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孟河医派
我出生于河南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在祖父和父亲影响下,1996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私淑已故著名中医、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始人赵清理教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有幸与孟河医派结缘。我的导师是孟河医派马氏流派传人、著名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
初阅孟河千百遍
对于孟河医派,过去只是略知一二。自跟师以后,开始了解它的点点滴滴。在学校时经常看的几本孟河医派的书,主要围绕张泽生的医案医话、单兆伟及其学生的著作和论文等,后来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贺季衡医案》,可惜有残缺。于是,老师向我引荐了贺季衡的后人、原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贺钥老师。在贺钥那里听到了不少其祖辈的事迹,并从他那借来一些完整的书目。
记得2005年,老师带我到丹阳会诊,到了当年张泽生教授学习生活和行医的地方。张泽生,丹阳荆林上寨村人,16岁起从县内名医张伯卿学医3年,继从贺季衡学医5年。民国8年(1919年)起,在丹阳燕子巷设诊所行医,日求诊者达60~80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他参加城镇乔家巷联合诊所,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张泽生被聘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副主任、主任。
, http://www.100md.com
丹阳另外一个名医颜亦鲁先生,即颜德馨之父,当年居家丹阳城内北草巷,早年亦师从贺季衡门下10余年。稍后的丹徒人氏章次公先生,到上海发展,成为孟河医派丁氏流派之中坚人物。首批30位国医大师当中,有不少都是孟河医派的,比如裘沛然、张镜人、陆广莘、颜正华、徐景藩、朱良春、颜德馨等。而这些孟河医家,有不少都和丹阳、南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后来查文献过程中经常查到《孟河四家医集》,但是苦于找不到原本,因为这是研究孟河医派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是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医学会历时数年整理而成的一部大型医集,它总结了孟河六位医家(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内容有医论、医话、医案、古籍评注、秘方验方集、自编教本、医疗日记等,包括了他们的全部印行本、散在民间的许多珍本秘本等,共26种医书。2006年初,与同门师兄、荷兰籍赖子平博士逛书店时忽然发现东南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刚刚上市的《孟河四家医集》,眼睛一亮,简直欣喜若狂,赖子平一口气买了好几本,送给我一本以作纪念。
, 百拇医药
再读孟河生眷恋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整理导师的医案,并参加了其他书目的编纂工作,这就是后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临床思路与方法》和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2007年,孟河医派的洋弟子德籍学者蒋熙德先生再访常州,他是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博士后,现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结合医学中心研究员,英国卫生部研究员,亚洲传统医学国际学会会长,慕尼黑欧洲东方医学学院教授。蒋熙德潜心研究孟河医派20年,踏遍千山万水,搜寻“孟河医派”遗存史料。其呕心沥血所著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也是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研究专著,被誉为西方研究孟河医派最权威之学者。
七月流火之时,在原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李夏亭老师的帮助下,我和赖子平乘车去常州,参观了孟河医学研究所,又拜访了心目中的孟河古镇,参观了孟河医派陈列馆,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夙愿。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好地继承孟河医家在脾胃病方面的学术成就,我夜以继日地撰写了1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孟河医派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首次将孟河医派20位代表医家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弘扬孟河靠实践
2008年的仲夏,我有幸开始侍诊德高望重的孟景春教授,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孟景春居然也和孟河医学有渊源。孟景春18岁时,正式拜孟河医派丁甘仁弟子汤礼门先生为师,勤学善思,不断摸索,20岁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许济群教授亦是孟河医学的传人之一。
南京是金陵医派的发源地,而金陵医派实肇始于孟河医派。目前南京地区的孟河医学,基本上以马氏流派的传人为主,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市中医院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课题“孟河医派方药传承及开发研究平台”。我作为分支课题的负责人,系统地总结了孟河医派马氏流派的学术传承脉络,该成果获得江宁区科技进步奖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的优秀论文奖。
学医者不宜有门户之见,孟河医派正是这样一种内外兼修、兼容并蓄的学派,马氏流派创始人马培之当年正是以外科起家,以内科扬名。期待这样一种绵延三个世纪的学派能够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发扬光大,惠泽民生。(武建设), 百拇医药(武建设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长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初阅孟河千百遍
对于孟河医派,过去只是略知一二。自跟师以后,开始了解它的点点滴滴。在学校时经常看的几本孟河医派的书,主要围绕张泽生的医案医话、单兆伟及其学生的著作和论文等,后来到图书馆借了一本《贺季衡医案》,可惜有残缺。于是,老师向我引荐了贺季衡的后人、原丹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贺钥老师。在贺钥那里听到了不少其祖辈的事迹,并从他那借来一些完整的书目。
记得2005年,老师带我到丹阳会诊,到了当年张泽生教授学习生活和行医的地方。张泽生,丹阳荆林上寨村人,16岁起从县内名医张伯卿学医3年,继从贺季衡学医5年。民国8年(1919年)起,在丹阳燕子巷设诊所行医,日求诊者达60~80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他参加城镇乔家巷联合诊所,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张泽生被聘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副主任、主任。
, http://www.100md.com
丹阳另外一个名医颜亦鲁先生,即颜德馨之父,当年居家丹阳城内北草巷,早年亦师从贺季衡门下10余年。稍后的丹徒人氏章次公先生,到上海发展,成为孟河医派丁氏流派之中坚人物。首批30位国医大师当中,有不少都是孟河医派的,比如裘沛然、张镜人、陆广莘、颜正华、徐景藩、朱良春、颜德馨等。而这些孟河医家,有不少都和丹阳、南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后来查文献过程中经常查到《孟河四家医集》,但是苦于找不到原本,因为这是研究孟河医派必不可少的一本书,是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医学会历时数年整理而成的一部大型医集,它总结了孟河六位医家(费伯雄、费绳甫、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内容有医论、医话、医案、古籍评注、秘方验方集、自编教本、医疗日记等,包括了他们的全部印行本、散在民间的许多珍本秘本等,共26种医书。2006年初,与同门师兄、荷兰籍赖子平博士逛书店时忽然发现东南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刚刚上市的《孟河四家医集》,眼睛一亮,简直欣喜若狂,赖子平一口气买了好几本,送给我一本以作纪念。
, 百拇医药
再读孟河生眷恋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整理导师的医案,并参加了其他书目的编纂工作,这就是后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临床思路与方法》和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2007年,孟河医派的洋弟子德籍学者蒋熙德先生再访常州,他是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博士后,现任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结合医学中心研究员,英国卫生部研究员,亚洲传统医学国际学会会长,慕尼黑欧洲东方医学学院教授。蒋熙德潜心研究孟河医派20年,踏遍千山万水,搜寻“孟河医派”遗存史料。其呕心沥血所著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也是迄今首部全面系统论述孟河医派的研究专著,被誉为西方研究孟河医派最权威之学者。
七月流火之时,在原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李夏亭老师的帮助下,我和赖子平乘车去常州,参观了孟河医学研究所,又拜访了心目中的孟河古镇,参观了孟河医派陈列馆,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夙愿。
, http://www.100md.com
为了更好地继承孟河医家在脾胃病方面的学术成就,我夜以继日地撰写了10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孟河医派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首次将孟河医派20位代表医家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弘扬孟河靠实践
2008年的仲夏,我有幸开始侍诊德高望重的孟景春教授,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孟景春居然也和孟河医学有渊源。孟景春18岁时,正式拜孟河医派丁甘仁弟子汤礼门先生为师,勤学善思,不断摸索,20岁便顺利出师,悬壶济世。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许济群教授亦是孟河医学的传人之一。
南京是金陵医派的发源地,而金陵医派实肇始于孟河医派。目前南京地区的孟河医学,基本上以马氏流派的传人为主,主要集中在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市中医院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0年,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科技厅课题“孟河医派方药传承及开发研究平台”。我作为分支课题的负责人,系统地总结了孟河医派马氏流派的学术传承脉络,该成果获得江宁区科技进步奖及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的优秀论文奖。
学医者不宜有门户之见,孟河医派正是这样一种内外兼修、兼容并蓄的学派,马氏流派创始人马培之当年正是以外科起家,以内科扬名。期待这样一种绵延三个世纪的学派能够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发扬光大,惠泽民生。(武建设), 百拇医药(武建设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长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