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据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明的。后来,游医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都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医生们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
清代张培仁著的《妙香室丛话》卷十四记载:平湖有一个小孩子,脸庞又黄又瘦,饮食减少,多年来求医治疗总不见效。一天,忽然遇到一位摇虎撑串乡行医的大夫,他手里拿着的虎撑是一个铁器,形状像梭子,举过头顶,摇起来琅琅作响。大家都说这是个高明的大夫,这个小孩子的病就求这位大夫治疗。只见,大夫拿出一个钓线,把药饵粘子啊钓钩上,让小孩张口吞下。大夫慢慢地往外拽线,好像在钓鱼。不一会儿钓钩拽了出来,还真钓出来个东西,是一只活着的小红蟹。这大夫说:病已除去了。小孩家里人很高兴,重谢了大夫。这小孩子从此以后饮食增加,越来越壮实。
该书还记载:有一个乞丐背上长了一个瘤子,大得像能盛五斗米粮食的口袋。他每天驼着这个瘤子在街上乞讨,其困苦异常。后来遇到一位把虎撑摇过头的大夫,给他说:“你能讨来两千钱,给我去配药,我就为你医治。”街上的人们都想看看这位大夫怎么治病,于是大家踊跃出钱,凑够了两千钱给了大夫。大夫约乞丐第三天再来。到了那天,大夫找到一处空地,挖了个坑,宽约一尺,深约两尺。大夫让病人光着背赤着脚坐着,用长针直刺他的脚心,扎进去有几寸深。而后让病人靠近坑边站着,大夫用手摩挲他后背的大瘤子。过了很长时间,病人背上的瘤子渐渐萎缩瘪了下去。大夫让他抬起头来看时,坑内脓血已满了。大夫又拿出红色的药末,用水调和,抹在病人后背萎缩的皮肤上,又约定三天后再来。三天之后,这大夫就用剪刀把病人背上萎缩的皮全部剪干净了,乞丐感觉如释重负。能把虎撑摇过头的大夫,果真是高明。(山东 刘永加), http://www.100md.com
清代张培仁著的《妙香室丛话》卷十四记载:平湖有一个小孩子,脸庞又黄又瘦,饮食减少,多年来求医治疗总不见效。一天,忽然遇到一位摇虎撑串乡行医的大夫,他手里拿着的虎撑是一个铁器,形状像梭子,举过头顶,摇起来琅琅作响。大家都说这是个高明的大夫,这个小孩子的病就求这位大夫治疗。只见,大夫拿出一个钓线,把药饵粘子啊钓钩上,让小孩张口吞下。大夫慢慢地往外拽线,好像在钓鱼。不一会儿钓钩拽了出来,还真钓出来个东西,是一只活着的小红蟹。这大夫说:病已除去了。小孩家里人很高兴,重谢了大夫。这小孩子从此以后饮食增加,越来越壮实。
该书还记载:有一个乞丐背上长了一个瘤子,大得像能盛五斗米粮食的口袋。他每天驼着这个瘤子在街上乞讨,其困苦异常。后来遇到一位把虎撑摇过头的大夫,给他说:“你能讨来两千钱,给我去配药,我就为你医治。”街上的人们都想看看这位大夫怎么治病,于是大家踊跃出钱,凑够了两千钱给了大夫。大夫约乞丐第三天再来。到了那天,大夫找到一处空地,挖了个坑,宽约一尺,深约两尺。大夫让病人光着背赤着脚坐着,用长针直刺他的脚心,扎进去有几寸深。而后让病人靠近坑边站着,大夫用手摩挲他后背的大瘤子。过了很长时间,病人背上的瘤子渐渐萎缩瘪了下去。大夫让他抬起头来看时,坑内脓血已满了。大夫又拿出红色的药末,用水调和,抹在病人后背萎缩的皮肤上,又约定三天后再来。三天之后,这大夫就用剪刀把病人背上萎缩的皮全部剪干净了,乞丐感觉如释重负。能把虎撑摇过头的大夫,果真是高明。(山东 刘永加),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