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样子
更令我振奋的是,我交到了两名朋友:阿岑和阿桂。他们都是贵州的布依族人,初中学生,做暑期兼职。
眼前的生活,像了那么一点进入社会的样子。
阿岑和阿桂
阿岑和我是换岗之前熟悉起来的。我们一起上下班,吃饭,做工,像寄宿学校里结伴生活的朋友。阿岑从小就跟父母离开了贵州,辗转广东、浙江、福建,上学,兼职,从来就不会讲布依语。
14岁的阿岑很少说起学校的事,也很少说起自己的事情。
我和女孩阿桂则是车间里的搭档。她也做穿中碟,但比我快很多。我们工位相对,我每天能穿100打,她至少150打,而且绝不早来,也不晚走。我和她边聊天边做工,她灵巧纤长的手指在黑色的伞骨中翻动,有一种超过年龄的掌控力。
17岁的阿桂在山区长大,10岁才随父母外出,所以会讲布依语,但因为外出频繁转学,留了两次级。
转学在晋江不算难。晋江是对待外来人口最为友善的城市之一,外来子女入学几乎没有门槛,中学里,近一半的学生是外地人。只要高中3年都在当地就读,就可以参加福建高考,这些配套政策增加了晋江的吸引力。
阿桂不喜欢学校把外地学生和本地分开,单独成立班级,无人不知他们的外地身份,而她年龄大,格外扎眼。
一楼的食堂有1台17寸的彩色电视,架在西南侧的墙角,午饭、晚饭和晚班结束时,都会有很多人围着看。这是除了QQ弹窗外,大部分人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屏幕一般情况下都锁定一个频道——湖南卫视。午饭时,“芒果台”能吸引十多个青年围坐一起,边吃饭边仰起头看青春偶像剧。
我走过搓衣板一样的宿舍楼梯,它和车间一样,就是斜着搭的几块带棱水泥板,没有扶手,如果你想,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层。走过水房,右转到食堂侧面,我瞥见至少几十个人围坐其中,桌上摆了零食,还有几位买了啤酒。
我走进去找到阿岑,他和阿桂坐在一起。阿桂专心致志地看电视,阿岑则努力塞着零食。电视上是延时播出的《新还珠格格》第15、16集。那年夏天,它的收视率全国第一。
我坐在塑料凳子上,看了两分钟皇上在御花园和五阿哥、尔泰的对话,然后向阿桂和阿岑告辞,继续回床板上刷着微博。
我慢慢发现,中诚的工人里贵州人占了大半。阿桂和阿岑都来自贵州,而我同宿舍的几乎也是。
晋江的流动人口约100余万,95%的外来人口来自江西、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和云南。离萧下村不远的山前村,外来工人拉帮结派,群架的消息时有耳闻,“贵州帮”、“四川帮”、“河南帮”经常冲突,人们更提防着可能惹事的人。
中诚的工人另一个特点是年轻。3条生产线,150余人,除了几个搬运工,年龄都在20岁以下。车间里暑期工占了四分之一,最小的是熨伞面的男孩,才上小学六年级。
一天下午,我和阿桂对坐着穿中碟,偶然聊起春天时候家乡的样子。她说她喜欢去河里捉鱼,我告诉她,直到五月份,黑龙江的冰面才化开。她咯咯笑了两声,话题转到了中诚:“五月份时,这里的工人也就现在的一半吧。”
“为什么这么少?”我问。
“因为那时候没拉到订单啊。现在这儿拉了一笔高尔夫伞,要不然你、我、阿岑为什么能进来?”阿桂顿了顿,说:“阿岑刚辍学,就赶上招工,也算运气好,大厂子根本不招这么小的工人。”
我一惊,辍学?阿岑不是转学到老家吗?怎么又辍学了?
阿桂笑了,“他打架把人家打坏了,学校开除他。回老家就是借口吧,像他这样,以后会一直打工下去。”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容易地进入工厂,连身份证都不用登记,没有工服,不必打卡。中诚就像一个扩大版的家庭作坊,一旦接到了大的单子,就快速招人,计件工作,而订单完毕,工人得不到加班保证,就会陆续离开,直到下一次接单。流动性如此之强,同宿舍的人也就没必要都认识,两三周后总有人要走。
贵州散工不会被这样的厂子嫌弃,我也一样。
7月底,我的身上长出了红点,很痒,穿中碟时,我也忍不住抓挠,最后越长越多。我担心它和工作环境有关系,而且马上做到1个月,离预期的时间不远了。我决定离开,找了主管说辞职的事,本来没有合同,也就没有手续,只是工资要下个月才发。我很快速地收拾好行李,去车间与他们告别,阿岑留了我的QQ号,就没说什么,阿桂攥着手,想挽留我:“你走了,这里就不好玩了。”
一个风很大的下午,经保安搜身之后,我坐着摩的返回安海。
之后,我和阿肖的朋友们吃了几次饭,有开着路虎的阔少,政府高官的亲戚,当地企业的年轻主管,由于闽南语的阻隔,我只是不停地吃东西,最终能没能和人谈笑风生。半个月后,我坐着长途硬座去往昆明,却因为吃了一碗坏掉的牛肉羹,上吐下泻,临时在闽西南的一座县城下车。1天后,我拔了吊针,补了40小时站票到昆明。我没有达到“了解同龄人”的初衷,后来也失去了和阿岑、阿桂的联系。
摘自《大学生》, 百拇医药(杜修琪)
眼前的生活,像了那么一点进入社会的样子。
阿岑和阿桂
阿岑和我是换岗之前熟悉起来的。我们一起上下班,吃饭,做工,像寄宿学校里结伴生活的朋友。阿岑从小就跟父母离开了贵州,辗转广东、浙江、福建,上学,兼职,从来就不会讲布依语。
14岁的阿岑很少说起学校的事,也很少说起自己的事情。
我和女孩阿桂则是车间里的搭档。她也做穿中碟,但比我快很多。我们工位相对,我每天能穿100打,她至少150打,而且绝不早来,也不晚走。我和她边聊天边做工,她灵巧纤长的手指在黑色的伞骨中翻动,有一种超过年龄的掌控力。
17岁的阿桂在山区长大,10岁才随父母外出,所以会讲布依语,但因为外出频繁转学,留了两次级。
转学在晋江不算难。晋江是对待外来人口最为友善的城市之一,外来子女入学几乎没有门槛,中学里,近一半的学生是外地人。只要高中3年都在当地就读,就可以参加福建高考,这些配套政策增加了晋江的吸引力。
阿桂不喜欢学校把外地学生和本地分开,单独成立班级,无人不知他们的外地身份,而她年龄大,格外扎眼。
一楼的食堂有1台17寸的彩色电视,架在西南侧的墙角,午饭、晚饭和晚班结束时,都会有很多人围着看。这是除了QQ弹窗外,大部分人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屏幕一般情况下都锁定一个频道——湖南卫视。午饭时,“芒果台”能吸引十多个青年围坐一起,边吃饭边仰起头看青春偶像剧。
我走过搓衣板一样的宿舍楼梯,它和车间一样,就是斜着搭的几块带棱水泥板,没有扶手,如果你想,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层。走过水房,右转到食堂侧面,我瞥见至少几十个人围坐其中,桌上摆了零食,还有几位买了啤酒。
我走进去找到阿岑,他和阿桂坐在一起。阿桂专心致志地看电视,阿岑则努力塞着零食。电视上是延时播出的《新还珠格格》第15、16集。那年夏天,它的收视率全国第一。
我坐在塑料凳子上,看了两分钟皇上在御花园和五阿哥、尔泰的对话,然后向阿桂和阿岑告辞,继续回床板上刷着微博。
我慢慢发现,中诚的工人里贵州人占了大半。阿桂和阿岑都来自贵州,而我同宿舍的几乎也是。
晋江的流动人口约100余万,95%的外来人口来自江西、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安徽、重庆、湖南和云南。离萧下村不远的山前村,外来工人拉帮结派,群架的消息时有耳闻,“贵州帮”、“四川帮”、“河南帮”经常冲突,人们更提防着可能惹事的人。
中诚的工人另一个特点是年轻。3条生产线,150余人,除了几个搬运工,年龄都在20岁以下。车间里暑期工占了四分之一,最小的是熨伞面的男孩,才上小学六年级。
一天下午,我和阿桂对坐着穿中碟,偶然聊起春天时候家乡的样子。她说她喜欢去河里捉鱼,我告诉她,直到五月份,黑龙江的冰面才化开。她咯咯笑了两声,话题转到了中诚:“五月份时,这里的工人也就现在的一半吧。”
“为什么这么少?”我问。
“因为那时候没拉到订单啊。现在这儿拉了一笔高尔夫伞,要不然你、我、阿岑为什么能进来?”阿桂顿了顿,说:“阿岑刚辍学,就赶上招工,也算运气好,大厂子根本不招这么小的工人。”
我一惊,辍学?阿岑不是转学到老家吗?怎么又辍学了?
阿桂笑了,“他打架把人家打坏了,学校开除他。回老家就是借口吧,像他这样,以后会一直打工下去。”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我会如此容易地进入工厂,连身份证都不用登记,没有工服,不必打卡。中诚就像一个扩大版的家庭作坊,一旦接到了大的单子,就快速招人,计件工作,而订单完毕,工人得不到加班保证,就会陆续离开,直到下一次接单。流动性如此之强,同宿舍的人也就没必要都认识,两三周后总有人要走。
贵州散工不会被这样的厂子嫌弃,我也一样。
7月底,我的身上长出了红点,很痒,穿中碟时,我也忍不住抓挠,最后越长越多。我担心它和工作环境有关系,而且马上做到1个月,离预期的时间不远了。我决定离开,找了主管说辞职的事,本来没有合同,也就没有手续,只是工资要下个月才发。我很快速地收拾好行李,去车间与他们告别,阿岑留了我的QQ号,就没说什么,阿桂攥着手,想挽留我:“你走了,这里就不好玩了。”
一个风很大的下午,经保安搜身之后,我坐着摩的返回安海。
之后,我和阿肖的朋友们吃了几次饭,有开着路虎的阔少,政府高官的亲戚,当地企业的年轻主管,由于闽南语的阻隔,我只是不停地吃东西,最终能没能和人谈笑风生。半个月后,我坐着长途硬座去往昆明,却因为吃了一碗坏掉的牛肉羹,上吐下泻,临时在闽西南的一座县城下车。1天后,我拔了吊针,补了40小时站票到昆明。我没有达到“了解同龄人”的初衷,后来也失去了和阿岑、阿桂的联系。
摘自《大学生》, 百拇医药(杜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