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可凭而不可恃
有些名医的脉诊工夫确实了得,“言人生死每奇中”,看似虚玄,如有遇仙之感。但是如果以为脉诊都那么神奇,那就错了。有时候单凭诊脉断病并不可靠,许多名医都有案例证明这一点。
不为病脉所蒙
黄协昭翁令尊正患温病发热而渴,虽不恶寒,心中振振,热厥上冒。邀余一诊,按其脉微而虚,不似热病,但外象昭然,难逃法眼。盖患者年近六旬,中气素虚,温脉不显,苟非心细如发,未有不为病脉所蒙者。
吾尝游学于陈伯坛(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夫子之门,屡次招余认证,当体会阴阳动静,勿斤斤于脉象较量,施诸实用,今见患者心烦不卧,汗出如雨,知其热入少阴,阴不维阳,坎离失职。汗者心之液,肾阴不藏,心阳不守,故心烦汗出也。治法宜令坎离靖和,栀子豉汤主之。栀子清心火,香豉纳肾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矣。
服汤一剂,大汗已敛,心神略宁,惟口渴便秘,热度尚盛,知其津液未还,又须养阴,拟炙甘草汤加花粉、白芍,连服数剂,诸恙悉退。(《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
, http://www.100md.com
本案以脉而论,“脉微而虚,不似热病”;但“外象昭然”,显示的是发热而渴,心烦不卧,汗出如雨,属于“热入少阴”,以栀子豉汤治之而效,此乃舍脉从症,“不为病脉所蒙者”。陈伯坛所说“体会阴阳动静,勿斤斤于脉象较量……”
只据症而不计脉
谭某之妻,有病,患少阳证,不足为奇。而奇在垂帘诊脉,不欲露面,亦新嫁娘之常情。惟诊其六脉全无,若以脉论,非大虚而何?然予不计也。只据其发热、胸满、口干苦,即与小柴胡加减。一剂,则已退热。将谓其平素脉固如是乎?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有不能一概而论者。
逾数月后,其人复患病,察之则固然是热病,而切诊居然得少阳之脉,亦属脉症不符。志此,以为专论脉者广知见也。(《黎庇留经方医案》)
“结生代死”不一定
京师名医蒲辅周先生,有一次带教学生,一位学生偶然摸他的脉,摸完说是“结代脉”,蒲老又让其细品是结脉还是代脉,再摸认定是代脉。大家知道,脉学里素有“结生代死”的说法——结脉可生,代脉必死。堂堂蒲辅周出现代脉,学生不由得惊诧。但看蒲老先生神态自若,并无病象,如何解释?其实蒲老素来即是代脉,禀赋如此,但却寿享87岁高龄,说明“代死”之说并不可靠。
, 百拇医药
再来看看凭脉诊病出现的问题,简直可以说闹出笑话了。
清康熙年间江浙名医郑重光(号素圃)曾治程氏令眷,年近三十,产后未满月,得发热咳嗽、吐血盗汗等证。素圃视之,脉浮大而数,按之中空,壮热喉痛,咳吐血涎,腹胀作泻。辨为产后误用苦寒,逼阳于外,用理中汤加麦冬、五味子、黄芪,服后阳气内归,则脉细如丝矣,更加八味丸兼补肾水。
调治半年,经水方通一次,旋即不通,咳嗽未全止,脉涩不滑,脐下结块。其时另有名医喜尊素先生诊脉,亦云不是胎孕,定为血瘕。以八味地黄丸加倍桂附,添入降香、牛膝以通经,日服不辍。一天忽然腹中大痛,以为月经开通,不料竟然大产而生一男孩。
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患者产后得病,月经闭止。素圃诊脉浮大而数,按之中空,断为虚阳外越,用理中汤、八味丸调治了半年,经水方通一次,旋即又不通,诊脉涩不滑,脐下有结块;另一名医喜尊素诊脉,亦说不是胎孕,而是血瘕,以八味地黄丸通经,“日服不辍”。有“一天忽然腹中大痛,以为月经开通”了,结果却产下一个男婴。
, http://www.100md.com
堂堂两位医林高手诊脉皆云“非胎”,还在“日服不辍”以通经,想不到竟是怀孕闭经。难怪素圃感慨:“夫病中及质弱者,胎脉临产尚且不形于诊,则脉不足凭矣。”(《素圃医案》)
这样的事不止一桩,再看:清代有吴姓妇人,偶然发作寒热,邀请医生诊治,一位说是“中暑”,没治好;换了一个医生,说是“风寒”,按风寒也没治好。缠绵四五个月,四肢开始发肿,肚子也见大,又一个医生说是虚证,极力补之,水肿也不见消。最后,城中凡是医生者差不多都请来看过,竟然都没看出什么病。有一个专门治腹水的专家看了说到,“这是鼓症(腹水),一直被庸医误治了。”于是施以攻法泻法,病情依然如旧。过了些日子,病妇腹痛,到晚上竟然生下一个男婴。这才知道,原来病人是受孕了。(《明斋小识》)
全城的医生居然一个也没看出是怀孕,攻散补泻杂治,文不对题,这脉诊作用哪儿去了?本来,测查孕否大概是脉诊最为擅长的事了,以上二案恰恰却在这最拿手的长项上摔了跟头。一个明明是受孕闭经,两位名医楞没摸出来,还在那里“通经”,乃至素圃慨叹:“脉不足凭矣”。另一个明明是孕期浮肿,全城医生都没看出来,最后生下孩子才知道。笑谈吗,非也。脉诊原本就不是那么神奇的。清陈修园说过:“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说。”(《医医偶录》)
从以上案例可以知道,脉诊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包诊百病,许多病症是摸不出来的,任你是何方神圣都摸不出来。无限夸大切脉的功能,不过是江湖骗术。总之,一方面脉诊在辨证中确实是重要的,可以凭借诊病参考,“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另一方面,脉诊又不是万能的,许多病症是摸不出来的,仅凭脉诊是不可靠的。徐灵胎早就说得明白:“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脉可凭而不可恃,通俗些说就是,脉诊可以凭借为参考,专恃脉诊为唯一根据则不可,这种两分法认识应是较为全面、客观的,走哪个极端都是片面的,尤其要防止以脉断病,以脉困医的倾向。(张存悌), 百拇医药(张存悌 辽宁省沈阳天德门诊部)
不为病脉所蒙
黄协昭翁令尊正患温病发热而渴,虽不恶寒,心中振振,热厥上冒。邀余一诊,按其脉微而虚,不似热病,但外象昭然,难逃法眼。盖患者年近六旬,中气素虚,温脉不显,苟非心细如发,未有不为病脉所蒙者。
吾尝游学于陈伯坛(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夫子之门,屡次招余认证,当体会阴阳动静,勿斤斤于脉象较量,施诸实用,今见患者心烦不卧,汗出如雨,知其热入少阴,阴不维阳,坎离失职。汗者心之液,肾阴不藏,心阳不守,故心烦汗出也。治法宜令坎离靖和,栀子豉汤主之。栀子清心火,香豉纳肾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矣。
服汤一剂,大汗已敛,心神略宁,惟口渴便秘,热度尚盛,知其津液未还,又须养阴,拟炙甘草汤加花粉、白芍,连服数剂,诸恙悉退。(《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
, http://www.100md.com
本案以脉而论,“脉微而虚,不似热病”;但“外象昭然”,显示的是发热而渴,心烦不卧,汗出如雨,属于“热入少阴”,以栀子豉汤治之而效,此乃舍脉从症,“不为病脉所蒙者”。陈伯坛所说“体会阴阳动静,勿斤斤于脉象较量……”
只据症而不计脉
谭某之妻,有病,患少阳证,不足为奇。而奇在垂帘诊脉,不欲露面,亦新嫁娘之常情。惟诊其六脉全无,若以脉论,非大虚而何?然予不计也。只据其发热、胸满、口干苦,即与小柴胡加减。一剂,则已退热。将谓其平素脉固如是乎?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有不能一概而论者。
逾数月后,其人复患病,察之则固然是热病,而切诊居然得少阳之脉,亦属脉症不符。志此,以为专论脉者广知见也。(《黎庇留经方医案》)
“结生代死”不一定
京师名医蒲辅周先生,有一次带教学生,一位学生偶然摸他的脉,摸完说是“结代脉”,蒲老又让其细品是结脉还是代脉,再摸认定是代脉。大家知道,脉学里素有“结生代死”的说法——结脉可生,代脉必死。堂堂蒲辅周出现代脉,学生不由得惊诧。但看蒲老先生神态自若,并无病象,如何解释?其实蒲老素来即是代脉,禀赋如此,但却寿享87岁高龄,说明“代死”之说并不可靠。
, 百拇医药
再来看看凭脉诊病出现的问题,简直可以说闹出笑话了。
清康熙年间江浙名医郑重光(号素圃)曾治程氏令眷,年近三十,产后未满月,得发热咳嗽、吐血盗汗等证。素圃视之,脉浮大而数,按之中空,壮热喉痛,咳吐血涎,腹胀作泻。辨为产后误用苦寒,逼阳于外,用理中汤加麦冬、五味子、黄芪,服后阳气内归,则脉细如丝矣,更加八味丸兼补肾水。
调治半年,经水方通一次,旋即不通,咳嗽未全止,脉涩不滑,脐下结块。其时另有名医喜尊素先生诊脉,亦云不是胎孕,定为血瘕。以八味地黄丸加倍桂附,添入降香、牛膝以通经,日服不辍。一天忽然腹中大痛,以为月经开通,不料竟然大产而生一男孩。
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患者产后得病,月经闭止。素圃诊脉浮大而数,按之中空,断为虚阳外越,用理中汤、八味丸调治了半年,经水方通一次,旋即又不通,诊脉涩不滑,脐下有结块;另一名医喜尊素诊脉,亦说不是胎孕,而是血瘕,以八味地黄丸通经,“日服不辍”。有“一天忽然腹中大痛,以为月经开通”了,结果却产下一个男婴。
, http://www.100md.com
堂堂两位医林高手诊脉皆云“非胎”,还在“日服不辍”以通经,想不到竟是怀孕闭经。难怪素圃感慨:“夫病中及质弱者,胎脉临产尚且不形于诊,则脉不足凭矣。”(《素圃医案》)
这样的事不止一桩,再看:清代有吴姓妇人,偶然发作寒热,邀请医生诊治,一位说是“中暑”,没治好;换了一个医生,说是“风寒”,按风寒也没治好。缠绵四五个月,四肢开始发肿,肚子也见大,又一个医生说是虚证,极力补之,水肿也不见消。最后,城中凡是医生者差不多都请来看过,竟然都没看出什么病。有一个专门治腹水的专家看了说到,“这是鼓症(腹水),一直被庸医误治了。”于是施以攻法泻法,病情依然如旧。过了些日子,病妇腹痛,到晚上竟然生下一个男婴。这才知道,原来病人是受孕了。(《明斋小识》)
全城的医生居然一个也没看出是怀孕,攻散补泻杂治,文不对题,这脉诊作用哪儿去了?本来,测查孕否大概是脉诊最为擅长的事了,以上二案恰恰却在这最拿手的长项上摔了跟头。一个明明是受孕闭经,两位名医楞没摸出来,还在那里“通经”,乃至素圃慨叹:“脉不足凭矣”。另一个明明是孕期浮肿,全城医生都没看出来,最后生下孩子才知道。笑谈吗,非也。脉诊原本就不是那么神奇的。清陈修园说过:“据脉定症,是欺人之说。”(《医医偶录》)
从以上案例可以知道,脉诊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包诊百病,许多病症是摸不出来的,任你是何方神圣都摸不出来。无限夸大切脉的功能,不过是江湖骗术。总之,一方面脉诊在辨证中确实是重要的,可以凭借诊病参考,“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另一方面,脉诊又不是万能的,许多病症是摸不出来的,仅凭脉诊是不可靠的。徐灵胎早就说得明白:“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脉可凭而不可恃,通俗些说就是,脉诊可以凭借为参考,专恃脉诊为唯一根据则不可,这种两分法认识应是较为全面、客观的,走哪个极端都是片面的,尤其要防止以脉断病,以脉困医的倾向。(张存悌), 百拇医药(张存悌 辽宁省沈阳天德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