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彝医之美
彩云之南,彝医之美,彝族,历史沿革,特色医理,三气理论,五行学说,二气六路学说,毒邪理论,治疗特色,用药特色,彝药有三个特点,优势病种,特色技术,发展概况
彝医水膏药
彝药滇重楼
彝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西南地区历史舞台上的主体民族。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以彝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医药,是彝族人民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为彝民族的生存、发展、社会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医药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沉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医药宝库,是一部饱含民族情感的壮丽画卷。
历史沿革
据彝文《帝王纪》和《西南彝志》记载,彝族的医疗实践活动产生于哎哺原始时期,可追溯到5000年以上。在母系社会时期,彝族先人就利用土生土长的彝药内服、外敷、熏蒸治疗疾病。古彝文记录最早的药物疗法是“毒蛇咬伤的,麝香拿来敷;蜂子蜇伤的,尔吾拿来敷”(见《支呷阿鲁》),这是母系社会时彝医阿莫流传下来的疗法。支格阿龙是彝族母系社会时期的先祖之一,是古滇国的国王,他在与雷神的医药回答中谈到了腹痛、腹泻、咳嗽、疟疾、麻风、秃疮、冻疮、牙痛、眼睛红肿等9种病症的治疗,涉及十余种彝药的临床应用方法,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古远的彝药临床应用的记载(见《支呷阿鲁》)。据《大理古佚书钞》记载,1800多年前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将士于落马坡误食哑姑泉,三百余失声,求于孟节,“孟以苦良皮、黑霸蒿、青茶、紫茎菊熬水服之,而肿消毒平”,孟节就是彝医。 晋代和唐代,犀角、琥珀已被当作彝药应用,并成为皇宫贡品, 唐开元(713~741年),有一味制作毒箭的彝药叫作独自草,被陈藏器收入《本草拾遗》。在大理国时期,彝族名医杜清源被尊为药王,在彝族民间享有极高声誉,其孙杜广将其遗著及其经验整理成《点苍药王神效篇》(后失传),“载草、木、虫、石四类,千四百余种,详记色形、药性、配方、忌解、提炼丹丸、盖皆古南诏七百余载诸验方。”元宣和年间,在滇西一带,以彝药“龙珠草、重楼、天南星、虎掌草、百毒消疗外伤,有显效。”(《淮南夜语》)。
明清时期彝族医药已初具规模,在四川凉山发现2本《此母都齐》残卷,系彝药验方古籍,另外还发现诊断治疗牛羊的兽医药学,治疗手段采用彝药灌服和针刺放血疗法。明洪武年间,在滇西出现了很多彝族民间名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3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