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882083
以道统术 ——养生的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534期
     当今社会,人们对养生的关注愈来愈强。不同媒体、不同形式的养生宣传令人目不暇接,声势浩大、数量众多的养生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名目繁多、千奇百怪的养生类产品几近泛滥。这种状况,一方面让人趋之若鹜,一方面又让人无所适从。养生效果真正几何?颇值得反思。冷静思考,很多人在热衷养生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某些误区。

    误区之一:重法轻道

    重法轻道,是指对待养生问题重视养生方法,轻视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是具有浓烈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学问,而且历代贤达都将其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来对待。因此,如果不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养生方法,那么所谓的方法未

    养生最重要的是理念、境界,其次才是方法、技术。养生的基本观念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把养生搞得很神秘、很玄妙。不要刻意追求仙方妙药,追求奇异的、高精尖技术的东西,更不可急功近利。要树立源于自然的、正确的养生观念,巧妙地应用自然的养生方法,把理念和方法溶入到自然的生活之中,融会到生活的细节之中。以道统法,身心双修,才是我们推崇的养生之道。孙思邈说的“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正是这个道理。
, 百拇医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如此。虽然物质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但生命的问题不减反增,这是为什么呢?从养生的角度说,缘于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这里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说,对待自然和社会,自我意识太强,索取之心过重,追逐享乐,追逐名利,这便是养生的大忌。在生活过程中,不是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养生,而是从身体的角度去追求效果,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就养生的目的而言,注重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其实是本末倒置。

    总之,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多读点经典著作,从古代先贤那里启发智慧,是体悟养生之道、走出误区的有效方法。

    误区之二:重术轻理

    重术轻理,是指在养生过程中重视养生之术,轻视养生之理。

    养生之理是指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其核心是要尽量使人之生理顺应自然之理,与天地合其德,动静得其宜,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如果不明此理,希冀一术以求长寿,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为长寿者,没有哪个是依赖一术而成的。可以这么说,世有养生之道、养生之理,而无长寿之技、长寿之术。
, 百拇医药
    怎样才能做到与天地合德?大概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不能把握、不能控制的,贵在能“顺”,就是知顺应、能适应,而且要自然,要坦然,不能对抗,不能抱怨,不能消极。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够把握、能够掌控的,贵在能“节”,就是知节制、能调节,而且要合理,要坚持,不要任意,不要无度,不可胡来。

    说到“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灵枢·本神》中有“顺四时而适寒暑”。因为天地变化是人所不能掌控的,因此要顺应自然时序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趋利避害,让自己的衣食住行符合四季气候的冷暖更替,顺天以适我。

    说到“节”,中医尤其强调饮食有节、喜怒有节、起居有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食饮有节”,《灵枢·本神》有“节阴阳而调柔刚”。如不知“节”,则身心违和。饮食不节则“病生于肠胃”,“喜怒不节则伤脏”,“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因此,知“节”而合“度”,才能达到“和”,“和”则健康。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英年早逝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早逝者有科技精英、企业总裁,有影视名星、政府官员等等,年龄大多在35~55岁之间。他们有学问、有才华、有成就,生活条件也不差,为什么会过早离世,难道不是与他们在生活工作中不懂节制有关吗?现代的人,或过度追求,或过度工作,或过度享乐,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忘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此外,当今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大多也是由于生活方式不良导致的。究其原因,关键也是不知“节”,或用心、用力太过,或运动、休息不及,无论过与不及,皆不合节,故身体不和。

    重术轻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重药轻食。若是有病之人,适当、合理用药是必须的。而无病之人,动辄用药,以为药为保命之必须,则有违自然之理。

    总之,要正确理解养生,走出养生误区。(刘更生), 百拇医药(本期博主:刘更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