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政策研究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医药政策研究对于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刊出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评选出的四个获奖项目,以期通过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对全国范围内中医药政策体系构建,起到启发示范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及其直属单位推荐,采取严格评审程序,还首次对媒体和参评人员全面开放答辩会议。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 百拇医药
政策研究将
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
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推进系统化、规范化。
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及其规范的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规范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适合中医术语规范的研究新模式。
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等领衔完成。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包括两个已经完成的科技部项目,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岐义较大的老大难问题,制订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为本行业各种标准制订、学科规范、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书刊编辑,乃至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基础公益性服务。
, 百拇医药
其一为“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编号56)是国家科技部2000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资金立项项目,十易其稿,完成核心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包括总论、医史文献、基础理论、诊疗基础、方药、针灸、推拿养生康复、临床各科等基本名词术语共18类5283条的规范汉文名、英文名、注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相关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论文15篇;出版考证专著《中药名考证与规范》(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验收组认为,本项目规范的名词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表述的规范性和学术的权威性的特点,其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评为优秀。2004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二为“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编号2003DIB7J057)是国家科技部2003年度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面上项目,完成中医内科 1425条、妇科589条、儿科413条共2427条规范的汉文名、英文名、注释及术语数据库,并增加汉语拼音(方便外国学者)。项目主要成果为《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纸质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光盘版由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论文7篇。验收时被评为优秀。2007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百拇医药
本成果有以下创新点:第一、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以往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工作一般按辞典、工具书方法进行,如《中医大辞典》,虽然起到一定规范的作用,但仍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等现象,编排也多按笔画、拼音等,未构建学科概念树,难以反映学术体系。
本项目整个过程均按照中医药名词规范化原则与方法进行。项目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基础上,针对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特点,研究出适宜的处理细则。
第二、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构建学科总论、医史文献、中医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推拿养生康复及临床各科等较为完备、成熟的中医药学名词体系。重点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歧义较大的老大难问题,完成进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系统中的第一部中医药学规范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包括中医药学各科名词18类5284个。
, 百拇医药
第三、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的特点与规范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名词规范的科学性。第四、建立一套适合中医名词规范的研究新模式,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名词委专家、项目组);三个工作程序(拟订草案、征求意见、集体审议);四种新理念;制订若干规范工作规则。
本项目主要成果《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以国家规范形式权威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出版,成为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中医药学规范名词。除科学出版社纸质版、高教出版社光盘版外,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中医药名词委网站、中国知网中国规范术语网页、百度百科首条、全国科技名词委微信上公布,向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提供服务,与社会共享。同时,本研究成果应用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联合会、WHO传统医学ICD-11项目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规范、标准的研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 百拇医药
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 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
政策研究将
提出了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管理新模式,建立覆盖预算全过程、结果导向的监管机制。
研发构建国家、省、基层单位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三级平台,首次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项目管理的应用,是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管理的首创。
研发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数据挖掘模块,提供了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医药项目监管的方法体系。
项目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沈绍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预算财务处处长王振宇等领衔完成。201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在中医药全国性专款项目立项,委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执行监控通报平台”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建设任务。
, 百拇医药
项目组根据财政部、审计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管理的要求,以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管理为导向,分析数据中心构建模式,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费执行管理的关键技术,突出中医药项目管理特色,制订统一的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信息标准,采用B/S结构模式,基于JAVA平台开发,提出基于国家、省、项目单位三级网络,构建覆盖全国32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简称国家级监控平台)。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形象直观展现经费执行情况,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管中医药项目执行、规划下年度中医药项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国家级监控平台依据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标准规范,以国家、省(市、区)两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为依托,构建基于互联网的SSL VPN网络数据传输通道,采用网络防火墙、用户登录密码、电子签章及电子签名、第三方认证等软硬件方法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是我国中医药行业信息化项目的首次应用。邀请第三方测评机构(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测评中心)测评,通过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测评验收。2011年12月27日,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组织的行业专家的整体验收。
, 百拇医药
2012年至今,将本项目成果向全国31个省市区推广应用,分批构建省级特有的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简称省级监控平台),直接监控县、市(区)及基层中医药项目执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形成动态、准确、高效、集成的中医药项目国家级-省级-基层单位统一的预算执行信息监控机制。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构建
政策研究将
成功建立一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强力打造一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
扎实建设一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
, 百拇医药
公开出版一系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唐靖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教授黄平等领衔完成。项目历时4年,对上海市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毕业后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医医教协同改革事业的推进、中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首先,成功建立一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统筹资源、加强指导、注重评价、综合管理”为方针,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揽子管理制度。
其次,强力打造一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及中医药学会专家组指导下,由各培训基地的临床专家组成了学科培训管理小组,涵盖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五官、中医全科,各学科同时形成有中医特色的三级师资体系--师承导师、成长导师、带教老师。其中带教老师具体负责带教培训;成长导师跟踪住院医师全阶段的培训过程及质量,并定期反馈总结;师承导师负责每周半天的中医师承学习指导。
, 百拇医药
第三,扎实建设一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动之初,由于院校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带教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根据当前中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建立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对中医药大学在校生和毕业后住院医师的连贯的始终围绕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中医医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的建设,分为了四诊技能训练平台、临床操作技能实训平台、临床思辨能力实训平台、公共科目培训平台以及临床专业理论网络教学平台五个部分。
2012年6月竣工揭牌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是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成立的面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实训中心。中心围绕中医核心技能与职业能力,承担了上海市所有在培住院医师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并由此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考试改革、课程创新的实体平台。
第四,公开出版一系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为便于住院医师提高临床技能,把握各科要点,集中了九大学科组临床专家集体智慧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知应会手册》于2014年在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手册根据培训细则中的培训内容与要求进行细化,包括各科相关基础知识,各科病人处理常规(含病史采集及专科体格检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常用的操作方法等),常见问题的处理,常见病种的中医临床处理思路(含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见应知应会问答,常见临床操作技能的操作方法,常用中成药、方药组成、功效、适应症,著名医家学术观点经验等内容。
, http://www.100md.com
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模式
政策研究将
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创新业务管理机制。
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
首次提出构建“四级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明确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项目由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执行院长王洪等领衔完成。北京中医医院通过公立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顺义区中医医院)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北京首家新型中医医疗联合体,通过合理分配中医医疗资源布局,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流程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支撑制度措施,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保健健康在基层、小病、慢病在社区、大病、常见病到区县、疑难危重在三甲”的四级诊疗模式,形成医疗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 百拇医药
首先,项目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双方在“财产归属关系不变,编制管理方式不变,公益性和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变,各自相关的纠纷、债权、债务的处理渠道不变,接受属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指导不变,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组织构架不变”的合作原则基础上,创新了管理模式。
项目还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实施统一管理。引入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机制,审议托管医院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实施管办分开:坚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开展实质性的整合,全面提升托管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项目注重创新业务管理机制。坚持品牌资源共享:合作双方共享北京中医医院的历史品牌、医教研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融合两院文化,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医疗资源共享: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集约化管理,实行同一专业的统一管理以实现集团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 百拇医药
其次,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通过建立以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中医医院为枢纽、涵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至基层卫生服务站的层级联动模式,在北京建立首家不同层级一体化的中医医疗联合体。
项目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提出医联体建设的“大树理论”,认为医联体是一棵大树,三级医院是树干,二级医院是树枝,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是分支,基层的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是树叶,连接大树各部分的是网络信息系统,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等不同方式建立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医联体,在体制上一定程度突破了现有的政府管理机制,为医改提供有效范式。
项目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通过一体化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在体系内充分调动专家资源,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通过专家下社区巡诊及定期出诊、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向基层开放名老中医工作室等措施,提升基层网底服务能力,服务基层百姓。
, 百拇医药
项目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通过医联体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下沉,将治未病服务模式与地方政府慢生活主题小镇建设项目结合,为小镇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服务,践行“生活中医”理念。
项目通过建立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上升,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也得到锻炼和培养,双向转诊明显增加。被托管方顺义医院实现四升两降(包括门诊量、出院病人数、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及绩效明显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百姓得到改革实惠,一体化中医医疗体系内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人次提升,中医药参与率提高,闲置病床得到较好的使用,病床使用率提高,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下属村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政策研究对于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刊出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评选出的四个获奖项目,以期通过其先行先试的经验,对全国范围内中医药政策体系构建,起到启发示范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宝杯”政策研究奖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医药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及其直属单位推荐,采取严格评审程序,还首次对媒体和参评人员全面开放答辩会议。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 百拇医药
政策研究将
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
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推进系统化、规范化。
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及其规范的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规范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适合中医术语规范的研究新模式。
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等领衔完成。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包括两个已经完成的科技部项目,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岐义较大的老大难问题,制订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为本行业各种标准制订、学科规范、学术交流、成果推广、书刊编辑,乃至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基础公益性服务。
, 百拇医药
其一为“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编号56)是国家科技部2000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资金立项项目,十易其稿,完成核心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包括总论、医史文献、基础理论、诊疗基础、方药、针灸、推拿养生康复、临床各科等基本名词术语共18类5283条的规范汉文名、英文名、注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相关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论文15篇;出版考证专著《中药名考证与规范》(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验收组认为,本项目规范的名词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表述的规范性和学术的权威性的特点,其成果在国内居领先水平。项目实施评为优秀。2004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其二为“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编号2003DIB7J057)是国家科技部2003年度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面上项目,完成中医内科 1425条、妇科589条、儿科413条共2427条规范的汉文名、英文名、注释及术语数据库,并增加汉语拼音(方便外国学者)。项目主要成果为《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纸质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光盘版由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论文7篇。验收时被评为优秀。2007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百拇医药
本成果有以下创新点:第一、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以往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工作一般按辞典、工具书方法进行,如《中医大辞典》,虽然起到一定规范的作用,但仍存在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等现象,编排也多按笔画、拼音等,未构建学科概念树,难以反映学术体系。
本项目整个过程均按照中医药名词规范化原则与方法进行。项目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基础上,针对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特点,研究出适宜的处理细则。
第二、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构建学科总论、医史文献、中医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推拿养生康复及临床各科等较为完备、成熟的中医药学名词体系。重点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不统一,歧义较大的老大难问题,完成进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系统中的第一部中医药学规范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包括中医药学各科名词18类5284个。
, 百拇医药
第三、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的特点与规范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名词规范的科学性。第四、建立一套适合中医名词规范的研究新模式,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名词委专家、项目组);三个工作程序(拟订草案、征求意见、集体审议);四种新理念;制订若干规范工作规则。
本项目主要成果《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以国家规范形式权威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出版,成为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中医药学规范名词。除科学出版社纸质版、高教出版社光盘版外,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中医药名词委网站、中国知网中国规范术语网页、百度百科首条、全国科技名词委微信上公布,向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提供服务,与社会共享。同时,本研究成果应用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联合会、WHO传统医学ICD-11项目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规范、标准的研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 百拇医药
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 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
政策研究将
提出了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管理新模式,建立覆盖预算全过程、结果导向的监管机制。
研发构建国家、省、基层单位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三级平台,首次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项目管理的应用,是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管理的首创。
研发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数据挖掘模块,提供了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中医药项目监管的方法体系。
项目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标准化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沈绍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预算财务处处长王振宇等领衔完成。201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在中医药全国性专款项目立项,委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执行监控通报平台”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建设任务。
, 百拇医药
项目组根据财政部、审计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管理的要求,以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管理为导向,分析数据中心构建模式,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费执行管理的关键技术,突出中医药项目管理特色,制订统一的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信息标准,采用B/S结构模式,基于JAVA平台开发,提出基于国家、省、项目单位三级网络,构建覆盖全国32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通报平台(简称国家级监控平台)。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形象直观展现经费执行情况,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管中医药项目执行、规划下年度中医药项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国家级监控平台依据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标准规范,以国家、省(市、区)两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为依托,构建基于互联网的SSL VPN网络数据传输通道,采用网络防火墙、用户登录密码、电子签章及电子签名、第三方认证等软硬件方法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是我国中医药行业信息化项目的首次应用。邀请第三方测评机构(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测评中心)测评,通过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测评验收。2011年12月27日,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组织的行业专家的整体验收。
, 百拇医药
2012年至今,将本项目成果向全国31个省市区推广应用,分批构建省级特有的中医药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平台(简称省级监控平台),直接监控县、市(区)及基层中医药项目执行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形成动态、准确、高效、集成的中医药项目国家级-省级-基层单位统一的预算执行信息监控机制。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构建
政策研究将
成功建立一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
强力打造一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
扎实建设一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
, 百拇医药
公开出版一系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唐靖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教授黄平等领衔完成。项目历时4年,对上海市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毕业后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医医教协同改革事业的推进、中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首先,成功建立一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统筹资源、加强指导、注重评价、综合管理”为方针,通过五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揽子管理制度。
其次,强力打造一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及中医药学会专家组指导下,由各培训基地的临床专家组成了学科培训管理小组,涵盖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五官、中医全科,各学科同时形成有中医特色的三级师资体系--师承导师、成长导师、带教老师。其中带教老师具体负责带教培训;成长导师跟踪住院医师全阶段的培训过程及质量,并定期反馈总结;师承导师负责每周半天的中医师承学习指导。
, 百拇医药
第三,扎实建设一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启动之初,由于院校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带教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根据当前中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建立有利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对中医药大学在校生和毕业后住院医师的连贯的始终围绕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成了当务之急。根据中医医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的建设,分为了四诊技能训练平台、临床操作技能实训平台、临床思辨能力实训平台、公共科目培训平台以及临床专业理论网络教学平台五个部分。
2012年6月竣工揭牌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实训平台,是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成立的面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实训中心。中心围绕中医核心技能与职业能力,承担了上海市所有在培住院医师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并由此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考试改革、课程创新的实体平台。
第四,公开出版一系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为便于住院医师提高临床技能,把握各科要点,集中了九大学科组临床专家集体智慧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知应会手册》于2014年在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手册根据培训细则中的培训内容与要求进行细化,包括各科相关基础知识,各科病人处理常规(含病史采集及专科体格检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常用的操作方法等),常见问题的处理,常见病种的中医临床处理思路(含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常见应知应会问答,常见临床操作技能的操作方法,常用中成药、方药组成、功效、适应症,著名医家学术观点经验等内容。
, http://www.100md.com
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模式
政策研究将
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创新业务管理机制。
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
首次提出构建“四级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研究,明确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项目由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执行院长王洪等领衔完成。北京中医医院通过公立医院(北京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顺义区中医医院)模式的创新,建立了北京首家新型中医医疗联合体,通过合理分配中医医疗资源布局,不断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流程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支撑制度措施,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保健健康在基层、小病、慢病在社区、大病、常见病到区县、疑难危重在三甲”的四级诊疗模式,形成医疗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
, 百拇医药
首先,项目创新三级中医医院托管区(县)中医院的管理模式。双方在“财产归属关系不变,编制管理方式不变,公益性和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变,各自相关的纠纷、债权、债务的处理渠道不变,接受属地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指导不变,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和组织构架不变”的合作原则基础上,创新了管理模式。
项目还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实施统一管理。引入理事会领导下的执行院长负责机制,审议托管医院发展规划、年度财务预决算、基本建设项目、运营情况监督等重大事宜。实施管办分开:坚持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开展实质性的整合,全面提升托管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项目注重创新业务管理机制。坚持品牌资源共享:合作双方共享北京中医医院的历史品牌、医教研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融合两院文化,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医疗资源共享: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集约化管理,实行同一专业的统一管理以实现集团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
, 百拇医药
其次,创新中医医疗联合体组建新模式。通过建立以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中医医院为枢纽、涵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至基层卫生服务站的层级联动模式,在北京建立首家不同层级一体化的中医医疗联合体。
项目创新中医医联体理论。提出医联体建设的“大树理论”,认为医联体是一棵大树,三级医院是树干,二级医院是树枝,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是分支,基层的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是树叶,连接大树各部分的是网络信息系统,并以此理论为基础,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等不同方式建立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医联体,在体制上一定程度突破了现有的政府管理机制,为医改提供有效范式。
项目创新中医药服务方式。通过一体化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在体系内充分调动专家资源,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发挥中医“简便廉验”优势,通过专家下社区巡诊及定期出诊、开展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向基层开放名老中医工作室等措施,提升基层网底服务能力,服务基层百姓。
, 百拇医药
项目创新治未病服务模式。通过医联体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下沉,将治未病服务模式与地方政府慢生活主题小镇建设项目结合,为小镇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服务,践行“生活中医”理念。
项目通过建立市、区、镇、村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作为托管方的北京中医医院,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不断上升,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也得到锻炼和培养,双向转诊明显增加。被托管方顺义医院实现四升两降(包括门诊量、出院病人数、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及绩效明显提升,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下降),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百姓得到改革实惠,一体化中医医疗体系内牛栏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人次提升,中医药参与率提高,闲置病床得到较好的使用,病床使用率提高,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下属村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