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2554074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祭奠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祭奠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

     10月25日,国医大师李士懋因病逝世,享年80岁。他毕生献身于中医药事业,大医精诚,德艺双馨,是仲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擎旗人。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祭奠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

    昼昏如夜,苍天泪涌,天地同悲,老师目瞑。

    亲友奔至,学子飞赴,痛心疾首,扼腕仰天。

    音容笑貌,生生眼前。匆匆一别,永不相见。

    苍生大医,百姓托命,国之瑰宝,杏林碑乾。

    师恩浩荡,视徒如子,谆谆教导,尤响耳畔。

    句句叮咛,深刻脑中。耄耋虽近,朗声钟洪。
, 百拇医药
    思清捷敏,铿锵铮铮,平脉辨证,中医惟行。

    先生擎旗,独帜高竖,麾下披靡,学子众众。

    著述等身,授吾捷径,执手带教,倾囊予空。

    而今安息,与妻相濡,伉俪相聚,含泪祈福。

    相濡斋人,同盟跪叩,先师在上,宇宙可鉴。

    平脉大旗,志承不断,吾辈肩承,志比石坚。

    风和暖阳,麻孝相送,流芳千古,此生无憾。

    德彰四海,艺馨五湖,大医精诚,宝珠永明!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于10月25日与世长辞。怀着沉痛的心情,相濡斋弟子共同祭奠我们永远深深敬爱的老师。
, 百拇医药
    老师,您一生辛劳!老师,您一路走好!

    勤劳一生 献身中医

    李士懋教授,1936年7月生,原籍山东黄县北马镇。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2014年8月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是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

    李士懋教授1956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为北京中医学院第一批本科生。1962年响应党的号召,被分配到大庆石油总医院儿科工作,任专职中医师,负责儿科全科会诊。在大量急诊病人的处理过程中,增强了他用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优势的信心。

    1979年李士懋教授被调到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同时坚持临床,一直到今年7月,仍每周坚持3~5个半天的门诊工作,门诊量多时120余人。其中疑难杂病的病人多见,经他救治后疗效卓著,为百姓所称颂,是解除黎民疾苦的“国医大师”。
, http://www.100md.com
    李老师晚年仍勤于临床,笔耕不辍,坚持传承教育。通过溯本求源与临床实践,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较为完善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2013年6月,相濡一生的老伴儿田淑霄教授逝世,老师悲痛万分,为排解悲痛,他更加倾注全力完成和老伴儿未竟的事业。2015年在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了“2015年河北省国医大师传承培训班”,选取全省副高级职称以上、热爱中医的精英人才进行培训。

    在病重阶段,李老师还在督促实施、大力倡导对扁鹊《难经》的研究。他重视中医文化建设,筹备资金和组织专家撰写脚本,与河北省电视台联合,克服重重困难,走遍河北名医故里,获得一手资料,拍摄了“河北——中医圣地”纪录片,在河北中医文化建设的蓝图里,画下了浓重的一笔。现在该纪录片已经公开发行。

    李老师著述等身。完成了《薛生白湿热论求索》和《叶天士温热论求索》两部专著。2015年夏,李士懋、田淑霄夫妇合著的《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这一套全集内含二老17部专著,凝聚了二老一生的心血,反映了老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全貌。
, 百拇医药
    苍生大医 大爱仁心

    自古大医均以德为先,李士懋老师一生舍予,他的医德、师德堪为国医之典范。

    李老师舍己全学,倾囊相授,有教无类,只要来跟诊,肯踏实学习,他都欢迎。因为晚年左膝盖上的骨刺,走不了远路,门诊能容纳的跟诊人数有限,他常常招呼大家,“进来,坐!有凳子就坐下,没凳子了就站着。”敞开大门欢迎各层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几乎都能得到老师手把手地教摸脉的机会。在他面前,每一位来跟诊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都能得到老师慈祥的关爱和不倦的指导。

    李老师大爱仁心,普度众生,他总是为病人着想。这些患者多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以性命相托,年近八旬的老人总要坚持看完病人再结束门诊,往往吃午饭时已经是一两点钟了。老师常说:“都是找我来看病的,那么远过来了,很多都是走投无路,以性命相托的啊!我怎么能不给他们看呢?”

    他舍财舍物,济难帮困。有的病人带钱不够,他就帮他们垫上。有一位患有严重风湿病,关节变形的家庭困难的学生来找他看病,他就免去她的医药费。李士懋老师与他爱人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家中的水泥地面就是为了方便危急的患者来家就诊,出入行走。桌椅也是几十年的斑驳的老家具。墙上还有老师夫妻早年一起获得的一对大红花。但是当二老知道谁生活困难,却是一掷千金的无私帮助,并一再叮嘱,不让被帮助的人提起。
, 百拇医药
    平脉辨证 丰碑永立

    李老师一生精研经典,潜心临证,发皇古义,倡导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对危急重症的诊治独有建树,发展了“火郁发之”和“汗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唯宁静以致远”。老师之所以能站中医学的巅峰,唯因心中之宁静。每每为病人把脉,老师凝神定志,全神贯注,不问贵贱,不论贫富,心无旁骛。

    李老师倚重脉诊。在反复临床的过程中,老师经历了倚重舌诊,重视验方等阶段,最后明确了脉诊才是四诊中最为核心的内容。直至晚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脉诊为中心的“平脉辨证论证思辨体系”,在辨证过程中,恪守六条原则,分别是:以经典理论为指导;以脉诊为纲,以脉解症,以脉解舌,以脉定证;胸有全局,全面分析;首辨虚实;动态诊治;崇尚经方。

    对西医知识,李老师从不拒绝,常常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西医,认识到在临床中,西医的检查、诊断对认识疾病、判断疗效及预后很有帮助。但他绝不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强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中李老师常叮嘱患者停服不必要的西药,避免中西药并用而相互干扰,掩盖了真实疗效。
, http://www.100md.com
    李老师终身以弘扬中医药学术为己任。直到病重的10月中旬,老师躺在病床上,仍然召唤弟子,为他们指点迷津,血液中流淌着对中医的挚爱。

    倾心教育 传承桃李

    李老师倾毕生心血于中医教育,桃李成蹊。侍诊的有国家首批中医传承博士后、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常一二十人满满地围在他四周。老师培养了第一传承梯队16名教师,既可以登堂授课,又能够临床带教。

    在传承的过程中,老师着重解决传什么、怎么传、如何发扬三个问题。要求弟子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总结跟师体会时,从三个方面去总结:学了什么,用了什么,发挥了什么。在带教与讲授中,采取七步教学法:第一阶段学习他的《全集》著作,全面了解他学术观点;第二阶段跟师诊治,大约一年。熟悉老师的辨证论治思路和方法;第三阶段独立诊治,写好病例后老师批改,指出对与错,讲明道理;第四阶段学员互为师傅,互改诊治方案,最后老师定夺,指出对错。第五阶段总结,撰写文章、著作;第六阶段通过授课和带教等方式实现再传承;第七阶段是进行现代研究。
, http://www.100md.com
    李老师认为中医的传承,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辨;第二个层次是学术见解;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经验。提倡平脉辨证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和正确道路。

    李老师重视基层传承。把名中医工作室的分站建立在河北省的几个县,为基层人员义诊、会诊、讲课。即使临终前,仍用微弱的力气给北京中医医院的弟子打电话,请其尽快组建民间中医基层专业委员会,促进民间中医队伍建设。

    如今老师安息,吾辈更应志承。

    接过李老师“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大旗,我们定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不负师恩,不改初心! (杨阳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

    巍巍青山 郁郁桃林 ——缅怀恩师李士懋教授
, http://www.100md.com
    10月25日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医事业,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追昔抚今,感慨良多。李士懋老师一生致力解除病家疾苦,潜心中医学术研究,建树颇丰,有感于当今医学西重中轻,中医瑰宝渐被埋没,先生晚年挺身而出,全身心投入了中医传承工作,可谓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每周五次门诊带教,每次门诊看60~80个病人,时间不够用,只好早来晚走,上午门诊下班时间常常要拖到下午1点多,看病过程中不但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诊疗,还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给学员作详细的讲解,手把手地教授如何诊脉。有的病人病情很重,由家属搀扶着来,甚至只能躺在车里,李士懋老师需到车里诊病;有的病人来自外地,远的跨越大半个中国,早晨两、三点钟就来挂号。老师深切体恤病家的疾苦,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也不愿意让病人失望。如此大的工作量,年轻人尚且吃不消,更何况是八十岁的老人,没办法,老师只好在看病间隙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浓茶配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周五上午出完门诊后,匆匆吃口饭,下午、晚上老师还要安排学术传承梯队的授课教师一一试讲,并亲自点评,试讲通过方可为学员授课。周六、周日上午门诊,下午亲自讲课或听学术传承梯队的授课教师讲课,晚上为学员解答上午门诊和下午讲课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跟李士懋老师学习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坐着飞机来去,老师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老师晚年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他的学术经验传授给广大弟子,并探索出以“激发兴趣与关爱徒弟相结合、系统讲授与随时讲解相结合、口传笔授与手把手施教相结合、长期培养与分段实施相结合、师徒互动与徒弟互学相结合、临床实践与总结研究相结合”的“中医传承六法”,取得了较好的传承效果,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嘉奖。
, 百拇医药
    除了花费巨大的精力在临床授徒外,李士懋老师还通过作大量的社会工作来推广中医、传播中医。扁鹊学社是河北中医学院的一个学生学术团体,自诞生之日起,他就悉心指导他们如何读经典、作临床,学社成员的论文他要批改,临床他要带教。13年来,李士懋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多少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技术过硬的“铁杆中医”。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河北中医学院成立了扁鹊中医实验班,正努力探索一条培养中医人才的新路。李士懋老师有感于中医各家之学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领衔成立了中医学派研究会,以求继往昔之绝学,发皇古义出新知,使诸家之学在继承中发扬创新。在老师的众多弟子中有一批特殊的徒弟,他们原本并不从事中医,只因对中医的热爱而转学中医,他们大多中医基础相对较差,李士懋老师常常鼓励他们说:“高手在民间”,亲自给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并请校内专家来做定期辅导。河北省内丘县是医祖扁鹊故里,那里的百姓喜爱中医,为提高当地一百多名乡村中医师的诊疗水平,老师亲自安排专家到当地授课、出诊,并联合北京中医医院,三方共同为在医疗方面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近一年内老师先后四次到内丘县中医院指导工作,并亲自授课、义诊。
, http://www.100md.com
    针对中医高端人才,李士懋老师在全国率先成立“国医大师学术传承研修班”,学员经考试录取后,每周六、日两天在河北中医学院由他上午门诊带教,下午理论授课,晚上答疑,连续培训四个月,这是为中医开出的又一剂扶正固本的良药。他在前期申请及培训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反响热烈,然李士懋老师已仙逝,岂不痛哉!过去一年,李士懋老师先后外出讲学二十余次,足迹遍及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行程数万公里,为传播中医学术不遗余力。作为温病大家,2014年9月底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之邀以79岁高龄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参与登革热病救治,并参与制定广东省登革热中医防控方案,为登革热病人的救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士懋老师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终至一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李士懋老师竟执意要求在病榻上为弟子们再作一次讲座,弟子们围定老师坐下,李士懋老师一如既往深情地注视着大家,娓娓讲出脉诊的重要性,脉诊的“四定”……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化作巍巍青山激励我们后人奋勇前行,他的宝贵学术经验化作郁郁桃林滋养中医学子健康成长。李士懋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誓言:“我毕生献身中医事业,也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更殷切期望中医事业能发扬光大。” (王铎 河北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
, http://www.100md.com
    德高技精 可钦可敬

    恩师李士懋教授10月25日永远离开我们了。他老人家静静地走了……其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和汗法发挥、火郁发之的学术思想是当今中医界一盏明灯,被后学追随、敬仰。

    我们师徒关系开始于大学,至今30多年,无论我北上求学后回石探望,还是恩师进京,一有时间我们总是见面,恩师总是给予我们绝对无私的帮助。自从恩师的妻子田淑霄教授去世后,他总是不知疲倦地拼命工作,最后这位可钦可敬宗气十足,说话声如洪钟的老人积劳成疾得了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虚弱地倒下了。他对中医的热爱、对后学的抚爱,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精勤不倦 老而弥坚

    恩师一直自称“小学生”,50多岁了还学习实验方法、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夫人田淑霄教授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当时他们的二儿子因先天疾患生活不能自理,她支持恩师去国家药监局开会,说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去就是六七天,她自己一人照顾患儿,困难可想而知。恩师60多岁了还像小学生一样拿着本和笔到处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名家学习班。就在去年我在母校讲课,恩师在下面一丝不苟听讲、时而记录,真是活到老学到老,直至生命终止。近70岁了,还去上海学习临床流行病学。一位师姐去探望病重的田淑霄老师时,恩师拿出伤寒论给师姐讲授伤寒论,发黄的书上有铅笔、圆珠笔、蓝红钢笔的密密麻麻注解,听恩师授课谁不佩服他老人家渊博的知识、深邃独到见解,这是他老人家多少个日日夜夜耕读的结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观涛多次说:李士懋教授他对半表半里理解释千年之惑、是真正的经方大师,是当代张锡纯。“法无定法、方无定方”,而且疗效卓著,这需要融进多少知识才能做到!当得知李士懋老师荣获国医大师时,王永炎、张伯礼二位院士说,这是“实至名归”。
, 百拇医药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恩师常常为当今中医教育现状担忧,经常为中医传承事业奔走。为了传授自己毕生所学所知,任劳任怨地到全国各地授课,每日不知疲倦地带学生临证,最多时仅在石家庄每周门诊5次,即使在外地授课会诊,周四晚上不管多晚也要返回石家庄,是为了周五带诊授课答疑,雷打不动。他要每三个月办一期培训班,想尽可能多地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2012年恩师写的春联是:上联“读书看病著述老骥尚伏枥”,下联“传承育人求索晚霞尤珍惜”,横批“情缘未了”,这是恩师夫妇的真实写照。

    李士懋老师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苍生大医,为了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金昶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