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打造心脏康复品牌
多科整合、五大处方、双“心”门诊、4S服务模式,作为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机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基于智慧医疗,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心血管预防与康复模式——
心脏手术后患者40%~50%都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女士2010年因心肌梗死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她焦虑、不敢运动、不爱与人交流,生活蒙上了阴影。2015年,她来到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求医。
“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推广心脏康复治疗势在必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瑞杰说。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探索完善的综合治疗模式及多专业联合的诊疗模式,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应政策号召,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心脏康复模式。
该院在原有心内科基础上整合了十余个专业科室,组成了包括心内科医师、康复医师、护士、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运动指导师等专业人员在内的服务团队,为每一位病人开具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个体化药物处方、科学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以及戒烟处方,这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帮助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同时还预防了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尤显效
“用手臂左画圆,直到自己右边的太阳穴……”孙女士正在跟随医院康复医师进行运动处方中的中医运动实践——太极拳。“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通过动静交替的方式调整气血,养护阳气,对于植入心脏支架后的患者极为有益。”该院心内科主任姜红岩表示,“我们利用耳穴、针刺等帮助病人戒烟、调养身体,收到了良好效果,还按照中医药膳配方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了科学指导。”该院发挥中医药优势,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
孙女士告诉记者,她先到心脏康复门诊看病,随后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健康教育,双“心”门诊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焦虑情绪。“现在我爱上了品茶,学会了科学合理膳食,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起来了。今年初我还尝试了滑雪和爬山运动,也没有觉得心脏不适。”孙女士为自己病情的好转开心。
双“心”门诊创始人、该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胡大一介绍,“我们还组建了‘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患者微信群,实现实时患患、医患互动。”借助公众号“康复助手”,患者可以定期获得健康知识推送及健康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科学运动、健康饮食、调适心理、远离烟草。
, 百拇医药
科学监测保安全
像孙女士这样的患者来到医院后,医生会利用心肺运动功能检测仪对其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带上透气面罩后,仪器会对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同时心率、血压、心电图等身体指标也会被监测。当孙女士通过测试后,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了。“现在运动起来不像以前那样盲目和害怕了,知道了自己能够达到的有效强度后,我的心情也慢慢好起来,如果觉得不舒服,可以告诉医生再进行运动目标的调整。”孙女士说。
据姜红岩介绍,病人在心脏康复中心的康复运动与平时的运动完全不同,医生会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以及病情分析,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促进患者的心脏康复。科学的运动处方解决了很多患者“想动却又不敢动”的难题。
智慧探索求发展
“打造一个基于智慧医疗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4S店’,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全程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很有必要。”李瑞杰指出,大数据时代需要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利用。
, http://www.100md.com
该院心脏康复中心顺应趋势,应用智慧化手段,对患者进行持续、全程的康复监督和指导,提高了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和有效性。搭建的心脏康复云平台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存储了治疗的全程信息,便于医生查阅。患者离开医院后,通过穿戴设备,上传生命体征信息,平台中心可实时进行结果反馈,实现远程监测和预警。同时患者还可将心脏康复信息定期上传至康复助手APP,医生定期查看,对院外康复患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康复指导。
“在家就可以利用医院研发的系统进行自我监测,非常方便,随时掌握自己的生理数据就像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一样,真好!”孙女士对医院的“4S”服务模式赞不绝口。
心脏康复中心成立的一年半时间里,已为600余人进行了心脏康复评估,为千余人次提供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指导,举办了十余次30人以上的心脏康复健教活动,并通过微信、座谈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这些还远远不够,距离打造一个完善的心脏康复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瑞杰感叹。目前该院心脏康复中心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同时对全院医生护士进行整体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培训,接受数十家医疗机构参观学习,借助中西医结合战略联盟,对11家社区的全科医生进行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为开展社区(家庭)心脏康复工作储备人才,最终实现I、II、III期连续性心脏康复服务模式。”李瑞杰踌躇满志。
“希望能够有更多像我一样需要进行心脏康复的病人参与到医院的全程科学指导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日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孙女士充满期待。(杨柳 赵雯), http://www.100md.com
心脏手术后患者40%~50%都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女士2010年因心肌梗死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她焦虑、不敢运动、不爱与人交流,生活蒙上了阴影。2015年,她来到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求医。
“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推广心脏康复治疗势在必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瑞杰说。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探索完善的综合治疗模式及多专业联合的诊疗模式,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应政策号召,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心脏康复模式。
该院在原有心内科基础上整合了十余个专业科室,组成了包括心内科医师、康复医师、护士、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咨询师、运动指导师等专业人员在内的服务团队,为每一位病人开具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个体化药物处方、科学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以及戒烟处方,这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帮助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同时还预防了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尤显效
“用手臂左画圆,直到自己右边的太阳穴……”孙女士正在跟随医院康复医师进行运动处方中的中医运动实践——太极拳。“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通过动静交替的方式调整气血,养护阳气,对于植入心脏支架后的患者极为有益。”该院心内科主任姜红岩表示,“我们利用耳穴、针刺等帮助病人戒烟、调养身体,收到了良好效果,还按照中医药膳配方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了科学指导。”该院发挥中医药优势,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
孙女士告诉记者,她先到心脏康复门诊看病,随后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健康教育,双“心”门诊极大地缓解了她的焦虑情绪。“现在我爱上了品茶,学会了科学合理膳食,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起来了。今年初我还尝试了滑雪和爬山运动,也没有觉得心脏不适。”孙女士为自己病情的好转开心。
双“心”门诊创始人、该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胡大一介绍,“我们还组建了‘过好支架人生俱乐部’患者微信群,实现实时患患、医患互动。”借助公众号“康复助手”,患者可以定期获得健康知识推送及健康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科学运动、健康饮食、调适心理、远离烟草。
, 百拇医药
科学监测保安全
像孙女士这样的患者来到医院后,医生会利用心肺运动功能检测仪对其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带上透气面罩后,仪器会对她吸入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同时心率、血压、心电图等身体指标也会被监测。当孙女士通过测试后,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了。“现在运动起来不像以前那样盲目和害怕了,知道了自己能够达到的有效强度后,我的心情也慢慢好起来,如果觉得不舒服,可以告诉医生再进行运动目标的调整。”孙女士说。
据姜红岩介绍,病人在心脏康复中心的康复运动与平时的运动完全不同,医生会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以及病情分析,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促进患者的心脏康复。科学的运动处方解决了很多患者“想动却又不敢动”的难题。
智慧探索求发展
“打造一个基于智慧医疗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4S店’,建立预防、治疗、康复全程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很有必要。”李瑞杰指出,大数据时代需要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利用。
, http://www.100md.com
该院心脏康复中心顺应趋势,应用智慧化手段,对患者进行持续、全程的康复监督和指导,提高了患者的心脏康复依从性和有效性。搭建的心脏康复云平台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存储了治疗的全程信息,便于医生查阅。患者离开医院后,通过穿戴设备,上传生命体征信息,平台中心可实时进行结果反馈,实现远程监测和预警。同时患者还可将心脏康复信息定期上传至康复助手APP,医生定期查看,对院外康复患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康复指导。
“在家就可以利用医院研发的系统进行自我监测,非常方便,随时掌握自己的生理数据就像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一样,真好!”孙女士对医院的“4S”服务模式赞不绝口。
心脏康复中心成立的一年半时间里,已为600余人进行了心脏康复评估,为千余人次提供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指导,举办了十余次30人以上的心脏康复健教活动,并通过微信、座谈等形式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服务。
“这些还远远不够,距离打造一个完善的心脏康复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瑞杰感叹。目前该院心脏康复中心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同时对全院医生护士进行整体心脏康复相关知识培训,接受数十家医疗机构参观学习,借助中西医结合战略联盟,对11家社区的全科医生进行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为开展社区(家庭)心脏康复工作储备人才,最终实现I、II、III期连续性心脏康复服务模式。”李瑞杰踌躇满志。
“希望能够有更多像我一样需要进行心脏康复的病人参与到医院的全程科学指导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日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孙女士充满期待。(杨柳 赵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