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陌生”的足踝骨病很“常见”
拇外翻、跖腱膜炎、韧带捩伤、平足症
[ 核心提示 ] 运动中骨折,不小心崴到了脚……这些足部损伤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还有一些如拇外翻、跖腱膜炎、平足症等,这些足踝部位容易发生的骨病就很少有人听说了。
拇外翻:
“帽子戴正”趁年轻 “女士爱穿高跟鞋、尖头鞋,鞋穿不好,就容易得拇外翻。”提起拇外翻这种因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市第二医院创伤二科副主任医师侯建雄如是说。 他介绍,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使拇趾向第二趾过份挤压。拇外翻畸形在穿鞋人群中的发病率比不穿鞋人群高15倍。紧束前足的鞋子是导致拇外翻畸形的首要致病因素。 此外,遗传也是拇外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中。在系统性关节病患者中,拇外翻很常见,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关节囊的破坏, 导致拇外翻畸形。
“对于一个拇外翻的足来说,人们感受痛苦最大的是内侧的大骨盖,穿鞋的时候卡磨、走长路后的针刺样疼痛不适。好多人就诊时要求把那个凸起锯掉,这想法太简单了,脚趾相当于帽子,跖骨是头,那样就等于帽子戴歪了,把露出来的头锯掉,这可不合适。”侯建雄建议, 拇外翻患者应当及早手术,将“帽子戴正”。因为年轻时关节软骨还未发生多少退变,而老年人骨头疏松骨质不佳,无法对骨头牢固固定,而且骨关节退变严重,即便对位后不疼了, 关节面也会磨损,以后也会酸胀不适影响全足功能。
跖腱膜炎:
身体发胖是主因 在市第二医院足踝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跖腱膜炎,它属于足踝最易发生的一种疾病。 侯建雄介绍,跖腱膜炎最典型表现是,早晨下床脚落地那一刻,脚后跟割裂样或锥刺样疼痛,“多数人忽略它的存在, 以为过段时间就好了;部分人听从他人的建议,就是越疼越走,跺跺脚;另一种说法是补肾气。 其实,这三种说法我认为都不正确。 ”侯建雄表示。
说起跖腱膜炎的病因,侯建雄介绍, 总体病因就是体重增加、负重增加、足弓塌陷和跟腱挛缩。“身体发福,脚的负担就自然而然变大了,走路的时候负重也加大,足弓塌陷就是说脚弓降低了,致使小腿后面的筋变短。 ”在跖腱膜炎的临床治疗中,市第二医院有一套完善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能达到75%以上。
侯建雄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缓解跖腱膜炎的锻炼方式是,晨起下床前坐在床上用手勾住脚尖30秒,松10秒,反复三次再下床;每天做弓箭步锻炼100到200次,或者可以采取足尖踩墙拉伸足底腱膜、穿硬厚底鞋垫足弓垫、减轻体重、减少活动等办法。
韧带捩伤:
频繁“崴脚”事不小 踝关节韧带捩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崴脚, 是一种很常见的损伤,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 在小孩或老年人中出现是由于韧带不健全或软弱,在成年人中出现多数是因活动多,运动量大。侯建雄指出,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则会使病期延长,甚至成为习惯性踝关节捩伤或损伤性关节炎,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
“崴脚无小事,你轻视它,它就会烦扰你。”侯建雄指出,韧带捩伤需要休息3周才会完全康复,韧带断裂1根需要在硬性支具下固定2-3周再弹性固定3周才会愈合,如果是踝关节处韧带断裂2根以上,就需要手术。
侯建雄提醒, 很多人崴脚之后陷入了误区,有些人崴脚后4、5个月不见好。 原因是因为疼痛脚部一动不动,其实崴脚后除了韧带损伤,还可能出现了软骨损伤、距下关节的损伤。 所以崴脚后最好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确定病因后,再进行相应治疗和康复训练。
平足症:
“没脚心”的孩子得早治 平足症即人们常说的 “没脚心”, 它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侯建雄曾对我市小学生进行过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显示, 约有25%的小学生出现了平足症。侯建雄说, 孩子们患上平足症不见得疼或者不舒适, 对日常生活也没有发觉有什么太大影响。 也有些扁平足的孩子出现了脚歪把鞋撑坏、 不敢运动的情况。 “平足症后期的危害有很多, 例如腰疼、 膝盖疼。” 侯建雄指出, 腰疼的原因是脚心没了, 小腿跟着向内扣, 医学上称之为 “旋前”,膝关节拧着, 屁股撅着, 腰往前塌, 腰和膝盖都会不舒服, 到了老年期, 平足症患者的脚会更加僵硬。
侯建雄指出, 人区别于动物身体上的标志之一就是足弓。 足弓从4岁左右开始发育。 10岁就会停止。 所以孩子一旦发现平足症就需要接受治疗, 而且这时手术的创伤也最小。 功能训练中,一般会增强足内在肌的锻炼、 垫足尖、 走沙地等等, 手术目前最微创的是距下关节制动术, 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简单的方法对扁平足进行检查, 方法是脱鞋光脚站立, 两脚分开与肩等宽, 两眼平视前方, 两臂自然下垂。 顺着小腿肚后面往下观察, 正常的足跟和后面的筋呈一直线, 向里不好,再从前面观察, 没有脚心, 就可以确定为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