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ppt课件:03-09-肾综合征出血热.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083KB)。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
赵 志 新
zxzhao@21cn.com
一、 概述
*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二、 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 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10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汉坦病毒(Ⅰ型)、汉城病毒(Ⅱ型)。
*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三、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四、发病机制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感染
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
2. 出血的机制
*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
3. 肾损害机制
*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 肾间质水肿、出血
*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五、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 ......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
赵 志 新
zxzhao@21cn.com
一、 概述
*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 由汉坦病毒(EHFV)引起,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 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
二、 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 汉坦病毒
*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性单链RNA病毒。
* ≥10个血清型,我国主要为汉坦病毒(Ⅰ型)、汉城病毒(Ⅱ型)。
* 对热、酸、消毒剂、紫外线敏感。
三、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啮齿类,猫、狗和家兔。
* 传染源:鼠为主要传染源,我国主要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最重要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
* 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有较强免疫力。
流行特征
* 有地区性:欧亚大陆。我国灾情最重,分布广泛。
* 有季节性:野鼠传播者以11~1月为高峰季节。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 人群分布特点:以青壮年为主,此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较多有关。
四、发病机制
1. 休克的机制
*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7天发生)
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DIC
*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
感染
出血
水电解质紊乱
2. 出血的机制
* 发热期皮肤出血点:
毛细血管受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 低血压休克至多尿早期:
DIC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肝素类物质增多
尿毒症
3. 肾损害机制
*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肾小管变性坏死、阻塞
* 肾间质水肿、出血
* 肾脏内分泌功能紊乱
五、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083KB)。
闂勬劒绨張宥呭閸c劌甯囬崝娑崇礉缂冩垹鐝柈銊ュ瀻娣団剝浼呴崣顏冪返閻栧崬绺炬导姘喅閹存牗婀佹稉鈧€规氨袧閸掑棛娈戝▔銊ュ斀娴兼艾鎲冲ù浣筋潔閵嗭拷
濮濓拷 PPT閸忋劍鏋� 闂団偓鐟曪拷 5 缁夘垰鍨庨敍鍫濆帳鐠愯鏁為崘宀€娅ヨぐ鏇炴倵濮e繐銇夐崣顖欎簰妫板棗褰�10娑擃亞袧閸掞拷閿涘鈧拷
閺傚洨鐝烽悧鍫熸綀鐏炵偘绨崢鐔绘啿娴f粍娼堟禍鐚寸礉閼汇儲鍋嶇拋銈勮礋濮濄倖鏋冩稉宥呯杹鐞氼偅鏁硅ぐ鏇氱返婢堆冾啀閸忓秷鍨傞梼鍛邦嚢閿涘矁顕柇顔绘閹存牜鏁哥拠婵嬧偓姘辩叀閹存垳婊戦敍灞惧灉娴狀剚鏁归崚浼粹偓姘辩叀閸氬函绱濇导姘辩彌閸楀啿鐨㈤幃銊ф畱娴f粌鎼ф禒搴㈡拱缂冩垹鐝崚鐘绘珟閵嗭拷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閹恒劌鐡ㄧ紒娆愭箙閸欙拷
閸旂姴鍙嗛弨鎯版
|