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药业 > 观察评论 > 正文
编号:12828465
供给侧思维谋中医院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494期
中医药行业,中医药服务,启示篇,蜕变篇,出路篇,治未病中拓展产业
     治未病、健康体检成为当今及未来一个时期的朝阳产业。在大力提倡“健康中国”的今天,医疗行业应该深入了解民众对健康的需求,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从供给方入手,主动向民众提供他们所需求的医疗服务产品,尤其是中医药行业,更具广阔的前景。

    中医医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中医药+”,倡导“治未病”理论,生发出健康体检中心、冬令膏方进补、冬病夏治、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养生指导等服务产品。

    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佳境,中医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到底继续在西医方面与综合性医院抢占资源、占领地盘、一争高低,还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中医药+”,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笔者认为,中医医院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适应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形势,按社会需求提供服务产品。

    【启示篇】

    近些年,每逢重大节假日,大批国内游客东渡扶桑,大量采购电饭煲、马桶盖、大米、药品等商品。

    难道真的是国内没有这些货物、还是国内企业制造不了这些产品?当得知东瀛的马桶盖由浙江杭州下沙某企业生产时,我们就明白了,不是国内的企业没有生产技术和能力,而是我们没有找准自己的市场,没有准确掌握国人的消费需求,简单地认为精细化、高质量的生活用品的市场必定在日本、德国等,并没有想到富裕起来的国人,消费观念已经走向高品质。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传统制造业,许多国内制造商,只满足于以量取胜,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认为这些商品制造无利可图。

    事实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当前,我国需要德国和日本式的创新,即提高现有制造业的效率与质量。

    其实,精益求精、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才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中国的中产阶层,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涌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国的制造业应该思考国人需求的目标和方向。

    医疗行业也正处于这样的阶段,以前是小病扛、大病才就医问药,如今越来越呈现出“无病防”的现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