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拔罐疗法 > 正文
编号:13074238
话拔罐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6日 中国医药报
     中医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且在民间广为流行。古时候,人们采用挖空的动物犄角来拔脓排毒止痛,所以被称为“角法”。在1000多年前的晋代,中医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有用竹筒罐来调理不适症状的描述。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出现了金属、陶瓷、竹木等各种材质的拔罐用具。

    拔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是中国传统医术中一项重要的健身、治病、养生措施,目前也是对所有中医医师要求掌握的基础操作之一。拔罐常常利用火燃烧罐内空气,使罐内部产生负压,让罐吸附于皮肤表面,所以习惯称之为“拔火罐”。拔罐通过局部热刺激、负压吸引作用,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可以达到逐寒祛湿、祛除淤滞、拔毒泄热、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目的,从而起到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脉,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祛除疾病、强体健身。

    由于拔罐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排湿、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因此在中医临床和民间广泛应用,尤其对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腰背痛、胃痛及局部皮肤麻木等具有良好效果。此外,拔罐对于感冒发热、头痛、眩晕、咳嗽、腹痛、慢性腹泻、月经失调、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拔罐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或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合。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来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不小心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致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可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同一位置不可以反复拔,但可以在多个位置拔,以增加治疗效果。很多患者生病后,常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火罐,这样做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如红肿,甚至皮肤起疱、破损。拔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不少人认为拔火罐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甚至认为,要拔出水疱才能体现出拔火罐的效果,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拔火罐时间过长,就可能出现水疱,这样不但使皮肤受伤,还可能引起感染。

    此外,拔火罐后还要注意避免风吹和洗澡。很多人在拔完火罐后感觉身体发热,喜欢迎风而立或者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拔罐后,局部皮肤毛孔处于张开状态,此时吹风或洗澡,特别容易因受风、受凉而诱发感冒或风湿疼痛;有时由于皮肤有微小破损,洗澡水刺激还很容易造成皮肤感染、发炎。所以建议拔罐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3~4小时,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李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