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9月1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这所始建于1956年、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见证了高等中医药教育起步、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走过六十年光辉历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无数中医药学大家从这里走出,他们不仅以医德医术著称于世,更成为中医药诸多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
“五老上书” 创中医药教育改革之先
“刚来学校任教时,学校大门还是木板钉的,我们只有5个老师,但令人振奋的是学校的功能比较全。”说起建院初期的情景,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现任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刘振民如数家珍。
改革之路从未间断,刘振民讲起当年一件轰动高等教育的往事:1962年,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当时任教的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五位中医专家建言,以《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为题,直指中医药教育教学之时弊,从此匡正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改革由此起步,从此一直秉承中医为主体的坚定思想,形成了从容自信的办学定力,成为中医教育的定盘星。
坚守中医之道 创新中医师承教育
“我们会不断地要求学生背诵中医经典,熟悉药理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生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博士生导师张冰是国医大师颜正华的传承弟子,她见证了学校如何在坚守中医之道中创新传承。现在,以颜正华教授临床经验建设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成为临床中药学教学、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平台,也形成了以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为核心、以现代化技术为辅助的现代教学方式。
“当体会到别人给我推拿的感受,我才知道自己给别人治疗时应该用什么力度和手法。”正在针灸推拿学院实操室练习的学生秦佳欣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这样的实操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
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正在实操室指导学生练习推拿手法,“学校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临床教学理念,并多年坚持,学校一直很重视实践、实训环节。”在他看来,北中医的这套教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督促着老师们不断进步。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是北中医践行和坚守的中医人才成长模式。“创新是坚守中医之道的创新,是超越古人的创新,是海纳百川的创新,中医理论是最珍贵的财富,绝不能丢弃,这样才能缔造更加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教育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说。
该校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先后创办九年制“岐黄国医班”、八年制“卓越中医师”计划、八年制“时珍国药班”和六年制“卓越中药师”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中医药领域长学制教学的标杆,其坚持师承、家传的中医特色教育理念,更成为中医药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
目前,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40所临床实习医院。形成了以5位国医大师、9位首都国医名师、57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48名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等为代表的高层次教育和医疗专家团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3个。雄厚的教学团队,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坚守中医之道精神和理念的力量源泉。
建海外中医中心 创新中医药传播模式
“推拿也能治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付国兵,2014年刚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时,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的质疑。
但如今,当地百姓对中医已从最初的怀疑转为信赖。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获准以医院资质运营,成为在俄的外国传统医疗机构获官方认证的首次突破。
自从该校25年前在德国主办海外第一个中医院以来,学校一直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近年来,又率先提出和实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该校的海外战略蓝图逐渐显现。通过临床服务,让当地民众领略中医魅力,并接纳中医药治疗手段。以医疗带动教学,与当地著名医科大学合作,逐步增加中医学科在当地教育体系的比重。最终,让中医科研走入当地的权威学术界,为中医药在当地立法铺平道路。
校长徐安龙坚信,主动走出国门更是对学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倒逼”。“海外战略虽以医开道、教育为先,但最终目标是教育、医疗、科研、文化传播并举,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带动未来跨国科研合作,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些中医中心虽然起步模式不同,但都是与国外著名医科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以期从高层次对各国中医药立法、教育、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
回首60年来,该校创造了一个个“中医外交佳话”:该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3+2“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中医硕士学位项目,标志着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澳大利亚中医中心合作协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共同见证下签署;与加拿大昆特仑理工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在北美地区建立第一所公立中医学院、首个公立大学中医本科学位、首个公立大学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平台。
输送领军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
20世纪70年代“清开灵注射液”问世,开创了我国中药大复方注射液规范化研究先河;“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发展;“太空养心丸”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完成任务做出重要贡献;中风病中医诊疗与疗效评定标准被纳入中医行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标准体系服务规范》……这些成果一一书写在北中医的历史上。
从联合研制出第一个抗“非典”中药,到打造一批集教育、医疗、科研、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60年来,北中医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行业亟须、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至今,学校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4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向世界输送2万余名各层次中医药人才,一批又一批学子成为中外中医药教育、科技、医疗、管理和产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到建校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若干特色、优势学科稳居世界前列,学校在国际医疗教学科研上具有重要影响。” 徐安龙说,回顾成绩放眼未来,学校正逐步着手规划新的发展蓝图。 (丁洋)
走过六十年光辉历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无数中医药学大家从这里走出,他们不仅以医德医术著称于世,更成为中医药诸多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
“五老上书” 创中医药教育改革之先
“刚来学校任教时,学校大门还是木板钉的,我们只有5个老师,但令人振奋的是学校的功能比较全。”说起建院初期的情景,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现任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刘振民如数家珍。
改革之路从未间断,刘振民讲起当年一件轰动高等教育的往事:1962年,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当时任教的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五位中医专家建言,以《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为题,直指中医药教育教学之时弊,从此匡正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方法。这就是中医教育史上著名的“五老上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改革由此起步,从此一直秉承中医为主体的坚定思想,形成了从容自信的办学定力,成为中医教育的定盘星。
坚守中医之道 创新中医师承教育
“我们会不断地要求学生背诵中医经典,熟悉药理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生们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博士生导师张冰是国医大师颜正华的传承弟子,她见证了学校如何在坚守中医之道中创新传承。现在,以颜正华教授临床经验建设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成为临床中药学教学、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平台,也形成了以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为核心、以现代化技术为辅助的现代教学方式。
“当体会到别人给我推拿的感受,我才知道自己给别人治疗时应该用什么力度和手法。”正在针灸推拿学院实操室练习的学生秦佳欣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这样的实操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
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正在实操室指导学生练习推拿手法,“学校最早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临床教学理念,并多年坚持,学校一直很重视实践、实训环节。”在他看来,北中医的这套教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督促着老师们不断进步。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悟妙道”是北中医践行和坚守的中医人才成长模式。“创新是坚守中医之道的创新,是超越古人的创新,是海纳百川的创新,中医理论是最珍贵的财富,绝不能丢弃,这样才能缔造更加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教育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说。
该校在创办“院校-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教改实验班”基础上,先后创办九年制“岐黄国医班”、八年制“卓越中医师”计划、八年制“时珍国药班”和六年制“卓越中药师”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中医药领域长学制教学的标杆,其坚持师承、家传的中医特色教育理念,更成为中医药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完美结合的典范。
目前,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40所临床实习医院。形成了以5位国医大师、9位首都国医名师、57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48名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等为代表的高层次教育和医疗专家团队,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2个,“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33个。雄厚的教学团队,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坚守中医之道精神和理念的力量源泉。
建海外中医中心 创新中医药传播模式
“推拿也能治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付国兵,2014年刚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时,经常听到患者这样的质疑。
但如今,当地百姓对中医已从最初的怀疑转为信赖。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医中心获准以医院资质运营,成为在俄的外国传统医疗机构获官方认证的首次突破。
自从该校25年前在德国主办海外第一个中医院以来,学校一直积极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近年来,又率先提出和实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该校的海外战略蓝图逐渐显现。通过临床服务,让当地民众领略中医魅力,并接纳中医药治疗手段。以医疗带动教学,与当地著名医科大学合作,逐步增加中医学科在当地教育体系的比重。最终,让中医科研走入当地的权威学术界,为中医药在当地立法铺平道路。
校长徐安龙坚信,主动走出国门更是对学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倒逼”。“海外战略虽以医开道、教育为先,但最终目标是教育、医疗、科研、文化传播并举,培养国际化中医人才,带动未来跨国科研合作,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些中医中心虽然起步模式不同,但都是与国外著名医科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以期从高层次对各国中医药立法、教育、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
回首60年来,该校创造了一个个“中医外交佳话”:该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3+2“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成为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中医硕士学位项目,标志着中医硕士学位教育首次进入欧盟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澳大利亚中医中心合作协议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共同见证下签署;与加拿大昆特仑理工大学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在北美地区建立第一所公立中医学院、首个公立大学中医本科学位、首个公立大学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平台。
输送领军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
20世纪70年代“清开灵注射液”问世,开创了我国中药大复方注射液规范化研究先河;“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发展;“太空养心丸”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完成任务做出重要贡献;中风病中医诊疗与疗效评定标准被纳入中医行业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标准体系服务规范》……这些成果一一书写在北中医的历史上。
从联合研制出第一个抗“非典”中药,到打造一批集教育、医疗、科研、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60年来,北中医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解决行业亟须、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至今,学校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4万余名高等中医药人才,向世界输送2万余名各层次中医药人才,一批又一批学子成为中外中医药教育、科技、医疗、管理和产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
“到建校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若干特色、优势学科稳居世界前列,学校在国际医疗教学科研上具有重要影响。” 徐安龙说,回顾成绩放眼未来,学校正逐步着手规划新的发展蓝图。 (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