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陌生”的足踝骨病很“常见”
![]() |
![]() |
拇外翻、跖腱膜炎、韧带捩伤、平足症
[ 核心提示 ] 运动中骨折,不小心崴到了脚……这些足部损伤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还有一些如拇外翻、跖腱膜炎、平足症等,这些足踝部位容易发生的骨病就很少有人听说了。
拇外翻:
“帽子戴正”趁年轻 “女士爱穿高跟鞋、尖头鞋,鞋穿不好,就容易得拇外翻。”提起拇外翻这种因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市第二医院创伤二科副主任医师侯建雄如是说。 他介绍,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使拇趾向第二趾过份挤压。拇外翻畸形在穿鞋人群中的发病率比不穿鞋人群高15倍。紧束前足的鞋子是导致拇外翻畸形的首要致病因素。 此外,遗传也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中。在系统性关节病患者中,拇外翻很常见,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关节囊的破坏, 导致拇外翻畸形。
“对于一个拇外翻的足来说,人们感受痛苦最大的是内侧的大骨盖,穿鞋的时候卡磨、走长路后的针刺样疼痛不适。好多人就诊时要求把那个凸起锯掉,这想法太简单了,脚趾相当于帽子,跖骨是头,那样就等于帽子戴歪了,把露出来的头锯掉,这可不合适。”侯建雄建议, 拇外翻患者应当及早手术,将“帽子戴正”。因为年轻时关节软骨还未发生多少退变,而老年人骨头疏松骨质不佳,无法对骨头牢固固定,而且骨关节退变严重,即便对位后不疼了, 关节面也会磨损,以后也会酸胀不适影响全足功能。
跖腱膜炎:
身体发胖是主因 在市第二医院足踝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跖腱膜炎,它属于足踝最易发生的一种疾病。 侯建雄介绍,跖腱膜炎最典型表现是,早晨下床脚落地那一刻,脚后跟割裂样或锥刺样疼痛,“多数人忽略它的存在, 以为过段时间就好了;部分人听从他人的建议,就是越疼越走,跺跺脚;另一种说法是补肾气。 其实,这三种说法我认为都不正确。 ”侯建雄表示。
说起跖腱膜炎的病因,侯建雄介绍, 总体病因就是体重增加、负重增加、足弓塌陷和跟腱挛缩。“身体发福,脚的负担就自然而然变大了,走路的时候负重也加大,足弓塌陷就是说脚弓降低了,致使小腿后面的筋变短。 ”在跖腱膜炎的临床治疗中,市第二医院有一套完善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能达到75%以上。
侯建雄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缓解跖腱膜炎的锻炼方式是,晨起下床前坐在床上用手勾住脚尖30秒,松10秒,反复三次再下床;每天做弓箭步锻炼100到200次,或者可以采取足尖踩墙拉伸足底腱膜、穿硬厚底鞋垫足弓垫、减轻体重、减少活动等办法。
韧带捩伤:
频繁“崴脚”事不小 踝关节韧带捩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崴脚, 是一种很常见的损伤,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 在小孩或老年人中出现是由于韧带不健全或软弱,在成年人中出现多数是因活动多,运动量大。侯建雄指出,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则会使病期延长,甚至成为习惯性踝关节捩伤或损伤性关节炎,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崴脚无小事,你轻视它,它就会烦扰你。”侯建雄指出,韧带捩伤需要休息3周才会完全康复,韧带断裂1根需要在硬性支具下固定2-3周再弹性固定3周才会愈合,如果是踝关节处韧带断裂2根以上,就需要手术。
侯建雄提醒, 很多人崴脚之后陷入了误区,有些人崴脚后4、5个月不见好。 原因是因为疼痛脚部一动不动,其实崴脚后除了韧带损伤,还可能出现了软骨损伤、距下关节的损伤。 所以崴脚后最好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确定病因后,再进行相应治疗和康复训练。
平足症:
“没脚心”的孩子得早治 平足症即人们常说的 “没脚心”, 它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侯建雄曾对我市小学生进行过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显示, 约有25%的小学生出现了平足症。侯建雄说, 孩子们患上平足症不见得疼或者不舒适, 对日常生活也没有发觉有什么太大影响。 也有些扁平足的孩子出现了脚歪把鞋撑坏、 不敢运动的情况。 “平足症后期的危害有很多, 例如腰疼、 膝盖疼。” 侯建雄指出, 腰疼的原因是脚心没了, 小腿跟着向内扣, 医学上称之为 “旋前”,膝关节拧着, 屁股撅着, 腰往前塌, 腰和膝盖都会不舒服, 到了老年期, 平足症患者的脚会更加僵硬。
侯建雄指出, 人区别于动物身体上的标志之一就是足弓。 足弓从4岁左右开始发育。 10岁就会停止。 所以孩子一旦发现平足症就需要接受治疗, 而且这时手术的创伤也最小。 功能训练中,一般会增强足内在肌的锻炼、 垫足尖、 走沙地等等, 手术目前最微创的是距下关节制动术, 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简单的方法对扁平足进行检查, 方法是脱鞋光脚站立, 两脚分开与肩等宽, 两眼平视前方, 两臂自然下垂。 顺着小腿肚后面往下观察, 正常的足跟和后面的筋呈一直线, 向里不好,再从前面观察, 没有脚心, 就可以确定为平足。
寰俊鏂囩珷
鍏虫敞鐧炬媷
璇勮鍑犲彞
鎼滅储鏇村
鎺ㄥ瓨缁欐湅鍙�
鍔犲叆鏀惰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