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仝小林维新医见 > 正文
编号:12828675
仝小林方药用量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489期
如何正确把握量效关系,临床辨证用药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医者遣方配药能否获得良效,除切中病机、配伍精当外,关键在于用量的选择,而对于急危重症、沉疴疑难尤为突出。此外,用量不当,还会造成副作用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本期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如何正确把握量效关系,以期对临床应用提供思考与启示。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

    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十分之一成。经方十五急危证,慢病九克即管用;

    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

    效毒确定最佳量,个体治疗最高明。一病有一治疗窗,异病同治量不同。

    仝小林,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973首席专家。临床辨证用药注重用量的选择,现将其观点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用量是方药的灵魂。如果说,理法方药画出了治疗的轮廓,那么用量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唐以前,大小剂量并存,以汤剂为主,以大剂量为主。宋以后,大小剂量并存,以小剂量为主。宋代提倡煮散的结果,使临床用量范围——剂量域大大缩小。(林亿:久用散剂,遂忘汤法。)以至于中医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阵地逐渐缩小。临证时,即使理法方药辨证精当,但若用量把握不准,就是功亏一篑,临门一脚不给力。

    评价一个医生处方用量之大小,不要仅仅看单味药剂量,还要看处方的总剂量。经方剂量在传承中有较大变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团队详细考证了仲景常用中药两千年来的剂量流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有宽有窄。这提示,剂量受当时的主流医家和政府引导影响甚大,而且,中药该用多大剂量始终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随意性甚大。病量效、证量效、方量效、药量效、组分量效、成分量效、时量效、累积量效,以药为本的剂量阈和以人为本的用量策略,都是需要中医药同道乃至多学科协作,花长时间、大气力,来探索、研究、总结的。因此,开展方药量效研究,是引导中医走向量化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的任务和使命。

    用量策略

    什么是用量策略

    用量策略,也称随证施量,是医生对病人、疾病及病情精确判断后,给出的用量对策。它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标准。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是疗效的关键所在。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也就没有一定的效。对量的运控能力,是衡量一个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能把握症、证、病之进退,准确而精准的用量,是一个医生成熟的标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