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
董奉,生卒年不详,约为公元三世纪人。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东汉建安时期名医。董奉精于医术,擅长养生,与张仲景、华佗被后世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不慕名利,广植杏树以赈济贫民的高尚义举,成为“杏林春暖”一词的来源。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轻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他住在山里,一边练功,一边行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治愈患者无数,却分文不取,只要求治愈的重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树五株,治愈的轻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树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山中百禽群兽在杏林中嬉戏,替他看管杏林,杏树下不生杂草,就像专门有人锄草一样。当杏树开始结果之际,“于林中作一草仓”,并告诉人们,如果想买杏,只管拿一罐谷物倒进仓房,然后装一罐杏子走,不必通知他。相传曾经有人用少量的谷物换取多量的杏子,这时杏林中的一群老虎就会吼叫着追过来,贪心的人因为受到惊吓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不断掉出,到家时称量剩下的杏,往往恰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样多。相传对于偷杏的人,老虎会一直追到其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动地把杏奉还给董奉,并磕头谢罪,董奉“乃却使活”。董奉每年把剩余的杏置换成谷物,再用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的高尚医德被传为美谈,而后世称颂医家的“杏林春暖”之语,即源于此。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人民纪念董奉所建。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所到之处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他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死已三日,董奉将一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并“捧其颐摇消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平复,半日后即能坐起,四天后就能说话,不久病愈。为回报董奉,他为董奉在院里起了一座楼来侍奉他。董奉不食用别的食物,只吃些干肉和枣,饮少许酒,杜燮就一日三顿供奉肉、枣和酒。一年多后,董奉向杜燮辞行,离开杜府,继续云游行医。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他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的女儿得了怪病,遍请名医仍无疗效,请董奉医治即获痊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侍候妻子。董奉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这首小诗叙述的即是董奉在庐山悬壶修道、终成神仙的传说。无论成仙与否,他的“杏林”故事,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奇佳话。
(北京博爱堂名医馆供稿)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