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血液,走出输血误区(二)
误区二:失血就应该补血 失血补血的传统观念是片面的。 毋庸置疑,输血是临床的一种急救措施。人体若大量失血 (占全身血量1/3以上)可导致休克,但对失血量少于800毫升的患者可考虑免去输血。 因为一个50公斤体重成人全身约有4000毫升血液,其中约4/5(3200毫升)血液在外周血管中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其余800毫升血液暂存于肝脾等 “贮血库”中以备急需时 (如运动和出血)再进入血循环以维持对器官与组织供氧的稳定性。 因此,对失血少于800毫升的成人或失血少于全身血容量20%的儿童一般不考虑输血,而主要输注适量晶体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临床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20%的患者,才考虑给其输血。 表面看红细胞是供氧实体,对失血患者的抢救似乎首先应该输注红细胞, 实则不然,恰当的治疗应是先输注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水到渠成, 接着再给病人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症状与体征的目的。
血液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因为它具有携带和释放氧气、 运载营养物质,维持内环境平衡以及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但它不能代替药物,更不是营养品。 把它看成营养品是对它的贬低,是造成滥用血液的思想基础。滥输血不但浪费血液,而且还可能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应竭力避免。
临床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20%的患者,才考虑给其输血。 表面看红细胞是供氧实体,对失血患者的抢救似乎首先应该输注红细胞, 实则不然,恰当的治疗应是先输注晶体溶液和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水到渠成, 接着再给病人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症状与体征的目的。
血液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因为它具有携带和释放氧气、 运载营养物质,维持内环境平衡以及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但它不能代替药物,更不是营养品。 把它看成营养品是对它的贬低,是造成滥用血液的思想基础。滥输血不但浪费血液,而且还可能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甚至出现医疗事故,应竭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