,并沿用至今。它是曲类药的代表,至近代又发展出现了“固体培养”工艺生产猴头培养物等。
, 百拇医药
“神曲”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沿用至今已1500余年。制作“神曲”的生产工艺实属一类原始粗仿的固态发酵工艺,其产品现称“菌质”(药材)供药用。
约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类用“固体培养工艺”生产的真菌类中药,理论上认为只有培养生长的真菌菌丝体才是药用真菌的唯一有效药用部位(子实体、菌核等也都由菌丝体构成)。因此,以农副产品甘蔗渣、麦麸等作为培养基(料)在玻璃培养瓶内,经高压灭菌,以无菌操作接种猴头菌种,在适温季节或恒温条件下,培养称“固体培养”,待生长大量白色菌丝体供药用。
上世纪90年代出现药用真菌“固体(态)发酵”新生产工艺,是对“固体培养”从理论和工艺上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其代表产品是抗癌新药“槐耳菌质”(药材)和“槐耳颗粒剂”(药品)。
通过对“制曲工艺”制作“神曲”的原材料中添加中药材,分析其作用机制乃因药性基质内除含真菌所需营养外还含有各种活性成分,因此它既能提供营养,又在真菌酶的作用下被分解重组,故具有“双向性”,因此称为“双向型固体发酵”。“双向型固体发酵”的出现,明显扩充了中药生物制药的内容,增加了菌物药的种类。
, http://www.100md.com
庄毅表示,对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有必要也值得进行系列工程的探索。
建立“菌物药”新进展
中国菌物协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用真菌专业组,于2008年在南昌联合举行“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兼任两学术机构顾问的庄毅教授,鉴于中药内建立菌物药的国际、国内情势条件已渐趋成熟,且又对中药发展的意义重大,特向大会提出,在中药范畴内正式冠名一类菌物药的建议,获大会赞同并有全国70余位有关菌物、药物方面的高级专家(含两院院士8位)支持。
庄毅表示,如今在南阳,终于迎来了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中药的菌物药发展得更快更好,使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中药范畴内的生物制药,从制曲工艺神曲到固体发酵工程槐耳再放异彩,药用真菌和真菌药物共同发展,造福人类。” (任壮)
, http://www.100md.com
庄毅:为药用菌物研究开辟道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日前当选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这位药用菌物研究领域的老专家,今年已经82岁,仍从南京赶来南阳,手持拐杖参加了专委会成立仪式,并在首届中国药用菌物高峰论坛上作了“菌物药的概念与我国菌物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学术报告。
与药用菌物研究结缘,始自上世纪70年代。学植保专业出身的庄毅,毕业后先后辗转北京、河南等地从事植物植保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常与昆虫菌类“打交道”,后调到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开始从事中药材方面的调查研究。1978年,卫生部下达给当时的江苏新医学院一个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课题,庄毅担任课题牵头人。
在上海市肿瘤医院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中,临床专家讲述的一个病例,激起了庄毅的极大兴趣。一位山东晚期肝癌患者在住院期间,用老乡送来的家乡地产菌物,每天泡水饮用,经过一段时间,肝癌症状显著减轻了,让本来对患者生存不抱希望的医生们大为惊奇。
, http://www.100md.com
庄毅赴上海查看了患者病历,随后又跑到山东找到已经出院的患者。见面时,这位患者正与人下棋,自称没有癌症症状了。
他拿到一块患者泡水喝的菌物,找到当地医药公司询问。原来这是一种只在中国槐上生长的是菌物,名为“槐耳”,民间常作药用,因为中国槐数量稀少,市面上难见,百姓采集了都自藏在家里。
为拿到新鲜槐耳,庄毅多方寻找。终于在山东泰安的一株老槐树上看到了“年轻”的槐耳。他连夜赶回南京,进行菌种分离分类,分析其性状、研究其功效。
当时认为真菌菌丝是唯一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进行大量菌丝培养,这个途径被上级否定了。理由是培养菌丝与培养基无法分开,培养基在营养用完后成为菌糠废物,不能一体做药用。
课题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使用固体的玉米芯和麸皮做培养基,生长出菌丝体后,一体提取使用,并同液体发酵法作了对比,发现固体培养比液体培养效果更好。
, http://www.100md.com
在深入分析后,庄毅认为,采用发酵方式产生的菌丝体,同时也有次生代谢物质,培养基也许并非残渣,不能简单地说是固体培养,而是可称为固体发酵。为了这个新判断,他们进行了很多实验,效果非常好。
后来,课题组与部队医院的肿瘤中心开展科研协作,分别进行药理、营养生态、发酵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起初,肿瘤中心实验效果不佳,但经过进行量效关系的研究,实验数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庄毅又找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协作。按照药理研究等要求,动物实验全部成功。
有了药理、毒理学数据,再经过一、二期临床实验,通过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而成就的国家一类中药新药“槐耳颗粒剂”终于获批上市。为了这个一类新药,基础研究就做了14年。
从肝癌用药研究到肝炎用药研究,庄毅从槐耳菌成果出发,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从东晋医术中记载的“神曲”即发酵,到辽宁本溪医药机构相关研究,庄毅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槐耳菌在中药材上发酵。做了101种中药发酵试验,发现可在60%以上的中药材上生长,并与不加中药培养的进行了对比,试验取得成功,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中药材,发酵过程中不仅增加营养,还产生了新的活性成分。
, 百拇医药
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庄毅撰写了《中国药物真菌学》一书。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委会、中国药学会药物真菌研究会的顾问。
构建药用菌物学,扩大药源,是庄毅多年的心愿,“用真菌做药,走固体发酵的路子,是中药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 (任壮)
房书亭:大力加强药用菌物研究
业界观点
“药用菌物开发是一个大领域,应加强专门研究”,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过去将真菌菌物归类于植物,而国际上内外许多专家近年来在不断呼吁,将药用菌物与药用植物分开,以加强和促进研究。
, http://www.100md.com
早在17世纪,巴斯德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细菌,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微生物。到20世纪,西方国家发现菌物青霉素,开发一批抗生素,对真菌类的研究上了台阶。
房书亭介绍,我国典籍也有这方面相关的记载,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提到豆豉发酵。至于使用药用菌物也很多,问题在于缺乏深入研究。据有的资料说,共有150多万种微生物菌类,可开发利用的在3%左右。目前,西方开展研究的已有5000多种。“在菌物研究利用方面我国是跟进的态势”。
“对菌物研究要进行成分研究,研究多糖、肽类等的功效,也要研究低分子易吸收的,鉴别有毒副作用的。过去研究的不深入,有对菌物研究认识上的限制因素。但是,在这个药物开发的大领域,我们必须要把菌物药物搞起来。”目前,纳入研究的菌物有上百种,像虫草、蘑菇、灵芝、纳豆,都是属于这类菌物。
目前,科技界开展专门的药用菌物研究的专家队伍还没有形成规模,许多科学家是单兵作战。从国家层面加强药用菌物研究,需要建立协作组织。中国中药协会药用菌物专委会成立后,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药用菌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同时,要确立研究重点,申报国家课题,吸收相关专家,并以企业为主体,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搞菌物,要弄清成分,或进一步衍生什么成分。药理作用是什么,治疗什么病。毒性成分要弄清楚,保证疗效确切”,房书亭说,“一定要拿出刨根问底的精神,加强药用菌物研究,为相关产业发展开拓出广阔的前景。” (任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