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
对于正常舌象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伤寒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最早讨论者为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1156 年)。该阶段的研究存在着红舌既是正常舌色,同时也是异常舌色的矛盾。第二个阶段以正常人为观察对象。开此先河者为清代高世栻的《医学真传》(1699年)。至清末,完成了对正常舌象的认识。
舌诊是在诊断伤寒病重症中诞生的诊法,因此,有关正常舌象的探讨,是在舌诊应用了三百多年之后才真正开始的。探讨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可以再现古人的舌诊实践与思考,加深我们对舌诊内涵的理解。
古人对正常舌象的认识,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以下分述之。
以伤寒病人为对象的正常舌象认识
这是认识正常舌象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观察的对象是患伤寒病的病人,也就是说,此时是通过观察异常舌象的变化来认知正常的舌象。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热论篇” “刺热篇”和《灵枢》的“热病篇”中,已有“热病时舌干,舌上黄,舌本烂”的记载。《伤寒论》记录了伤寒病时出现的“舌上胎”“舌上白胎”“舌上如胎”“舌上白胎滑”等。
第一个对伤寒病的舌苔变化进行分析者为金代的成无己。他在《伤寒明理论》(1156 年)中,从症状鉴别诊断的角度提出了50个主症,其中卷上的第22个症为“舌上胎”。
成无己对症状鉴别诊断的撰写格式是:“伤寒XX,何以明之?”接着,便对该症进行解释,如在“舌上胎”之前的第21个症为“懊憹”,成无己曰:“伤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憹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再如 “舌上胎”之后的第23个症是“衄血”, 成无己曰:“伤寒衄血,何以明之?鼻中出血是也。”但在“舌上胎”的解释中,成无己是这样写的:“伤寒舌上胎,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书写的格式与其他条目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81 字符。
舌诊是在诊断伤寒病重症中诞生的诊法,因此,有关正常舌象的探讨,是在舌诊应用了三百多年之后才真正开始的。探讨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可以再现古人的舌诊实践与思考,加深我们对舌诊内涵的理解。
古人对正常舌象的认识,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以下分述之。
以伤寒病人为对象的正常舌象认识
这是认识正常舌象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观察的对象是患伤寒病的病人,也就是说,此时是通过观察异常舌象的变化来认知正常的舌象。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热论篇” “刺热篇”和《灵枢》的“热病篇”中,已有“热病时舌干,舌上黄,舌本烂”的记载。《伤寒论》记录了伤寒病时出现的“舌上胎”“舌上白胎”“舌上如胎”“舌上白胎滑”等。
第一个对伤寒病的舌苔变化进行分析者为金代的成无己。他在《伤寒明理论》(1156 年)中,从症状鉴别诊断的角度提出了50个主症,其中卷上的第22个症为“舌上胎”。
成无己对症状鉴别诊断的撰写格式是:“伤寒XX,何以明之?”接着,便对该症进行解释,如在“舌上胎”之前的第21个症为“懊憹”,成无己曰:“伤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憹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再如 “舌上胎”之后的第23个症是“衄血”, 成无己曰:“伤寒衄血,何以明之?鼻中出血是也。”但在“舌上胎”的解释中,成无己是这样写的:“伤寒舌上胎,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书写的格式与其他条目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