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精准医学引上歪路
别把精准医学引上歪路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未来“所有人都获得个体基因信息,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让精准医学概念突然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投入其中。
全基因测序:科学还是淘金?对于精准医学,国内炒得最多的是基因。但基因在精准医学中只占不足1/3,把精准医学定位成基因组学推动的医学是不对的。奥巴马的讲话定义非常清晰:精准医学依赖三类工具,组学(包括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影像和软件。
但为何人人都做基因,却很少有人炒作影像?这是因为影像不像基因组学那样容易实施,它需要大型设备,门槛高,难以立刻产生效益,没有多少商业利润。二代基因测序设备每台也就100多万元,买来就能用。也正因如此,基因测序的价格大幅下降,一个人的全基因测定2万元就能搞定,单一位点的基因就更便宜了。
, 百拇医药
这么便宜的测序结果能信吗?其实,它的准确度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解读出结果的含义。从目前来看,得到基因顺序不难,难的是清楚了解每个基因的功能。可以说,我们测基因的技术上来了,但解读基因的技术还没跟上。
测患病风险:医学还是算命?退一步说,我们知道某些基因与患病有关,并据此算出患病概率,但对个人而言,10%或20%的患病几率到底有多大意义?一些不懂医学的人可能会认为,他患癌的风险是5%,我的风险是15%,说明我很危险,要采取措施了,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从临床应用来说,基因是两个东西:相关基因和致病基因。前者只是给出一个概率,不是因果关系;而后者只要发生一个突变,就可能产生因果关系。这有点像天亮与鸡叫的关系:没有鸡叫也会天亮,只因为天亮时刚好鸡也叫,有人就觉得两者有因果关系。目前市场上很多的基因预测患病服务,只能说是一种算命。
除了测患病率,还有一部分商家打出“基因测序看特长”的旗号。理论上讲,基因决定个人特长或许没错,但远没有达到实际应用层面。基因非常复杂,某个基因未来是否表达,谁也不知道。比如,我们身边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没人知道坏人会不会做坏事、什么时候做坏事。基因也一样,即便存在“坏基因”,它将来也未必“犯坏”,也没人能保证“好基因”以后不会变坏。我们对基因的了解还只局限在DNA层面,而DNA下面还有RNA,再下一层还有蛋白质,任何外在的表达都是一系列组学在起作用,过分强调基因而忽视下层的东西,肯定是不全面的。
研究要“松”管,应用要“严”管。毫无疑问,精准是医学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循证医学分层再细化的结果。精准医学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必须承认,目前精准医学被商业过度利用了,恨不得什么都往基因上扯。如果不加以警惕,任凭好的理论被过度商业化,就可能被引上歪路。
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怎么用。相关部门对精准医学的管制也应有所区分:对研究和探索要“松”管,太严可能会扼杀掉本应蓬勃发展的东西;对临床和商业应用则应“严”管。研究探索不应该设置很高的门槛,但应用的门槛一定要把严。必须强调的是,精准医学用于商业运作的前提是,研究数据一定要过硬,要有足量的中国数据作支撑,并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批。▲, 百拇医药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未来“所有人都获得个体基因信息,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让精准医学概念突然成了“香饽饽”,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投入其中。
全基因测序:科学还是淘金?对于精准医学,国内炒得最多的是基因。但基因在精准医学中只占不足1/3,把精准医学定位成基因组学推动的医学是不对的。奥巴马的讲话定义非常清晰:精准医学依赖三类工具,组学(包括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影像和软件。
但为何人人都做基因,却很少有人炒作影像?这是因为影像不像基因组学那样容易实施,它需要大型设备,门槛高,难以立刻产生效益,没有多少商业利润。二代基因测序设备每台也就100多万元,买来就能用。也正因如此,基因测序的价格大幅下降,一个人的全基因测定2万元就能搞定,单一位点的基因就更便宜了。
, 百拇医药
这么便宜的测序结果能信吗?其实,它的准确度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解读出结果的含义。从目前来看,得到基因顺序不难,难的是清楚了解每个基因的功能。可以说,我们测基因的技术上来了,但解读基因的技术还没跟上。
测患病风险:医学还是算命?退一步说,我们知道某些基因与患病有关,并据此算出患病概率,但对个人而言,10%或20%的患病几率到底有多大意义?一些不懂医学的人可能会认为,他患癌的风险是5%,我的风险是15%,说明我很危险,要采取措施了,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从临床应用来说,基因是两个东西:相关基因和致病基因。前者只是给出一个概率,不是因果关系;而后者只要发生一个突变,就可能产生因果关系。这有点像天亮与鸡叫的关系:没有鸡叫也会天亮,只因为天亮时刚好鸡也叫,有人就觉得两者有因果关系。目前市场上很多的基因预测患病服务,只能说是一种算命。
除了测患病率,还有一部分商家打出“基因测序看特长”的旗号。理论上讲,基因决定个人特长或许没错,但远没有达到实际应用层面。基因非常复杂,某个基因未来是否表达,谁也不知道。比如,我们身边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没人知道坏人会不会做坏事、什么时候做坏事。基因也一样,即便存在“坏基因”,它将来也未必“犯坏”,也没人能保证“好基因”以后不会变坏。我们对基因的了解还只局限在DNA层面,而DNA下面还有RNA,再下一层还有蛋白质,任何外在的表达都是一系列组学在起作用,过分强调基因而忽视下层的东西,肯定是不全面的。
研究要“松”管,应用要“严”管。毫无疑问,精准是医学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循证医学分层再细化的结果。精准医学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必须承认,目前精准医学被商业过度利用了,恨不得什么都往基因上扯。如果不加以警惕,任凭好的理论被过度商业化,就可能被引上歪路。
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怎么用。相关部门对精准医学的管制也应有所区分:对研究和探索要“松”管,太严可能会扼杀掉本应蓬勃发展的东西;对临床和商业应用则应“严”管。研究探索不应该设置很高的门槛,但应用的门槛一定要把严。必须强调的是,精准医学用于商业运作的前提是,研究数据一定要过硬,要有足量的中国数据作支撑,并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批。▲,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