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思慧
忽思慧,又称和斯辉,生卒年不详,大约为十三、十四世纪人,蒙古族。元代著名营养学家,官至饮膳太医。忽思慧继承前代本草著作与历代名医食疗成就,总结宫廷、官府及各族食疗经验,编撰完成《饮膳正要》一书。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为赵国公常普兰奚的下属,两人关系密切。常普兰奚于延祐二年(1315年)任金紫光禄大夫、徽政院使,掌管侍奉皇太后诸事之职。忽思慧也因此自延祐年间(1314-1320年)选充饮膳之职,负责宫廷营养调配及饮食卫生。期间,他与常普兰奚在食疗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后来,忽思慧供职中宫,以膳医身份侍奉文宗皇后卜答失里。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使他有条件了解和总结、整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他负责宫廷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经验,为日后编撰完成《饮膳正要》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的饮食疗法具有悠久历史,早在周代,宫廷中就专门设置两名为王室服务的“食医”,负责宫廷饮食。元代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迁居中原使许多皇室成员水土不服,身体虚弱;蒙古部族之间相对稳定的婚姻关系成为近亲繁殖的温床,元中期的皇帝大多体弱多病;蒙古贵族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大量饮酒而少食或者不食蔬菜水果,对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以上种种因素,使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食医与食官,并迫切需要有一部适合本民族特点的食疗养生专著。自成吉思汗始就设置食医之职,元世祖忽必烈更是“饮食必稽于本草”,设置执掌饮膳的太医四人,负责宫廷的补养调护之术,且每日需将“所职何人,所用何物”,“标注于历,以验后效”。元文宗即位后,设立奎章阁学士院及附属机构艺文监,校正和刊刻汉文经籍,这也为《饮膳正要》得以刊刻提供了重要条件。
《饮膳正要》一书是忽思慧在广泛搜集蒙、回、维、藏、汉等民族食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任职宫廷饮膳太医的经验编撰而成。此书的完成也得到了常普兰奚、耿允谦、张金界奴、拜住等人的大力支持。该书强调食疗保健以预防疾病的主导思想,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的原则,提倡选用无毒、补益的药物,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全书分3卷,约31200余字。卷1论述了养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和饮酒避忌,选录了100多种历代所用的羹、汤、面、粥等食品,并附有疗效介绍。卷2精选94种“聚珍异馔”,69种“诸般汤煎”,61种“食疗药膳”,以及所谓神仙服饵方法24则,列有配方,也有功能主治。卷3附图论述24种谷物、39种水果、46种蔬菜、31种家畜野兽、17种家禽飞鸟、17种鱼类、13种药酒及30多种调味品的性味功效及有毒无毒情况。
《饮膳正要》既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廷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学专著,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以继承发扬前代食疗学成就为经,以广泛吸取汉、蒙、藏、维等各族人民各具特色的饮食经验为纬,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民族医药与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因此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中记载了许多食疗养生的方法,例如“先饥而食,食勿令饱”,“烂煮面、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等,对引导当时的生活饮食习惯很有现实意义;其倡导的“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后粥”,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该书还从多方面教导后人正确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作者并不认为只有山珍海味才具有营养价值,日常食品如羊肉、奶类、蔬菜、瓜果、五谷等都具有补益作用;提醒人们要防止食物在烹饪和存储过程中失去营养价值;防止由于饮食不洁造成身体危害,并在医学中首次引入“食物中毒”一词;主张治病先用饮食调理,之后再求助于药物等见解。书中收载了不少外来药物及食物,其中有的外来药物如孩儿茶未见于以前文献,为《饮膳正要》所首载。书中所载的许多外来药物,被《本草品汇精要》与《本草纲目》等元及元以后的本草书籍所收载,并逐渐成为中医学中的常用药物。
(北京博爱堂名医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