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880825
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临床人才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568期
     上海中医药大学积极参与执业医师资格“考教结合”试点改革,通过中医人文与跨学科教育、经典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融合等手段,提升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召开“2016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考试总结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此次“分阶段考试”考试中,总体通过率位于全国参试院校首位,其中龙华临床医学院本科生的成绩名列前茅,笔试通过率85%、技能考核通过率100%,高于其他参试学校平均水平。

    教改注重早期学习教育

    多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理念,在全国率先实施医学院校学分制改革,毎年安排8~10周的小学期用于临床实践与人文通识教育。学校前期强化学生的临床体验,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医院、中药房乃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实践活动,并强调跟师学习与服务病患的相结合,社会性的人文实践与中医内涵相融合,同时更注重课程教学的整合效应。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何文忠表示:“我们让学生早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并优化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同时开设小学期跨学科专业学习夏令营,中医学专业学生还与营养、护理、康复、中药专业的同学组成混合小组,围绕中医健康热点问题进社区、进家庭开展实践与研究。进入临床阶段后,依托“5+3”一体化教学计划,重点开展床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并嵌入实习轮转过程逐步实施。同时,利用规培时间把专科体验融入其中,提高中医思维的整体性”。

    经典学习融入临床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名医工作室的中医医院,龙华临床医学院始终在思考如何将“激活”教学资源。学校教务处副处长舒静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围绕中医人才“读经典、做临床”的教学理念,打造经典学习“早期导入—中期精读——后期临床升华”的三段式、梯度提升的教学模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机制创新,打破科室的“围墙”。将基础医学院理论课教师和临床医学院名医工作室成员有机融合,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将经典融入在临床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经典教学门诊”“经典教学查房”让学生体悟经典内涵,理解中医要义。

    此外,龙华临床医学院开设“中医经典小讲堂”“岐黄学社”等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经典提供方便,提升学生中医临诊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与名中医面对面”“中医医案选析”“中内带教门诊”“灵兰讲堂——走进名老中医”等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系统分析理、法、方、药的运用规律,培养中医临证思维提供了有力支撑。

    龙华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刘萍表示,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是核心工作,医院各科室围绕教学知识点、核心技能,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构建“理论与临床相衔接”的床边实践教学体系,将临床分散的知识和技能聚合,向学生系统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强化“能力”型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推动考核方式的改革。龙华临床医学院教学处处长吴晓莉表示,该院各科室都建立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评价的新模式。该评价体系反馈教学实践效果、定期召开试卷分析会议、分析考核成绩,结合学情特点发现教学不足之处。

    “考核评价的宗旨在于导向作用,我们组织教师讨论最多的就是学术问题,只有把中医临床问题挖深挖透,才能利于学生辨证、看病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吴晓莉说。

    何文忠表示,优秀中医的培养离不开名医大家的引领,中医教育不可缺失师承环节。为此,学校启动“卓越教师发展工程”,组建包括30名国家级名中医、30名学科领军人才、40名青年优才在内的“中医药学术共同体”,开展三年一轮的“百人高级研修班”系列学习活动。师生共修共悟,形成以学科交融、群英荟萃的成长生态,给卓越中医人的成长提供保障。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表示,执业医师分阶段考核实证研究是我国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工作的新举措,体现考核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新一轮医学教育质量检测评估提供了抓手。上海中医药大学将紧跟医教协同形势发展,统筹布局深化内涵,不断提高中医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刘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