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养模式让科研队伍永葆青春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座谈会,对大会重要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的同时,勾勒出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创新模式——
中医药第一个973项目、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这些重要科技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无疑起了领军作用。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体现了该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拿下科技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来说,搭建了人才培养的高平台,搭建了人才创新环境,鼓励我们更灵活地引进人才,更客观评价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灵活的培养方式让这支中医药科研队伍“永葆青春”。
, 百拇医药
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开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少见,如何在这样的学术交流中完成人才培养?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探究竟。
“我们对科研人员一直提倡弘扬青蒿素精神,可以概括为:举国体制,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培养多元化的科研人才,组成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青蒿素精神一直是我们科研团队学习的榜样,优秀的科研队伍要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攻克生命科学的疑难问题。”张伯礼说。
他认为,把集体和个人的作用结合好,建立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带领的“中药资源创新团队”早前被纳入由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产生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名单”中,在实践活动中,为科学院的科研人才队伍带来不少“活力”。
, 百拇医药
“中药资源创新团队”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以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核心和基础,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道地中药资源评价及形成机理、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三方面研究。
黄璐琦意识到必须从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出发,借此机会培育出一批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科研人才队伍。
“中药资源普查项目是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优势,让人才不拘泥于实验室,让他们将所学运用于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使科研成果得以转化。”黄璐琦如是说。
虽然这条创新之路面临诸多挑战,但黄璐琦依然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培育中医药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培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 百拇医药
科研与教育形影不离
国医大师、首席研究员、客座研究员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人才梯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多年来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之一。
在张伯礼看来,建设好一支科研队伍,离不开科研与传承相融合,为科研攻关打下坚实基础。而这样的育人理念,始终贯穿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各项科研活动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让人眼前一亮。
该院将“博士后制度”引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通过配备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双向选择、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为老中医药专家选聘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作为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者。
这些传承博士后们既是名医的传承者,更是该院展开各项科研攻关的青年领军人才,在科研项目中发挥力量。
, 百拇医药
“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带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保证科研质量。”黄璐琦说。
“很多传承博士后都和我说,觉得自己很幸运,自己的学习思路和之前接受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对他们的成长很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春生说。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4年前,该院就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拉开了深入合作的帷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完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先进的科研和临床资源优势联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弥补了该院缺失基础人才培养条件的短板。
该院还创新性地对高端人才尤其是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创立了院内的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投入30万元的培养基金用于奖励8到10名考核通过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经费,以如此灵活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的科研自信和主动性。
, 百拇医药
同时,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人员,该院设立了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人才队伍保持了“活力”。大学是素质教育,研究生期间是科研教育,让兼具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的人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更能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如今,在秉承师承教育模式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时刻保持着人才培养的“活力”,保证中医人才层次不断进阶,中国中医科学院逐渐成为培植中医药领军人才的一片沃土。
多种方式联合培养多元化人才
为了保证人才队伍不“断档”,中国中医科学院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承上启下的中青年名中医。
该院共有3批优秀临床骨干入选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为该院的青年名中医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 百拇医药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该院还举办“院士与青年名中医面对面”活动,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思维,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我们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要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黄璐琦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该院还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试点举办了“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及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优势,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工作与“中医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有机契合,设置了中医药事业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实现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与学位教育的契合。
国外奖学金资助、自筹资金外派学习以及中外联合培养博士后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人才培养模式颇具多样性,而该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亮点频频。
比如,该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了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该院眼科医院、医学实验中心、信息所等二级单位,分别派出临床医师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哈佛大学眼科中心、加州大学国际代谢组学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东西医学中心进行研修。
“在国内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国内发展需要,又具备国际视野及国际化的科研能力。让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英、美等国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与国际科学前沿接轨的培养模式。”黄璐琦说。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的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敞开胸怀,造就中医药行业战略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丁洋), 百拇医药
中医药第一个973项目、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这些重要科技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无疑起了领军作用。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体现了该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拿下科技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来说,搭建了人才培养的高平台,搭建了人才创新环境,鼓励我们更灵活地引进人才,更客观评价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灵活的培养方式让这支中医药科研队伍“永葆青春”。
, 百拇医药
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开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少见,如何在这样的学术交流中完成人才培养?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探究竟。
“我们对科研人员一直提倡弘扬青蒿素精神,可以概括为:举国体制,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培养多元化的科研人才,组成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青蒿素精神一直是我们科研团队学习的榜样,优秀的科研队伍要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攻克生命科学的疑难问题。”张伯礼说。
他认为,把集体和个人的作用结合好,建立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带领的“中药资源创新团队”早前被纳入由科技部组织专家论证产生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名单”中,在实践活动中,为科学院的科研人才队伍带来不少“活力”。
, 百拇医药
“中药资源创新团队”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以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为核心和基础,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道地中药资源评价及形成机理、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三方面研究。
黄璐琦意识到必须从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出发,借此机会培育出一批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科研人才队伍。
“中药资源普查项目是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项目优势,让人才不拘泥于实验室,让他们将所学运用于科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使科研成果得以转化。”黄璐琦如是说。
虽然这条创新之路面临诸多挑战,但黄璐琦依然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培育中医药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培养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 百拇医药
科研与教育形影不离
国医大师、首席研究员、客座研究员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人才梯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多年来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之一。
在张伯礼看来,建设好一支科研队伍,离不开科研与传承相融合,为科研攻关打下坚实基础。而这样的育人理念,始终贯穿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各项科研活动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工作,让人眼前一亮。
该院将“博士后制度”引入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通过配备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双向选择、经费资助等系列措施,为老中医药专家选聘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作为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者。
这些传承博士后们既是名医的传承者,更是该院展开各项科研攻关的青年领军人才,在科研项目中发挥力量。
, 百拇医药
“通过这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带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稳定,保证科研质量。”黄璐琦说。
“很多传承博士后都和我说,觉得自己很幸运,自己的学习思路和之前接受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对他们的成长很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春生说。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4年前,该院就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拉开了深入合作的帷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完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先进的科研和临床资源优势联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弥补了该院缺失基础人才培养条件的短板。
该院还创新性地对高端人才尤其是博士生进行中期考核,创立了院内的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每年投入30万元的培养基金用于奖励8到10名考核通过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经费,以如此灵活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的科研自信和主动性。
, 百拇医药
同时,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科研人员,该院设立了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样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人才队伍保持了“活力”。大学是素质教育,研究生期间是科研教育,让兼具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的人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更能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目的。
如今,在秉承师承教育模式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时刻保持着人才培养的“活力”,保证中医人才层次不断进阶,中国中医科学院逐渐成为培植中医药领军人才的一片沃土。
多种方式联合培养多元化人才
为了保证人才队伍不“断档”,中国中医科学院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承上启下的中青年名中医。
该院共有3批优秀临床骨干入选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为该院的青年名中医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
, 百拇医药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该院还举办“院士与青年名中医面对面”活动,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思维,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我们的人才培养要紧跟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要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黄璐琦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该院还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试点举办了“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及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优势,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工作与“中医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有机契合,设置了中医药事业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实现了院长职业化管理培训与学位教育的契合。
国外奖学金资助、自筹资金外派学习以及中外联合培养博士后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人才培养模式颇具多样性,而该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谓亮点频频。
比如,该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了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该院眼科医院、医学实验中心、信息所等二级单位,分别派出临床医师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哈佛大学眼科中心、加州大学国际代谢组学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东西医学中心进行研修。
“在国内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国内发展需要,又具备国际视野及国际化的科研能力。让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英、美等国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是一种与国际科学前沿接轨的培养模式。”黄璐琦说。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在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的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敞开胸怀,造就中医药行业战略型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丁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