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
张元素,生卒年不详,字洁古,晚号洁古老人、易水老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名医学家,易水学派创始人。撰有《医学启源》、《珍珠囊》、《洁古家珍》三部著作存世。
张元素生性聪明,自幼攻读四书五经,《金史》记载他“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他博闻强识,潜心医学二十余年,终于洞彻医理。名医刘完素患伤寒证,他一剂治愈,因而声名鹊起。张元素精究《内经》,推崇仲景之学,认为“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他对《中藏经》、钱乙的“五脏辨证”亦均有研究,其学术观点的形成深受以上医家和著作的影响。
张元素在本草学领域创立了一整套包括四气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引经报使等学说在内的理论和原则。这些理论在明代《本草发挥》《本草纲目》等著作中得到较好继承,并成为现代中医药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药物有寒、凉、温、热之性,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而性味又有厚薄、阴阳之别,药物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功效。并进一步阐述各类药物治疗不同脏腑、经络疾病的特异性,总结出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他认为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据此合理应用,因其性而调之,可使身体维持平和。这些论述,已成为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指导原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高度评价张元素:“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他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倡导不要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作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扶养胃气”学说。他生活的时代,刘河间所倡“寒凉”攻邪之法盛行。张元素不盲从“寒凉清热”之风,而是注重四时阴阳升降之法用药,强调“扶养胃气”。他认为“四时以胃气为本”“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杂病治疗中重视“养正”之法,认为“养正积自除”,创制枳术丸、白术散、加减冲和汤等健脾消痞方剂,最终形成以“扶护元气”为突出特色的“易水学派”。
张元素学说的诸多创新,被众多医家继承和发扬,繁荣了金元医学。《元史》载:“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李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学。”他的学说被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医家传承,形成颇具规模的“易水学派”。李杲继承并发展其“扶养胃气”学说及用药心法,创立以脾胃理论为核心的“补土派”。朱丹溪继承其“古方新病”思想,认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创立“滋阴派”。张元素之子张璧继承父业,在脉学方面尤为擅长,撰有《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颇多个人创见,享誉当时。“易水学派”作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风格的一大流派,二者互相争鸣,共同发展,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张元素医术高超,医理精湛,既无家学渊源,又无师承授受,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自学成才、卓有创见的医学大家。著名政治家许衡推崇张元素医学思想为“医中之王道”。元代王祎则认为“张洁古、刘守真、张子和、李明之四人者作,医道于是乎中兴”。张元素于金元医学导夫先路,论其学力与影响,足以方驾“金元四家”,而毫无愧色。
(北京博爱堂名医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