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名医名人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074393
张仲景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5日 中国医药报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一说南阳)人,亦有云或为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少即聪颖,他的同乡何颙极为赏识他的才智,曾预言其“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果如其言。从同郡张伯祖学医,尽得其传而过之。据唐·甘伯宗《名医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故后世每以“张长沙”称之。并以“长沙”称其医方医术为“长沙方”、“长沙法”。

    张仲景生活在灾难深重的东汉末年,当时连年战乱,疫病流行。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其家“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但自建安纪年(196年),不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而死于伤寒者“十居其七”,可谓创巨痛深。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原本散佚,在晋代曾经名医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只存《伤寒论》十卷。到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偶然发现《金匮玉函方》三卷,经林亿校定,析出杂病、妇科两卷,为《金匱要略》。《伤寒论》主要论述伤寒证治,《金匱要略》则主要论述杂病证治,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此外,还有《张仲景五脏论》、《张仲景脉经》等,前者有敦煌卷子本存世。

    张仲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内、外、不内外“三因致病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尤其是在临证中以六经辨治伤寒,以脏腑辨治杂病,以及“汤证”的辨证方法,形成了以理、法、方、药为标志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并成为中医临证的基本指导原则。两书收载有269首方剂,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这些方剂以其卓越可靠的疗效,被后世誉为“经方”,两千年来常用不衰。现代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都是出自张仲景著作的效验方剂。后世医家尊崇张仲景学说并使用经方,代有传人,队伍庞大,称为“经方派”。注释、阐发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金匱要略》的著作有数百部,文章有数千篇之多。

    张仲景不仅博闻多识,在临证中对病患更是体贴入微。他曾严厉批评当时一些不讲医德、不负责任的颟顸医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批评中体现的是张仲景对医德的重视和坚守。

    张仲景被历代医家所敬仰,作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医学家,他被尊奉为“医圣”。张仲景学说传播到世界各国,在日本汉方医学中的“古方派”,就是尊奉仲景学说的重要流派。

    (北京博爱堂名医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