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997345
处暑时节话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23日 张家口晚报
处暑时节话养生
处暑时节话养生

     ■处暑时节中午热,早晚凉,普通人群别急加衣,有助锻炼耐寒能力;夜里外出要加衣,以保护阳气;夜晚睡觉时需盖薄被、关好窗,避免受凉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关节炎患者和体质较弱的老人及儿童都不适合“秋冻”

    ■晚上早睡一小时可解秋乏;多吃梨可除秋燥;开窗通风可祛湿气

    ■早晨起床后喝杯白开水,早餐喝杯豆浆,午餐喝碗汤,晚餐喝碗粥,睡前半小时喝杯牛奶,上下午各喝两杯茶

    今日迎来处暑节气。“处,去也,暑期至此而止”。如果说立秋后,暑气还很重,秋意还不够浓,那么从今天起,气温将逐渐下降,树叶开始凋零。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

    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黄帝内经》认为,处暑后阳气减弱,阴气增长。 因此,处暑时节应该通过合理的养生来调整体内阴阳,顺应节气变化。

    ◆穿着:别急加衣 处暑后昼夜温差变化逐渐增大, 夜晚睡觉时需增盖薄被,避免受凉。 虽然气温会有所降低, 但不建议过早增加衣物,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人体的耐寒能力。

    “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 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 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谨防“受凉受冻”,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特别提醒:特殊人群不宜秋冻 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 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 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起居:每天早睡一小时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所以此时,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早起是人们须知的。

    处暑后黑夜渐长,白昼逐渐变短,早睡可以收敛阳气,孕育阴气;早起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引导阳气外出,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 提高免疫力,减轻“秋乏”的困扰。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 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 另外,处暑期间,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脾被湿困住,也容易感到疲乏。

    处暑后应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睡1小时。夜寝时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特别是老年人,应“遇有睡意则就枕”。 夜里23—1点,中午11—13点,分别是子时、午时,老年人睡子午觉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增加子午觉对于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及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时—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时—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处暑后,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 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祛湿:开窗通风 俗语称,“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此时虽已入秋,但暑去仍需一段时间。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所以有“秋老虎”之说。 另外,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变幻, 稍不注意容易伤风感冒,陈年旧疾多有复发。

    祛暑湿先要做到多开窗通风,尤其是一早一晚,正所谓凉来暑自消。 留滞在身体里的暑湿,可用捶背的方法开宣肺气,开启身体的肃杀之气来祛湿。

    具体方法: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 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 这种方法可畅胸中之气, 通脊背经脉, 健肺养肺,以祛除身体的湿气。

    ◆祛乏:调整作息 处暑后人体出汗渐渐减少,代谢较夏季逐渐减慢,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 此时人们往往容易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

    调整好起居作息可让人远离秋乏。 首要的是晚上增加睡眠一小时, 另一方面要保证有质量的午觉,以养精神。

    除了保证充足睡眠, 多食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可驱“秋乏”。

    ◎祛秋乏食疗方: 百合银耳粥 百合银耳粥 (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煮粥食用) 就是不错的选择。 百合有清心润肺、滋阴宁神的作用,可减轻心悸、烦躁和失眠等症状。

    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和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两者共食正是祛除秋乏的佳品。

    ◆防燥:多吃梨 进入处暑时节, 人们会感到皮肤变得紧绷绷的, 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就是“秋燥”。为预防“秋燥”,可以适量多吃一点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比如梨子。梨味甘、微酸,性凉, 可以促进食欲, 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解热的作用。

    ◎梨粥:梨2~3个,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 加水煮粥。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银百秋梨羹: 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少凉:吃凉食最伤肠胃 暑热天气让人难以抵挡凉茶、凉面和冷饮的诱惑,而专家提醒我们,处暑节气之后要少吃“凉”了。

    凉面、凉粉、凉菜,凉爽可口,但是,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如果不卫生,则很容易诱发肠胃疾病。 暑热不减,吃热的东西,更有利于健康。专家分析, 现在无论是办公场所、家中,还是在地铁、商场等场所,基本都有空调,人体很少出汗,吃点热面之类,有助于让身体适度出汗,利于带走体内的湿热之邪。 正所谓“以热治热”,利于解暑,因为温热的食物摄入后可刺激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热量的散发。

    餐中或饭前饭后吃冷饮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有关研究,快速吃一大杯冰淇淋后,胃内的温度会由37℃快速下降至20℃以下,导致胃部收缩,减少胃酸分泌, 蠕动的消化工作也暂时“罢工”,大约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让胃部回复温暖状态,消化功能才会渐渐恢复正常。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积食、腹胀,次数多了便会引发消化不良。同时, 大量冷饮食品会稀释胃液,降低胃酸的杀菌能力,一些肠道致病菌就容易通过胃进入肠道,使人得痢疾、伤寒、肠炎等疾病。

    防治暑湿暑热引起的胃肠不适、消化不良,不应忽视运动。适宜的运动能助消化,也可以让自己远离暑热带来的胃肠不适困扰。

    ◆防病:温差大易引发感冒 在秋分之前, 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风寒或风热感冒。

    发病初期应及时用食物疗法恢复平衡。 早晨可吃几颗红枣、桂圆,也可适量吃些酸味食物,酸味主收敛。 此时人的中气不足,尽量别吃萝卜,易伤中气。

    ◆饮食:宜食清热安神之品 处暑节气可以多食用一些清余热、安心神、养阴润燥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莲藕等食物, 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

    还应多吃西红柿、 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葡、梨等,有助于克服疲倦。 要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碱性食物,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消除疲劳。

    处暑时节增加水和流食的摄入,对健康大有裨益。 提倡采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5个1杯,即早晨起床后喝1杯白开水,早餐时喝1杯豆浆,午餐时喝1碗汤,晚餐时喝1碗粥,睡前半小时喝1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两杯茶。

    处暑后,气候干燥,人的皮肤、口唇容易干裂,此时可以喝以下养生粥

    ◎胡萝卜粳米粥:把切碎的胡萝卜与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常喝此粥,还有健胃、补脾、助消化的作用。

    ◎核桃粳米粥:把洗净的核桃肉与粳米一同煲粥,即可做成核桃粳米粥。 秋季常喝此粥,不仅能补肾, 还可以预防阳痿、遗精等症, 并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一代大师梅兰芳平时就常喝核桃粥保养皮肤。若觉得消化功能欠佳,还可加入山药、小米同熬,食补效果更佳。

    (综合自京华时报、生命时报、北京晚报、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