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放白鹿青崖间
杨沛说她不懂变通,不够策略。陈碧云说那我难道跟他们一样混混日子求自保,要不然干脆买两斤毛线去办公室织毛衣。杨沛笑起来,说你不要那么暴躁……陈碧云一听他笑,猛地挂上电话,觉得他从来没有懂得过她,甚至不愿意耐心听她说一说。他不知道那种孤立无援。
工作做满一年半,陈碧云病了,抑郁症。这种事情搁在别人身上,就是现实与理想磨合的自然过程,可对她来说就是过不去的坎。此生第一次,她为自己的脆弱和笨拙感到羞耻。她行尸走肉地上班下班,慢慢不再向人说起她的不得劲,包括杨沛。直到后来,她发现自己好长时间完全不想说话,偷偷去看心理医生,才知是病了。
最可怕的不是抑郁症,是你抑郁了,别人还不停告诉你,这没什么大不了。
最可怕的不是痛苦,而是这种痛苦被所有人轻视。
她悄悄辞职,跑到百货公司应聘了一个售货职位,不知怎么被熟人发现传到她父母那里。他们当然第一反应是她一贯任性,争吵过多次才发现不对劲,大惊小怪架着她去看精神科,尽管医生耐心解释,精神和心理是两个范畴,但她脑袋有问题的名声不胫而走……这也是她这些年来不爱回老家的原因。
半梦半醒间,门轻声被叩响,老板娘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饺子进来,陈碧云呀地坐起。一欢喜,人已好了大半,异国虽常有打着中国菜招牌的餐馆,却很少有这样地道的。她感激得要命,一股脑儿吃下20个。
再度出发的那个清晨,又来了封邮件,很短,徐薇问她:“到底怎么样,才能下定决心放弃一种被大家视作理所当然的生活呢?我是说,当年。只是好奇,如果无意越界了,抱歉。”
碧云笑了,也没有什么好禁忌。
尽管孤独使人感伤
杨沛快毕业的那个月,陈碧云独自去找他,独自坐火车穿过半个中国,去那座他们念书的北方城市。这是她毕业后第一次回校,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压抑,她异常喜悦。那是夏天里惯有的晴朗日子,他们去了过去常去的后山小河边野餐,水面波光粼粼,鱼儿欢快游动,杨沛说了很多畅想未来的话,工作,婚姻,房子,孩子。陈碧云温柔笑着看他,他终于停下来,问她,这样好吗?
老杨啊,她说,声音那样平静,我是来和你分手的。
从那时起,便开始了长长短短的旅行。
在下一封给徐薇的邮件中,陈碧云这样写道:“理查德耶茨曾经在一本书里说,不是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更能够忍受些什么。瑞士已经很冷,据说这两天就有今冬第一场雪,但仍有少许行者,于阗寂山间自得其乐。现在我也要出发了,下一站去伯尔尼。世界很美好,孤独也很美好,尽管它常常令人感伤,你说是吗?”
邮件发送完毕,陈碧云突然有些恍惚。
前些年大理房价没涨的时候,她用两万块钱在那里买了个小院子,停下时就在大理待着,给旅行节目写策划,给杂志写文章。家人早对她死心了,幸好有个弟弟,传宗接代的责任轮不到她头上。
她还曾有过几段恋情。那些短促明亮的缘分,如暗夜花火,在她生命中绽放过漂亮的光。这其中有个全世界骑车旅行的法国男人,有个很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她和设计师爱到近乎婚嫁,和他的关系维持了三年。只是每一次,要不就是陈碧云越不过最后那道坎,要不就是世俗眼光残酷的度量使她败下阵来。如此反复,她慢慢将单身视作一种宿命,三十五岁后,不再做此尝试,倏忽之间,五年过去了。
用喜欢的方式活着
不知不觉,这么多年。陈碧云边走边想,在伯尔尼长长的拱廊下穿行,走进每个心仪的店,与老板点头微笑简单交谈,又走出来,继续往前。她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次穿行,偶尔被橱窗里的风景吸引,却始终更中意前面的风光。
她坐在钟楼下吃汉堡,百无聊赖地打量从旁走过的裹紧衣襟的各色人种。这样冷的天气,依然有人在教堂门口拍婚纱照,原来全世界都一样,有向往自由的人,就有向往婚姻的人。
过了数日,碧云正驾车穿越德国边境,准备到荷兰看风车。她停在一个加油站买咖啡,休息片刻的间隙,徐薇才又发了新的邮件来。好些天过去了。
“碧云,其实你大概能看出来,我状态不太好,生活在他人艳羡的目光里,看似优雅却惶惶终日。不知是不是中年危机,也可能工作上新人辈出,渐渐没有太多存在感。
“给你写第一封邮件时,我很矛盾,一方面我想知道是谁在杨沛的情感世界里占据了那么重要的份额,我甚至一度怀疑你们私下还有往来,另一方面我还有个疯狂的想法,我想效仿你,给自己一段彻底放空的时间。
“这些日子,我想明白了,你和杨沛还相互关心,但这种关心已超越了男女之爱,又不关乎黏稠的亲情,就像一个人偶尔也会注目一条河流。
“前些天,我独自去了三亚,以为会玩得很轻松,可面对无尽天海,竟然像小孩子那样难过到想回家。我想,也许旅途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吧,我依然还在探寻,也希望能一直和你写信。不管如何,谢谢你。”
正思忖如何回复,一个老太太牵着孙子从旁经过,老太太头发雪白,在可见度极高的空气中发着颤巍巍的亮光,而那个小男孩,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就像时刻做好准备要面对未知的世界。老太太说,早安啊孩子,天气真好。
陈碧云会心一笑,真的很好。享受当下就很好,她想。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必须为之付上相应的代价,当然,也会有相应的收获。That is life。, http://www.100md.com(沈熹微)
工作做满一年半,陈碧云病了,抑郁症。这种事情搁在别人身上,就是现实与理想磨合的自然过程,可对她来说就是过不去的坎。此生第一次,她为自己的脆弱和笨拙感到羞耻。她行尸走肉地上班下班,慢慢不再向人说起她的不得劲,包括杨沛。直到后来,她发现自己好长时间完全不想说话,偷偷去看心理医生,才知是病了。
最可怕的不是抑郁症,是你抑郁了,别人还不停告诉你,这没什么大不了。
最可怕的不是痛苦,而是这种痛苦被所有人轻视。
她悄悄辞职,跑到百货公司应聘了一个售货职位,不知怎么被熟人发现传到她父母那里。他们当然第一反应是她一贯任性,争吵过多次才发现不对劲,大惊小怪架着她去看精神科,尽管医生耐心解释,精神和心理是两个范畴,但她脑袋有问题的名声不胫而走……这也是她这些年来不爱回老家的原因。
半梦半醒间,门轻声被叩响,老板娘端着一盘刚出锅的饺子进来,陈碧云呀地坐起。一欢喜,人已好了大半,异国虽常有打着中国菜招牌的餐馆,却很少有这样地道的。她感激得要命,一股脑儿吃下20个。
再度出发的那个清晨,又来了封邮件,很短,徐薇问她:“到底怎么样,才能下定决心放弃一种被大家视作理所当然的生活呢?我是说,当年。只是好奇,如果无意越界了,抱歉。”
碧云笑了,也没有什么好禁忌。
尽管孤独使人感伤
杨沛快毕业的那个月,陈碧云独自去找他,独自坐火车穿过半个中国,去那座他们念书的北方城市。这是她毕业后第一次回校,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压抑,她异常喜悦。那是夏天里惯有的晴朗日子,他们去了过去常去的后山小河边野餐,水面波光粼粼,鱼儿欢快游动,杨沛说了很多畅想未来的话,工作,婚姻,房子,孩子。陈碧云温柔笑着看他,他终于停下来,问她,这样好吗?
老杨啊,她说,声音那样平静,我是来和你分手的。
从那时起,便开始了长长短短的旅行。
在下一封给徐薇的邮件中,陈碧云这样写道:“理查德耶茨曾经在一本书里说,不是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更能够忍受些什么。瑞士已经很冷,据说这两天就有今冬第一场雪,但仍有少许行者,于阗寂山间自得其乐。现在我也要出发了,下一站去伯尔尼。世界很美好,孤独也很美好,尽管它常常令人感伤,你说是吗?”
邮件发送完毕,陈碧云突然有些恍惚。
前些年大理房价没涨的时候,她用两万块钱在那里买了个小院子,停下时就在大理待着,给旅行节目写策划,给杂志写文章。家人早对她死心了,幸好有个弟弟,传宗接代的责任轮不到她头上。
她还曾有过几段恋情。那些短促明亮的缘分,如暗夜花火,在她生命中绽放过漂亮的光。这其中有个全世界骑车旅行的法国男人,有个很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她和设计师爱到近乎婚嫁,和他的关系维持了三年。只是每一次,要不就是陈碧云越不过最后那道坎,要不就是世俗眼光残酷的度量使她败下阵来。如此反复,她慢慢将单身视作一种宿命,三十五岁后,不再做此尝试,倏忽之间,五年过去了。
用喜欢的方式活着
不知不觉,这么多年。陈碧云边走边想,在伯尔尼长长的拱廊下穿行,走进每个心仪的店,与老板点头微笑简单交谈,又走出来,继续往前。她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就像这次穿行,偶尔被橱窗里的风景吸引,却始终更中意前面的风光。
她坐在钟楼下吃汉堡,百无聊赖地打量从旁走过的裹紧衣襟的各色人种。这样冷的天气,依然有人在教堂门口拍婚纱照,原来全世界都一样,有向往自由的人,就有向往婚姻的人。
过了数日,碧云正驾车穿越德国边境,准备到荷兰看风车。她停在一个加油站买咖啡,休息片刻的间隙,徐薇才又发了新的邮件来。好些天过去了。
“碧云,其实你大概能看出来,我状态不太好,生活在他人艳羡的目光里,看似优雅却惶惶终日。不知是不是中年危机,也可能工作上新人辈出,渐渐没有太多存在感。
“给你写第一封邮件时,我很矛盾,一方面我想知道是谁在杨沛的情感世界里占据了那么重要的份额,我甚至一度怀疑你们私下还有往来,另一方面我还有个疯狂的想法,我想效仿你,给自己一段彻底放空的时间。
“这些日子,我想明白了,你和杨沛还相互关心,但这种关心已超越了男女之爱,又不关乎黏稠的亲情,就像一个人偶尔也会注目一条河流。
“前些天,我独自去了三亚,以为会玩得很轻松,可面对无尽天海,竟然像小孩子那样难过到想回家。我想,也许旅途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吧,我依然还在探寻,也希望能一直和你写信。不管如何,谢谢你。”
正思忖如何回复,一个老太太牵着孙子从旁经过,老太太头发雪白,在可见度极高的空气中发着颤巍巍的亮光,而那个小男孩,神情严肃眉头紧锁,就像时刻做好准备要面对未知的世界。老太太说,早安啊孩子,天气真好。
陈碧云会心一笑,真的很好。享受当下就很好,她想。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必须为之付上相应的代价,当然,也会有相应的收获。That is life。, http://www.100md.com(沈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